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妹
(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目前,國內(nèi)多數(shù)旅游文本翻譯研究多以德國功能派翻譯家漢斯費米爾(Hans Vermeer)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目的論為指導原則。認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譯文應轉向讀者,以讀者為目的實現(xiàn)同等功能的傳遞。比如他們通常把漢語旅游文本中引用的各種歷史典故、名人名言或古詩詞刪減不譯,理由是這些內(nèi)容對于英美讀者來說難以理解,刪去才符合他們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旅游文本翻譯要以英美讀者為目的,從而達到旅游交際的目的。殊不知,漢語旅游文本中的歷史典故、名人名言或古詩詞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凝聚著民族智慧,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尤其是古詩詞,結構工整,音韻和諧,洗練暢達,意境高遠,是中國文化的精粹,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族特色。如果在旅游文本翻譯時能展現(xiàn)給外國讀者,其實正是一個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使他們在自然和人文的熏陶之下,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旅游文本的這種翻譯現(xiàn)狀一方面說明目的論雖然給翻譯理論研究領域帶來了新鮮血液,但也暴露了其功利主義的思想。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旅游文本翻譯中存在著一種“本土文化失語”現(xiàn)象,也就是說,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只注重接受、迎合西方文化,而忽視本土文化的構建??缥幕涣鲬撌请p向交流,既要了解對方的民族起源,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語言表達,也要注重構建本土化身份,展現(xiàn)本土文化的同時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也只有弘揚中國文化,這樣才能加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才是正遷移的、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際。
本土化(indigenization),是指轉變事物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以適應本國、本地、本民族的情況,從而體現(xiàn)民族的特性或個性。本土化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民族語言、民族氣質(zhì)等特性的綜合。旅游文本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內(nèi)容包含大量反映中國本土文化的內(nèi)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因此作為有歷史責任感的譯者,要樹立保護本土語言和文化的意識,站在文化戰(zhàn)略的高度上看待翻譯,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要采取適當?shù)姆g原則和策略,使譯文讀者了解、感受并領略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二級博物館。晉祠的旅游文本中體現(xiàn)出豐富的歷史、人文、建筑、藝術、考古等方面的本土文化,翻譯時若能把這些本土文化色彩適當表現(xiàn)出來,不但能向外國游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宣傳了山西,對于加快山西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都非常有力。
晉祠旅游文本包含許多歷史上的人名、地名、朝代、歷史事件、歷史典故,這些內(nèi)容對外國讀者或游客來說很難理解。因此,明確內(nèi)涵就是最基本的原則。例如景點《魚沼飛梁》:最早記載于《水經(jīng)注》,現(xiàn)存實物為北宋所建,呈十字形?!棒~沼”為晉水第二泉源,“飛梁”系沼上石橋。橋面東西平坦,南北兩面下折,視之如鳥之雙翼。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
CruciformAncient Bridge: Cruciform ancient bridge is one of the three national treasures in Jinci Memorial Temple which was buil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and first recorded in a book calledShuijingzhu,a famous ancient geographical book written about more than 1000 rivers and their related historical legends in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386~534).The bridge looks like a large bird going to fly with its flat deck from east to west and its folded-down deck from north to south.The fish pond under it is the second source of the Jin River.
文中提到的中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和歷史朝代宋代對外國讀者很陌生,譯文譯出了宋代的具體時間段,也具體交代了《水經(jīng)注》的性質(zhì)、內(nèi)容和年代,明確了內(nèi)涵。游客游覽的畢竟是距今約1000多年前的古代建筑,如果能對所看建筑的時間、起源有個大致了解,這樣不但可以使游客置身于景點的氛圍之中,減少距離感,也能了解中國的地理、歷史等本土文化,從而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
所謂“類比”就是把和中國文化相關的內(nèi)容用英語文化中類似的東西表達出來,讓外國讀者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對方的文化,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吸收,有利于本土化身份的構建。遵循文化類比的原則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景點《王瓊祠》:王瓊(1459~1532)字德華,號晉溪,山西太原縣人。明代進士,歷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歷任工部、戶部、兵部和吏部尚書。該祠建于明嘉靖末年,內(nèi)供王瓊像。
WangQiong Memorial Temple:Wang Qiong(1459~1532)was born in Taiyuan,Shanxi province.He was a Minister of State in Ming dynasty who had served four emperors(Tudor Dynasty in England).This temple was built in Jiajing Emperor's reign 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the statue of Wang Qiong being worshiped in it.
