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俊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景博學校 寧夏 銀川 750000)
每一位剛剛走上教師的崗位的年輕老師最頭疼的就是上公開課。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設(shè)計出這節(jié)課的亮點,通常是新教師的痛點。最初的我也是一樣,在備課時把心思都放在了求新、求異、求亮點上,卻忽視了如何讓學生學得扎實。
當我去聽了一位教師教學的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夏天里的成長》教師通過“作者寫了各種各樣的事物,為什么一點兒都不覺得凌亂呢?”這個問題引導閱讀,學生先說說文章的中心意思,再按照植物、動物、山河大地的順序,由萬物生長寫到人的生長。教師沒有運用一般的小組合作填寫表格的方式教學,而是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進行批注,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利用思維導圖反映課文的內(nèi)在邏輯。教師與學生邊說邊畫,沒有苦苦追問、沒有合作探討,而是用最直觀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由“夏天里的成長”遷移到“冬天里的成長”“巖縫里的成長”等。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實例使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應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應該有沉下去解讀文本的勇氣和從文本中飛出來的力量。備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淺思考、不注重課堂的細節(jié)無法真正提高課堂的質(zhì)量。后來備課及教學的過程中,我盡量減少運用平俗花哨的手法來渲染課堂,更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但備到具體的某一課時還是會出現(xiàn)困惑,怎樣的設(shè)計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碎問碎答的情況,也極容易就課文來教課文。知道了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卻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解決,這一度讓我感到很沮喪。
直到我閱讀了韓素靜老師的《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我發(fā)現(xiàn)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如果要達到教學目的,就需要豐富自己的教學工具箱。這個工具箱并不僅是教師運用信息技術(shù)的能力,更多的來自教師本身——教師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工具箱中最基礎(chǔ)、最重要的工具。以讀為例,平時我們處理朗讀時多為自由讀、聽讀、分角色讀,或者為朗讀貼上初讀、品讀、配樂讀等看似精美的標簽,卻只貼標簽,不問效果。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歸根結(jié)底是我們覺得只要教學設(shè)計中有這樣的標簽就是精美的。而到底怎么品讀,品讀到什么程度,針對不同的課文用什么方式朗讀更有效,有時我們也說不清楚。而于永正老師在教學時則是這樣去處理的:先讓學生去朗讀,當學生朗讀得不到位時教師及時范讀,但并不急著讓學生去評價,而是讓學生邊觀察老師的表情邊聽,找出老師與剛才那位同學朗讀時有何不同。學生認真思考后從停頓、語音、語調(diào)、感情、表情等方面說出自己的看法,當學生不能準確表達時教師會及時補充、糾正。最后于老師讓大家試著再朗讀一遍,最后請同學上臺進行表情朗讀。表情朗讀結(jié)束后,并未將朗讀局限于表面,又通過默讀讓學生靜心讀書、有效批注。當學生沒有朗讀出文章的味道時,教師有時不需要過多地分析技巧,也不一定要借助錄音,最好能夠拿起課本投入地去朗讀。我在上中學時,有一位男老師來班級送課,他執(zhí)教的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課時他先讓我們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指名朗讀。詩歌的內(nèi)容很簡單,也沒有生僻字,好幾位同學都讀得很流利,但中學生對鄉(xiāng)愁沒有深刻的體會,所以都讀得沒有什么味道。從老師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朗讀他并不滿意。每當這時老師都會讓我們標出重音和節(jié)奏,講解朗讀技巧。但這位老師卻拿起了課本范讀起來。他讀得特別投入,情感很濃厚,雖然普通話不是很標準,鼻音也很重,卻如同一條清澈的小溪流淌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當老師范讀結(jié)束后,我們都不約而同的拿起課本學著老師的樣子有感情地去朗讀。因此,當教師的朗讀喚起學生的熱情后,他們會在教師范讀后迫不及待地投入文字中,充滿感情地去朗讀。學生的各種感官被調(diào)動,熱情被喚醒,他們沉浸在書本中,貼近文字,才能感受到在作者字里行間流淌著的感情。盡管沒有任何文雅的標簽,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魅力所在。這才是教師真正要學習的內(nèi)容。和兩位老師相比,我們的朗讀課很多時候不夠高效,總是追求書聲瑯瑯的教學效果,而這種朗讀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其中,有時卻給了學生偷懶、走神的機會。只有教師將其自帶的教學工具用到了自己的教學生命中,才必將喚醒年輕教師努力豐富自己教學工具箱的心。
如果說“聽、說、讀、寫”是教師工具箱的基本工具,那“評”則是“頂梁柱”。評的準確、到位、評的恰到好處對年輕教師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自從使用激勵性評價以來,語文課堂上就很少見到教師對學生說“不”,似乎激勵性評價就不能說“不”。在我初上講臺時對于學生“模棱兩可”的答案也缺少說不的勇氣與信心。當我在執(zhí)教《新型玻璃》時提出: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幾種新型玻璃?都有哪些?學生回答:這一課寫了五種玻璃。第一種是“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第二種是“夾絲玻璃”,第三種是“變色玻璃”,第四種是“吸熱玻璃”,第五種是“吃音玻璃”。當時想引導學生進一步提煉自己的語言,但是想到這個回答是正確的,課本上介紹的也是這五種便表揚學生說:“你的回答真準確?!焙髞碓谠u課過程中,有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向我指出: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我們對答案的要求不僅僅是正確,如果老師當時先肯定學生答案是正確的、清晰有條理,再進一步向?qū)W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再提煉一下自己的語言并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相信他能夠?qū)W會用上“分別是”這三個字。此時教師再表揚學生他的回答不僅清晰有條理而且‘分別是’這三個字用的非常妙。這樣既鼓勵了這個學生也為其他學生以后的回答指名了方法。聽了這位老師建議我覺得恍然大悟:評價語要真實、真誠,該夸則夸,既不要吝嗇自己對學生的贊美,也不要為了夸學生而失去真實性,失去向?qū)W生說“不”的勇氣。