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鳳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新安中學 安徽 歙縣 245200)
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五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便是詩歌。從遠古先人追求愛情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到現(xiàn)代“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哲理性思索,都是人們“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的自然之聲。可以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任何一個炎黃子孫都應(yīng)該從小就受到詩歌的熏陶。但是,中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知識面狹窄,引導(dǎo)他們欣賞文字精練、寓意深邃的古典詩歌有一定的難度,那我們該從什么地方入手呢?
我認為,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白居易曾說“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毛詩大序》也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痹娫~作為作者情志的抒發(fā),和他的性格、經(jīng)歷、情趣、志向息息相關(guān),并且富有鮮活的時代特征和曠遠的歷史背景。了解其背景能夠幫助我們讀懂詩歌。如讀陶淵明的《飲酒》和《歸園田居》,我們會想:讀書出仕是“正途”,作者為什么想“心遠地自偏”,喜歡“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辛苦呢?這就要借助了解他的生平了。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的大志,但當時反動門閥制度左右了政局,出生寒微的他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直到二十九歲,陶淵明降志辱身,才得以做一些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還必須和官場的人物周旋,這是他不能接受的,于是仕隱不定。最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不得不長吟《歸去來兮辭》飄然離去,遠離污濁的官場。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現(xiàn)實完全絕望之后,無奈中選擇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以詩歌為載體,盡情抒寫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思想情趣。
其次,反復(fù)誦讀,咀嚼品味。詩歌對仗工整,講究平仄,適合吟唱。司馬遷認為“詩……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之”(《史記·孔子世家》),征戰(zhàn)南北的曹操也是“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漢書》)可見,詩歌本身就是用來合樂歌唱的。因此,學習詩歌誦讀尤為重要。我們要調(diào)動學生的口眼耳反復(fù)去吟誦朗讀,并借助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自己去讀出詩味,感悟詩意,最終達到讀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的效果。如學習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先要求學生發(fā)復(fù)朗讀,然后合上課本,凝神細聽伴隨舒緩、輕悠的古箏名曲《送別》的充滿感情的范讀。那深情的樂曲撥動著學生的心弦,“樓、州、流”的押韻又構(gòu)成了錯落有致的旋律美,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很自然地把他們帶入一千年前李白送別孟浩冉然的瞬間……學生們讀懂了李白那時那地的心情,咀嚼出詩中獨特的韻味,也就欣賞到詩的美了。想起《紅樓夢》中林黛玉教史湘云作詩,不也是以“吟誦”為主嗎?
最后,欣賞古典詩歌的關(guān)鍵是引導(dǎo)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想象詩中內(nèi)涵情景,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我始終認為古典詩歌與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特別是山水畫是有相通之處的,它們都講究意境美。如王維善詩畫,且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我們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把“我”放到詩中去體會,這就離不開揣摩和想象了。當然,采用電教手段用鮮明的動感畫面幫助學生體會意境是好的,但我認為利用文字引導(dǎo)學生想象則更好。譬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的“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要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想象中美妙不可言,如美人真的出現(xiàn)在眼前,也許反而會生出失望之感了。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我偏重讓學生自己用文字去描繪想象之景。
在講解柳永的時,我就著重抓住了兩幅圖:寒秋長亭送別圖和別后羈旅生活圖來分析的。我先讓學生熟讀《雨霖林》,并在傷感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伴奏下再次誦讀它。在聽讀時,我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柳永,正在凄冷的秋風中和心愛的人告別,不忍離別,又不得不別。并要求用最生動的語言把那個場景描繪下來。在提示引導(dǎo)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好的把握感情基調(diào),把自己帶入那個傷感的詩情畫意中:長亭外,古道邊,臨時支起的帳篷里,我和心愛的人餞別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不忍離別,又不得不別。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聽得寒風中,蟬兒在樹梢凄厲地長鳴不已。急雨早已停歇,空氣格外清新,天色卻越來越暗,耳邊又響起老艄公催促的叫喊。真是相見是難別亦難!執(zhí)子之手,淚眼相望,千萬句叮嚀,盡在不言中!學生們不斷地起來描繪離別圖,又有人不斷對細節(jié)補充著,全班同學入神地感受著“文字繪圖”帶來神思飛揚的快樂,幾乎忘了時間。我想,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但他們也曾有過離別,設(shè)置情境,引導(dǎo)他們想象,正好彌補了他們生活閱歷不足的缺陷。把“我”融入詩中,置“我”于景,景中有情,情中見景,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也就欣賞到詩歌的意境之妙了。
當然,學習欣賞詩歌不止這些方法,但我們要盡可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積極走進詩境,淺斟低唱,咀嚼品味,領(lǐng)悟詩歌曠遠的內(nèi)涵。
中學生年齡相符合的名著片段,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演繹,在排練的過程中就能讓中學生更好的明確其中的重點內(nèi)容,從而實現(xiàn)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水滸傳》一百零八將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中,老師就可以采用情景演繹的形式讓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使得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的性格,引導(dǎo)學生走進名著,從而提高對于名著的理解。
總而言之,對于當今初中階段語文的教學,要想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實現(xiàn)語文能力的進一步優(yōu)化,老師就要關(guān)注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思考。在當今改革的進程之下,提出了在語文的教學中代入名著閱讀的相關(guān)理念,這就要求老師能夠打破傳統(tǒng),以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點,來調(diào)動起學生對于名著閱讀的興趣,從而激起中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充當引導(dǎo)者,轉(zhuǎn)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明確名著閱讀代入的優(yōu)勢,這樣有利于激起中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