盧小燕 廈門市同安區(qū)大同中心小學
體育游戲是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有別于智力游戲,是借助游戲的形式進行系列化的體育動作練習。通過游戲能調動學生對體育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優(yōu)良品質和作風,因此,在教學訓練中被廣泛應用。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加強對體育游戲運用的摸索和研究,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游戲類型等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促進身心發(fā)展的學習平臺,有針對性地設置、選擇和應用體育游戲,充分發(fā)揮體育游戲在發(fā)展學生體能,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技術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滿足不同學生對運動的需求,彰顯體育游戲最大的教學輔助功能,更好地為教學與訓練服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
教師在組織開展游戲練習時,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體育學科課程的核心理念,樹立游戲教學有效性的理念,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教學特點出發(fā),積極挖掘體育游戲資源,確實把學生喜歡的、熟悉的、多樣的體育游戲融入課的不同結構中,讓學生在活躍課堂氣氛中快樂學習、掌握技能,達到“寓教于樂”、培育學習自信心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目的。
例如:體育游戲在課堂常規(guī)中的運用。教師在課堂常規(guī)檢查與落實時,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奮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及時快速地集合,教師組織開展“看誰記得牢”“聽口令反向動作練習”“有效與無效口令”等趣味游戲,促使學生提前做好上課的準備狀態(tài);體育游戲在身體素質練習中的運用。為了提高學生體能訓練質量,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教師可改變以往單純對學生進行枯燥乏味的身體素質練習,取而代之的是運用游戲法進行,如:“三人五足跑”“推小車”“追捕行動”“8M三向折回跑”等,這種趣味性的合作練習,有效地克服了身體素質具有的難度小、負荷大且單調性等現(xiàn)象,學生原有的厭煩、抵觸情緒、低效練習等不足現(xiàn)象消失殆盡,練習效果可想而知;體育游戲還能有效地運用于基本技術技能教學中。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已學的基本技術動作,教師可采用“一人運兩球”“投籃比賽”“二人傳三球”等游戲活動,這種將籃球的基本技術以游戲化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的形式,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趣味性,又促進了學生在愉快的練習過程中對動作技能的掌握;體育游戲在恢復整理中的運用。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組織學生進行瑜伽、舞蹈等活動,促使學生機體的生理、心理逐漸恢復到相對安靜狀態(tài)。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游戲教學的興趣和熱情,確保體育鍛煉的實效性,教師要結合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心理特征與運動需求,合理地選擇游戲內容,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游戲教學的最佳化、最優(yōu)化。由于體育教材包含了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一定基本運動能力的多元化項目,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時要巧妙設計、精心組織,不僅要克服傳統(tǒng)的枯燥乏味的練習形式,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游戲練習的欲望,而且要教會學生必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滿懷喜悅地全身心投入到集體活動中,有效地達成課的教學目標。例如: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隊列的訓練質量,改變枯燥的練習模式,教師通過對列隊的每個學生進行編號,然后采用“尋找伙伴”“快速集合”“奔向火車頭”等趣味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及時快速地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并按要求有序地歸隊;為了發(fā)展學生快速奔跑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進行“快速跑”教學時,可改變以往那種周而復始、學生深感厭倦、乏味的短距離跑的練習形式,采用“追逐跑”“讓距跑”“往返接力跑”“小動物賽跑”等游戲的形式進行練習,這種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促進了學生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而且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到集體智慧及個人在群體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集體意識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國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滿足日益競爭的社會發(fā)展需要,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體育游戲在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流、團隊合作、思想品德、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多種功能,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游戲,進一步緩解學生的學業(yè)、生活壓力,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的和諧相處,同時通過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完成共同任務,加強對成功經驗的分享及責任的承擔,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進一步促進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例如:組織開展“足球三人賽”“籃球賽”“拔河比賽”“30M往返折回跑”等競賽活動,讓學生學會服從集體安排,提高團結協(xié)作意識,遵守比賽規(guī)則,樹立集體責任感,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特別是發(fā)揚“勝不驕、敗不餒”及公平公正等體育道德風尚。
當然,教師在組織開展游戲教學時,還要緊密結合教材特點,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將團隊合作、競爭意識、情緒調控、生活方式等有意識地遷移到其他教育教學與訓練中,始終構建和諧的師生、生生的人際關系,促使學生愉快的游戲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與相互借鑒,在學到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術技能的同時,形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時代對人才發(fā)展的需要。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根據(jù)本地、本校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大力開發(fā)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資源。民間體育游戲具有獨特的鍛煉價值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等優(yōu)點,不僅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有利于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由于小學生極為喜愛民間體育游戲,教師在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體育游戲資源作用的同時,要結合本地及學校等現(xiàn)狀,積極開發(fā)體育游戲資源,創(chuàng)編體育游戲活動內容,有效挖掘體育游戲的潛在功能,把一些民間傳統(tǒng)的體育游戲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游戲的趣味性和價值性,從而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參與、積極鍛煉,例如:將“推鐵環(huán)”引入課堂,組織開展“推鐵環(huán)”直線跑、繞∞字跑等活動,既發(fā)展學生跑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又提高學生在跑中手控制能力;挖掘踢毽球在提高學生健身、健腦等方面的功能,積極開展“踢毽球達標”活動,同時組織開展“盤踢毽子”“磕踢毽子”“拐踢毽子”等游戲練習,發(fā)展學生下肢支撐力量,髖關節(jié)靈活性和柔韌性等;發(fā)揮“跳繩”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的作用,組織開展“單人單搖跳繩”“雙人單搖跳繩”“三人跳繩”“雙搖跳繩”“兩繩三人跳”及集體跳長繩等多元化的練習,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樂于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確保了游戲的目的性及鍛煉的實效性。
總之,教師要立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等實際,及時把握新課標理念,不斷加大對教材教法的研究,科學合理地選擇體育游戲內容和練習方式,充分發(fā)揮體育游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將新穎性、娛樂性、健身性的游戲有目的地運用于日常教學中,進一步樹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為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及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行為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