閆學老師執(zhí)教的《祖父的園子》就指導我們?nèi)绾蜗驅(qū)W生大膽說“不”。例如:當閆老師問道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時,學生回答“托物言志”。如果當時是我來執(zhí)教通常會反問一句“這是托物言志嗎?”或者問“還有其他答案嗎?”試圖通過反問來尋找下一個正確的答案。靜下心來想一想,學生之所以會答錯,是因為他對“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區(qū)別混淆不清。閆老師直接給出托物言志的用法:“托物言志是托某個具體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例如我們學過的《種子的力量》和《白楊禮贊》中寫種子的力量和白楊樹的精神,重在表達自己的志向,但這篇課文中寫動物、植物的快樂,是重在表達自己的志向還是表達自己的心情呢?”這一次學生快速地做出了回答。所以,課堂上不僅要給出學生冷靜思考的時間,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引導都要基于學生基礎(chǔ),不可泛泛而談。遇到問題,直面問題,抓住“所答”與“應答”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給學生一個模糊的答案。課堂評價既要落到實處,還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教師“評”的能力也與課堂生成、預設(shè)息息相關(guān)。而很多教師會忽視自己一點:課堂上生成和預設(shè)同樣重要,我們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回答去進行具體評價,不是泛泛而談。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師預設(shè)不同時,我們往往會被預設(shè)“綁架”。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課堂導入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問題:上課伊始,老師通常會讓學生讀課題并提出問題,當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而這些疑問與教師預設(shè)不同,為避免影響整堂課的進度,教師并未以學生的疑問為起點,調(diào)整自己的預設(shè)為學生答疑解惑,而是肯定學生很會學生能提出不少問題,就把學生引入了自己預設(shè)好的字詞學習環(huán)節(jié)。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先將學生的疑問進行歸納,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再順勢將課堂引導到自己預設(shè)的內(nèi)容上來。課堂教學是互動生成的形成,預設(shè)體現(xiàn)了教師尊重文本,而生成則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預設(shè)是有計劃的、封閉的,生成卻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我們不應被預設(shè)“綁架”,可以帶著預設(shè)走進課堂,面對課堂生成及時調(diào)整教學順序,肯定學生思考、質(zhì)疑的能力,這樣的課堂也才能夠體現(xiàn)教師“評”的能力,這種能力既是教學的基礎(chǔ)工具又是重要工具。
教師的評價語也要根據(jù)課堂生成不斷變化,評價語要豐富、要規(guī)范。面對學生的回答不能只是“你真棒”“你真聰明”“你說的真好”等籠統(tǒng)的語句評價學生的回答。不妨將“你真棒”改為“你能讀準這些詞語的讀音,你真棒”“你能夠借助注釋說出詩句的意思你真聰明”“你能根據(jù)上文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預測,你說的真好?!备鶕?jù)學生回答的問題要具體說明你說的好在哪里、棒在哪里。鼓勵回答問題的學生同時也可以引導其他學生知道如何去做,具有鮮明的導向性。評價語不能只是起到判斷對錯的作用。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學生特別積極主動,可他在回答問題時,卻沒有條理回答的內(nèi)容較繁雜,聽的學生漸漸沒有了耐心。教師有時候不等學生說完就打斷了學生,把自己課堂預設(shè)的內(nèi)容一股腦倒出來,看起來是教師幫助學生歸納了答案,但學生沒有學到歸納答案的方法,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依舊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也有可能下次再回答問題時就不愿意舉手,久而久之,班級的學習氣氛越來越冷清,學生沒有掌握歸納答案的方法即使心中有答案,想到老師也不一定有耐心聽下去就不會舉手了。后來聽了一位教師講授的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五年級下冊的課文《刷子李》當一位學生把自己在課前查閱到的作者的相關(guān)情況全部陳述出來時,教師這樣評價:這位同學從作者的姓名、籍貫、生活經(jīng)歷、相關(guān)作品等四個方面向大家做了介紹,說明他的課前預習很扎實,所以才能介紹的很全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解決這種問題并不難只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聽學生的回答,將這些龐雜的內(nèi)容進行巧妙地梳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就會得到提高,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就知道如何有條理的進行表達,其他學生也知道應從哪些方面更有條理的回答。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網(wǎng)絡(luò)語言進課堂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有時教師為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拉進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會使用一些網(wǎng)絡(luò)語言,比如:“這個小組的介紹有些凡爾賽”“大家學習文言文不要有抵觸情緒,用我們學過的方法盤他?!被蛘咧形膴A雜著英語單詞:“你們覺得這樣OK嗎?”“同學們一定要hold住哦”可課堂不是自媒體,課堂上的語言一定要指向清晰明了,避免娛樂化的語言進入課堂,不為博得學生一笑而隨意引入時髦詞匯或者方言。語文教師一定要規(guī)范課堂用語,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到準確、規(guī)范的語言。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要想上好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讓學生真有收獲,大有收獲并不一定需要采用“多么先進的教學模式”或“新鮮”的課堂組織形式。只要潛下心來用好“聽、說、讀、寫、評”這些基本的教學工具,也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有用的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品詞析句;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給學生怎樣閱讀,教給學生作文怎么修改和潤色。這樣的語文課才能上的真實、扎實、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