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灑 鄧曉東 賀常皓 李亞軍 費小雯*
(1.海南醫(yī)學院 基礎醫(y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海南 ???571199;2.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南 ???571101)
RNAi(RNA interference)技術是一項基因沉默技術,由雙鏈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誘發(fā)同源mRNA高效特異性降解的現象,從而阻斷特定目的基因的表達,最終影響蛋白質合成。作為一種高效的基因抑制技術,目前在農業(yè)抗害蟲、作物改良、醫(yī)學疾病治療、未知基因功能探究等領域廣泛應用。
Guo等在1995年從事RNAi的研究,經研究發(fā)現,在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胚胎生長發(fā)育時期,成功地將外源的Part 1基因雙鏈RNA導入體內,可導致線蟲該基因表達明顯下調[1],同樣Fire等在1998年,研究發(fā)現當肌肉注射外源dsRNA于線蟲體內,該目的基因的表達明顯被抑制[2]。
真核生物在RNAi基因沉默過程中包含3種重要的非編碼小RNA,即mi RNA(microRNA)、si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和piRNA(Piwi-interacting RNA)。由siRNA介導的基因沉默過程包含以下部分:(1)首先將人工合成的或與體內相同的dsRNA,與靶基因相同序列的有義RNA和反義RNA結合,然后經RNaseIII家族特異性Dicer酶識別,切割成21~23nt siRNA,當R2D2蛋白和Dicer酶形成異源二聚體,緊接著與siRNA結合形成RISC裝載復合物,然后AGO蛋白與Dicer交換,結合到siRNA的一端,再與R2D2替換,將整個siRNA轉載到AGO蛋白中,形成有活性的沉默復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由于AGO蛋白含有PAZ、MID、PIWI三個重要功能結構域,siRNA引導鏈的5’端與MID結合,與3’端露出的兩個核苷酸與其PAZ結合,通常siR?NA的第28個核苷酸與靶mRNA特異性配對,長約10個核苷酸的mRNA一般切割在第9、10個核苷酸上,由PIWI催化將靶mRNA切斷,使其離開RISC,再通過胞外切酶進一步降解mRNA。(2)siRNA對基因沉默,包括轉錄水平mRNA轉錄尚未啟動,siRNA分子通過誘導DNAGC島中C和組蛋白H3的第9個lys甲基化、異染色體質的形成、DNA分子消融和重組,轉錄后水平的基因沉默主要分為啟動、剪接、循環(huán)放大3個階段[3]。
目前對于RNAi干擾技術應用,最主要突破點是選擇一種合適的RNAi導入途徑?,F有的RNAi導入主要有三種方法。
首先在體外合成dsRNA,通過顯微注射儀器成功注射至昆蟲體內[4],此方法直接作用于靶組織,避免了表皮、中腸等器官對dsRNA的干擾破壞。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Kennerdell[5]和Carthew[6]先后通過顯微注射法,將體外合成的目標基因的dsRNA導入黑腹果蠅胚胎內,從而得到這兩個基因的缺陷型果蠅。隨后Brown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使用顯微注射法對鞘翅目、鱗翅目等類昆蟲實現RNAi的研究[7-9]。此方法對實驗儀器操作精確度要求高,且僅適用于實驗室基因功能方面的基礎研究。
首先將體外合成的目的dsRNA放在組織培養(yǎng)基內,隨著細胞培育傳代便可吸收培養(yǎng)基中的dsRNA,從而誘導由siRNA介導的基因沉默,經檢測和顯微注射法實現同樣效果,但是需要更高的dsRNA濃度[10]。2000年Caplen[11]等就曾成功實現了利用浸泡法,將組織培養(yǎng)的dsRNA對黑腹果蠅進行目的基因的缺失表達的實驗,亦有對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aegypti)干擾目的基因功能的研究的報道[12,13],該方法的不足之處是轉染dsRNA的方式對于操作過程和條件要求較高,首先轉染的細胞要處于狀態(tài)較好的特定發(fā)育時期,其次培養(yǎng)基的濃度和外部條件適宜等[14]。
依據昆蟲具有取食的特點,利用轉基因技術將目的片段轉入幼蟲取食的植株或菌株作為介質,通過喂飼以后經腸粘膜細胞吸收dsRNA進入體內循環(huán),產生siRNA干擾機制,使致死靶基因特異性沉默,致使幼蟲發(fā)育成熟障礙,從而有望起到防控害蟲目的[15]。此方法遵循生物發(fā)育生長進食規(guī)律,對蟲體傷害性小,不需要精密的設備,操作相對簡單,易于走出實驗室在自然環(huán)境下實現。近年來根據有害昆蟲吃食喜好,飼喂轉基因植株、改良轉基因農作物用于防控害蟲的研究成為了探索的熱點。
