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爽
(伊犁師范大學,新疆 伊犁 835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要建設文化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的新文化戰(zhàn)略。大學生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不僅要有能與世界溝通交流的能力,還要能夠用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能夠向有興趣的外國人介紹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當今的社會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癥”,使大學生很難準確地用英語傳承和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
20世紀90年代,針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潮的失落和西方文學思潮的入侵,中國文學批評家提出了“中國文學失語”的觀點。2000年,南京大學叢聰教授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失語:中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的概念。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對其原因的分析。雖然有些研究是基于客觀研究的,但很少有研究是針對英語專業(yè)的。本研究以英語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測試了被試的漢語文化水平、漢語文化知識英語表達水平和英語文化知識漢語表達水平。文章在分析測試和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探討了英語專業(yè)學生漢語文化失語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跨文化研究領域關于跨文化能力的概念持有不同看法,但一般情況下,研究者都認同跨文化能力的形成僅靠語言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文化差異具有一定的包容度以及行之有效的交際策略等要素,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Hymes,1972;Byram,1997;賈玉新,1997;高永晨,2005;孫有中,2016)。
我國的跨文化能力研究者致力于構建一個科學合理、適用于國內外語教學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模式。文秋芳(1999)指出,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是跨文化能力的組成部分。高一虹(2002)認為目的語文化有兩種概念:第一是跨越,是指處于表層的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說學習者自身具有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第二是超越,是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要求著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意識,使其能夠以開放的態(tài)度以及靈活的方式進行跨文化交流。張紅玲(2007)構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其中包括態(tài)度、知識、行為這3個層面共14個項目,進一步提出了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肖仕瓊(2010)提出了外語教學應該是“跨文化交際語言教學”,即既要重視語言教學,也要關注文化教學,可以按照“基礎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這一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包含意識、態(tài)度、知識和行為技能4個層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在外語教學情境中得到很好應用。
根據研究的需要,教師隨機選取新疆某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大三、大四學生共100名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電子問卷進行調查,分為兩部分: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表達能力測試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問卷由四個部分組成: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中國文化交際的理解、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現狀、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措施。調查問卷共有20道題,分為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問題1~6是學生關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認同度的現狀調查。問題7~12是關于中國文化與英語課堂整合情況的調查。問題13~20是關于如何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癥措施的調查。
參與者需要在獨立完成測試內容之前完成問卷。測試主要是在漢英翻譯中進行的,測試該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漢語文化表達能力。測試卷共分為5組,每組2個詞語,各10分,共100分。測試卷選取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的漢語詞匯,分別是A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春節(jié))、B組(日常食品:餃子、豆?jié){)、C組(人文歷史:故宮、京劇)、D 組(民俗:農歷、春節(jié)聯歡)、E組(時事政治:中國共產黨,科學發(fā)展觀)。
對于100名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100%的同學表示自己是喜歡中國文化的,99%的同學也都有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其中只有54%的同學有用英語理解中國文化的習慣,僅有3%的同學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用英文傳播中國文化。在現行教材中,58%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的覆蓋率普遍較高;在課外時間,66%的學生表示偶爾會學習中國文化,大多數學生還是會選擇在課外積極學習中國文化。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只有4%的學生認為自己擅長用英語表達漢語詞匯,對于是否有必要改善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98%的學生認為有必要。總的來說,大多數學生對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但在交際過程中經常遇到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無法表達的情況,導致“中國文化失語”,最終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但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能夠改善目前文化失語的情況。問卷說明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普遍處于較低水平。
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表達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在與中國文化相關的10個短語中,A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春節(jié)”的翻譯準確率最高,65%的參與者能夠正確翻譯,對于B組日常飲食的詞語,有55%的同學可以正確翻譯“餃子”,但對不常見的“豆?jié){”這一詞匯,僅有一小部分學生可以掌握。C組是關于中國文化史,其中,能正確翻譯“京劇”的學生為47%,而“紫禁城”的正確翻譯率僅有29%。有關D組中國民俗,這組詞的翻譯準確率基本偏低,“春晚”和“農歷”的正確翻譯率分別為23%和19%。而在E組的時政類中,學生能夠正確翻譯的人數最少,如“中國共產黨”僅有14%的被試能夠得到正確答案。測試結果反映,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表達水平相對較低。
通過研究發(fā)現,高校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比較嚴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中國文化教學滲透不足。通過問卷的問題7~12可以看出,對于中國文化與英語課堂的融入情況發(fā)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反映教師主要介紹英美文化,有關本土文化的介紹相對較少,課堂采用的英語材料也與中國文化聯系不夠緊密;其次,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偏低。通過測試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只能表達簡單的中文詞匯,對于專有名詞時事政治類的詞語以及中國民俗等詞匯,普遍翻譯的準確率很低;最后,部分學生缺乏中國民族文化的認同。問卷顯示,有部分學生對于本土文化了解不夠深入,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熟悉,當讓他們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他們覺得難度很大,這可能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中斷,讓他們逐漸喪失傳播中國文化的信心,使文化失語程度進一步加深。
通過對學生進行測試和問卷調查,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調查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文化失語現狀及如何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的措施,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建議:首先,教材和教學內容上?,F行的英語教材注重對西方文化的導入,對本土文化引入極少,在教材內容上應涉及一些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更缺少范例式的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其次,教學評估方面。2013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比如在英語的專四、專八等級考試中近幾年的翻譯大多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內容,如中國的茶文化、八大菜系、中國的名勝古跡,以及祖國的大好山河,在考試中多方面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的關注以重視程度;最后,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意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多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課程或舉辦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增強學生的中國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章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從而幫助大學生更有效地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研究“中國文化失語”的過程中,通過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穿插更多的中國文化內容,可以使學生對英語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進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率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將中華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使得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使中國大學生能夠更好更積極地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