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江
四川省敘永縣第三中學校, 四川瀘州 646000
位于岷江上游高山峽谷中的坪頭羌寨,現居住人口95%是羌族后裔,其先民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年間,幾百年來,坪頭羌族與當地各族互相通婚,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5.12地震之前的坪頭羌寨在王、余姓兩個主要家族引領下,以緩慢而又平和的步伐向前發(fā)展。5.12地震使坪頭羌寨損失慘重。全村死傷人員共15人,損毀農房共2334間,各類基礎設施受損嚴重,2008年農業(yè)收入幾乎為零。面對災害,英雄的羌族兒女從廢墟里走出,配合救援大軍,積極自救,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初步勝利。災后重建中,坪頭走出了一條以羌民族文化資源挖掘保護、開發(fā)利用為主要手段,以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為主帶動其他產業(yè),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之路,被稱為“坪頭模式”[1]。
旅游景觀按其屬性和形成原因,一般可分為自然旅游景觀和人文旅游景觀。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性是旅游景觀形成的基本條件[2]。一方面,旅游景觀本身就是地理環(huán)境的構成要素,另一方面,旅游景觀總是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之中。
關于本文研究的對象坪頭羌寨,或坪頭羌寨,有較為豐富的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有大量旅游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探索。但是從旅游欣賞的角度,或者說旅游景觀形成機理的角度來關注某個羌寨并不多見。旅游手冊也大多給出旅游景點的分布和簡介。有關文學作品和說明性文獻多集中于羌寨歷史文化脈絡的梳理而不是從旅游地學的角度解析景觀的形成原因。本文嘗試結合地理知識,對坪頭羌寨旅游景觀的形成機理作一分析,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自然旅游景觀是指大自然天然賦存的具有觀賞價值的能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游活動的天然景觀,地球的各個圈層構成了自然旅游景觀的本底,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組合與分異決定了自然旅游景觀的形成和演變[3]。
坪頭羌寨屬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岷江河谷地帶,巴顏喀拉地塊和上揚子古陸的結合部,馬爾康地質分區(qū)東緣,其東面是龍門山地質分區(qū)。龍門山山后斷裂即汶川——茂汶斷裂緊鄰其境,新生代以來新構造運動非?;钴S。裸露巖體多樣,構造形跡復雜。
活躍的地層受到岷江支流藥溝深切切割,塑造出高山峽谷地貌,坪頭羌寨后山山體坡度達到20°~40°,可見“V”字型谷,頂部寬幾百到幾千米不等。走到坪頭羌寨,5.12地震災區(qū)的地質地貌狀況就可見一斑了。在坪頭羌寨5.12地震遺址處,可看見大地震對這里的影響。
村落民居則位于鳳儀壩子向周邊延伸的緩坡(山前階地)上。東面越過鳳儀壩子和岷江河谷則是龍門山海拔400多米的主峰九頂山。東西高山輝映,盡顯秀美巍峨壯麗。
麗江古城有玉龍雪山的雪水,坪頭羌寨有岷山雪水。岷江支流藥溝發(fā)源于鳳儀鎮(zhèn)以西的岷山支脈的高山,東行數十里出山,為坪頭羌寨帶來了生命之水,也造就了坪頭羌寨的清溪靈澗。
溪水保證了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還用以澆灌果蔬,形成了活態(tài)的羌民田園生活風光。在景區(qū)打造中,坪頭人又因勢利導建立水上休閑區(qū) (龍池)——展示西羌英雄大禹后裔如何利用水來滋養(yǎng)現代生活。自然的靈性結合人文的光輝,豐富了游客的視覺和心理享受。
坪頭羌寨遠眺可見滾滾而去的岷江,那是羌族人民魂牽夢繞的母親河。置身羌寨,遠眺岷江,增加游客幾多感慨。
冬春季節(jié),坪頭羌寨時有下雪,而對面的巍巍九頂山上則長期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群山皚皚,空闊蒼涼,仿佛是大自然在述說著西羌壯歌。