根據RNA干擾機制,以害蟲生長發(fā)育所需靶基因作為干擾目標,將目標基因dsRNA導入蟲體,影響其轉錄和翻譯蛋白合成過程,最終導致害蟲不能正常發(fā)育直至死亡[16]。
Tian等[17]研究害蟲甜菜夜蛾幼蟲幾丁質合成酶基因A(SeCHSA)為靶基因,以大腸桿菌表達SeCH?SA dsRNA,喂食在4齡、5齡幼蟲、前蛹和蛹期dsRNA飼料,甜菜夜蛾平均存活率分別為88.64%、74.24%、68.43%和62.63%。玉米飛虱農藝作物的主要害蟲,空泡ATPase(V-ATPase)是一種重要的酶,在水解ATP和質子的運輸,維持膜離子平衡發(fā)揮重要作用,Jianxiu等[18]在本研究中以VATPase亞基的基因(V-ATPase B和V-ATPase D)作為RNAi的靶基因,實驗采用口服和微量注射,與對照組昆蟲相比,其死亡率更高,繁殖力更低,顯微鏡檢查這些昆蟲雌性生殖器官發(fā)育不正常。Zhou等[19]以害蟲黃胸白蟻為研究對象,一個編碼內源性消化纖維素酶Cell-1為靶基因,另一個編碼調節(jié)六聚體儲存蛋白hex-2基因為靶目標,采用dsRNA喂食的方法,內葡聚糖酶基因沉默,對白蟻攝取營養(yǎng)能力明顯受損,降低了下游纖維素解聚酶活性,而六聚體儲存蛋白的沉默是通過聯(lián)合保幼激素的作用,進而抑制工蟻與兵蟻之間的表型分化。美洲錐蟲?。ˋmerican try?panosomiasis)又名Chagas病重要的傳播媒介是嗜血錐蝽,無論是幼蟲、成蟲均喜好叮咬面部和較薄的皮膚區(qū)域,Araujo等[20]研究對唾液腺亞硝磷酸核糖核酸Nitrophorin 2(NP2)基因干擾,幼蟲蛻皮后7天提取的唾液腺用于活性試驗NPs表達減少、檸檬酸血漿再鈣化時間縮短、磷酸酶活性降低。Mao等[21]在研究飼喂棉鈴蟲幼蟲植物材料中表達細胞色素P450基因(CYP6AE14)特異的dsRNA,發(fā)現中腸P450單加氧酶被抑制,生長發(fā)育受到阻礙,對棉酚的耐受性明顯下降。另外還有報道玉米根蟲[22]甲殼動物[23]山楂葉螨[24]稻縱卷葉螟[25]等昆蟲的靶基因干擾和沉默效率研究。
蘇云金芽孢桿菌產生的Bt毒蛋白對多種昆蟲具有殺滅活性,被廣泛用于生產的生物殺蟲劑,以及轉基因Bt作物用于特異性生物殺蟲劑[26]。最新的研究表明,Bt毒素使害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嚴重影響了滅蟲效能,將RNAi技術沉默昆蟲體內特異性基因,有利于提高昆蟲對Bt毒素的敏感性,提升Bt毒素的殺蟲效果。蘇云金芽孢桿菌Cry3Aa毒素對馬鈴薯甲蟲有毒殺作用,而研究結果也證明pro?hibitin-1蛋白與其產生抗性有關,Camila等[27]在研究中發(fā)現,通過喂食dsRNA,沉默了幼蟲體內編碼prohibitin-1蛋白的基因,并在含有Cry3Aa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5天,幼蟲的死亡率達到100%。利用RNAi和Bt毒素在昆蟲體內的協(xié)同作用,可將兩者結合應用于轉基因作物,為植物抗蟲性的研究開辟新道路。
目前化學殺蟲劑在農業(yè)防控害蟲應用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抗藥性逐漸顯現出來,劉凱亮等[28]于2017年開展深圳市南山區(qū)、寶安區(qū)、大鵬新區(qū)、福田區(qū)的白紋伊蚊對常用菊酯類殺蟲劑的抗藥性研究,得出白紋伊蚊抗性系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張雨等[29]于2017年針對上海市奉賢區(qū)家蠅對敵敵畏、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抗性現狀調查研究,該地區(qū)家蠅自然種群對以上三種藥物抗性級別均為高抗。賈尊尊等[30]對新疆地區(qū)煙粉虱開展檢測,結果表明煙粉虱對有機磷、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許多常規(guī)殺蟲劑產生了高水平抗性。另外長期大規(guī)模使用化學殺蟲劑勢必造成環(huán)境破壞,RNAi技術的探索和發(fā)展開辟了一項新的防控害蟲措施。
盡管科研人員在RNAi技術的研究和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發(fā)展,但是不可規(guī)避的是依然存在諸多局限性。例如靶外結合效應,由于siRNA分子和非目標mRNA序列相似發(fā)生沉默,產生脫靶效應,導致干擾效應喪失甚至基因突變。另外還有轉基因作物在自然界當中,是否給其他非靶標物種帶來危害和潛在生態(tài)風險等。雖然還有許多暫時未知利弊,但是作為一項新型防害舉措,相信隨著分子生物學不斷發(fā)展和科研學者們探索和努力,必定會不斷突破,將RNAi技術應用于生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