文中“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大約在1464~1566年期間,正是英國的都鐸王朝時期,即1485~1603年。用這個時間段替代前面提到的四朝,省去煩瑣的解釋說明,可譯為Tudor Dynasty in England。另外,文中提到的尚書是指古代六部的最高長官,分掌政務,實際上類似于英國的國務大臣,因此可以譯為Minister of State。文化類比的原則讓游客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對方的文化,縮短了文化差異的距離,從而達到傳播中國的本土文化的目的。
晉祠園內(nèi)有許多國寶級的彩塑、壁畫、碑碣,因此文本描述涉及音樂、舞蹈、書法、雕刻等方面。由于游客來自不同的國度和地區(qū),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很多游客只具有淺顯的歷史、文物、考古、文學等人文方面的知識,因此,翻譯時應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則,對于特別專業(yè)的詞匯或表述,應盡量譯得簡單直白,不要復雜繞圈。避免使用古體、已廢詞語或冷僻的、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或行話。例如景點《鈞天樂臺》:清乾隆年間建,位于祠內(nèi)北側。前部為三面開敞的元寶箍頭頂建筑,后部為單檐歇山頂,結構簡練,雕繪精細,為祠內(nèi)清代建筑代表作。
JuntianyueStage: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memorial temple,the stage was built during Qianlong'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2)which was a magnum opus in architecture of Qing Dynasty with its simple structure and elaborate carvings and painting.
文中“前部為三面開敞的元寶箍頭頂建筑,后部為單檐歇山頂”是建筑方面的專業(yè)術語,翻譯時就不必強求全部翻譯,否則用了很多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和行話,讀者讀的一頭霧水,也失去了旅游參觀的樂趣。
晉祠旅游文本常常引用古詩詞、對聯(lián)等來烘托氣氛,增加文采,或者引用名人名言和各種歷史考證來強調(diào)景點的歷史地位或證明自己觀點的可靠性。譯者應以這些本土文化為自豪,堅持文化審美原則,把那些美好的,令人敬仰的中國特色文化繼承和保留下來,并把它推向世界,發(fā)揚光大。例如景點《松水亭》:位于苗裔堂東,八角蓮池西,名出于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四面寬闊,軒豁呈露,北繞善利泉,南蔭長壽松,夏日坐于亭中,聽泉觀蓮,如臨仙境。
SongshuiPavilion:Songshui pavilion is named after the verse“Bright moon cast its light on the pine woods(means Song)while clear creeks(means Shui)flow above the stones”written by the famous poet Wang Wei in Tang Dynasty(618~907).Located to the east of Miaoyi Hall and west of eight-angle lotus pond with a Shanli spring surrounded to the north and ancient pine trees to the south,the pavilion is built wide and open on all sides,providing visitors with beautiful scenery.In summer,being seated in the pavilion to hear the sound of spring and enjoy the beauty of lotus is like being in fairyland.
“松水亭”若只是音譯為Songshui Pavilion,讀者根本感受不到名字蘊含的美感,若遵循文化審美的原則,把王維優(yōu)美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譯出來,再結合后面的描述,則不但能說明名稱的由來,也能讓英美讀者從中體會坐在松水亭欣賞美景的感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旅游文本有時涉及的文化內(nèi)容較為復雜,若一一表達,內(nèi)容過多,反而會喧賓奪主,影響游客的閱讀感受。但若完全刪除不譯又不利于本土文化身份的構建,這時,我們就可以遵循適度表達的原則,注意文化輸入的量和度,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重構本土化身份。例如景點《唐叔虞祠大殿》:西周晉國宗祠。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殿內(nèi)主供西周時期唐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為唐國,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稱,因此稱其為唐叔虞,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山西簡稱晉由此而來。
HallofTangShuyuMemorialTemple:This is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State of Ji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1046-771 B.C.).The exact date of its construction is unknown.The hall as we see it today,with a typical styl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Yuan dynasty(1271~1368),is the result of reestablishment in 1267.Ji Yu,first ancestor of the State of Tang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1046-771 B.C.)was commemorated here.After his death,Shuyu's son renamed the state as Jin,which explains why Shanxi is called Jin for short.
文中“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為唐國,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稱,因此稱其為唐叔虞”這段唐叔虞名稱的由來,一是和大殿的介紹關系不大,二是因為涉及周朝的歷史、人物、封地政策以及兄弟排行等人文知識,和西方差異太大,若一一解釋,過于復雜煩瑣,其結果可能是游客不但不能理解,反而產(chǎn)生畏難或厭煩情緒,這樣不利于本土化身份的構建。適時、適當、適量地傳播本土文化才是本土化身份構建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旅游文本內(nèi)容涉及我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歷史,以及數(shù)不清的文明古跡,還有獨具特色的風俗文化和獨特的藝術特征,譯者在翻譯時首先要認識這些本土文化的精髓,并主動積極地把它們通過自己的譯文介紹給外國讀者,讓那些令人敬仰的、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研究和發(fā)展價值的思想和內(nèi)容發(fā)揚光大。這樣才能讓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讓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國的本土文化。其次,在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各國的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似的觀光,不再只是拍照留影做個紀念,他們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旅游活動,感受當?shù)氐娘L土人情,欣賞當?shù)氐木坝^,體驗獨特的地域文化,因此旅游文本翻譯應順應讀者和游客的需要,盡量呈現(xiàn)當?shù)匚幕莫毺匦裕瑵M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也符合全球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本土化身份構建的基本途徑。最后,從跨文化的視角進行旅游文本中本土身份的構建,一定要遵循基本原則,運用靈活的策略,考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以及不同社會層面的不同需求,采用合理的翻譯方法,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構建有效的本土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