由于在四川盆地以西的山間,坪頭羌寨空氣清新,大氣能見度高。由于處于華西雨屏西面河谷的東南坡近山腳處,坪頭羌寨夏秋季節(jié)有“巴山夜雨”的輕盈詩意,由于海拔稍高,冬春季節(jié)有“雪柳銀花”的浪漫壯麗。夏季的夜雨是由于夜間山坡降溫較快而河谷降溫較慢,從而河谷相對溫度較高,由于熱脹冷縮,河谷含水汽的空氣膨脹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結形成降雨。雪柳銀花則是由于冬季樹木氣溫較低,水汽與之相遇凝霜降雪而形成。
云南大理有“下關風”的奇景,坪頭羌寨也不缺這類美景。由于季風較弱,岷江流域沒有形成金沙江流域一樣的典型的干熱河谷,而盛行山谷風。由于山頂和山谷太陽輻射接受和輸出的差異,山上山下形成環(huán)流,岷江河谷兩岸山上白天盛行谷風,在岷江河谷則晚上盛行山風。鳳儀壩子是岷江河谷中較大的沖積平原,東臨龍門山脈主峰九頂山,所以夜間山風非常盛行。
與這一山區(qū)“風景”相應的是“霞景”。由于坪頭羌寨已經遠離四川盆地而且海拔1600多米,沒有了厚重的云層,于是太陽光穿過大氣便形成色彩繽紛的光芒,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觀。
高山峽谷區(qū)不乏立體景觀。在空氣濕度垂直遞減率的影響下,坪頭羌寨后山有一定的垂直氣候差異,植被也成垂直地帶性分布,呈現“一山有四季”的景觀。在陰雨天氣的傍晚,坪頭羌寨常??梢娫奇i山腰,橫絕山巔的美景。
坪頭羌寨著力打造了農業(yè)觀光體驗區(qū)——展示羌族從事農耕生產的千年歷史和傳承至今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農耕文明,農業(yè)科普展示區(qū)——展示羌族的現代農業(yè)科技。如今,坪頭羌寨鳥鳴鶯啼,花木成蔭,一片鄉(xiāng)村田園美景。茂縣櫻桃基地就在坪頭羌寨不遠處的山腰臺地上,筆者曾經置身此處數百畝果園之間,憧憬果實豐收之時的美不勝收。
另外從坪頭羌寨往山腰走不了多久,就是神秘的藥溝,走到溝口就會覓見林林總總的野生植物,聽到山里野生動物陣陣叫聲。游客到來就會感覺和大自然十分親近。
由于山區(qū)空氣清新,大氣能見度高,往往適合游客觀賞日月星辰的變換。茂縣鳳儀壩子是岷江上游河谷中最大的平地,地勢開闊,坪頭羌寨又處于稍高的階地上,是十分有利于游客觀察各種天體的,同時也十分適合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游客到此處享受高原陽光。冬季晴朗天氣的傍晚,落日余輝映照滿是積雪的巍巍九頂山,當是十分壯麗的景觀。
人文旅游景觀展示了人類活動的大千世界,構成要素有遺址遺跡,建筑與實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等。人文旅游景觀的形成有賴于不同時期的歷史遺存,社會文化的地域差異,宗教的深刻影響,同時它也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并且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4]。坪頭羌寨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采取統規(guī)統建和村民自建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羌族文化的建筑風貌改造,同時新建旅游設施,培育特色農業(yè),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5]。
羌族被譽為中華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坪頭羌寨所在的茂縣是羌文化底蘊最厚重,保留最古樸、最純真和傳承最完整的地方[6]。坪頭羌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即使已然在歲月的侵蝕下岌岌可危,但它依舊魅力無窮。讓羌族文化與自然風光相結合以吸引旅游者,成為坪頭羌寨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先天優(yōu)勢。
為了給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增加“軟實力”,坪頭羌寨全方位挖掘、收集、整理、編創(chuàng)、展示、弘揚羌文化。經過深入挖掘,諸多繽紛斑斕、豐富多彩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再現——古羌文化中的羌語文化、羌笛羌繡文化、釋比文化、白石羊頭崇拜文化、咂酒文化、“薩朗”群眾性舞蹈、瓦爾俄族歌舞、羊皮鼓舞、羌歷年、拜山祈雨儀式、羌族推桿及水磨等,加上茂羌土司文化和茶馬古道文化,組成了以古羌文化為主導多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集群。
坪頭羌寨除了立足于羌寨打造之硬件設施外,還以羌文化縮影為定位興建了一個綜合性羌文化展示區(qū),包括羌繡、服飾展示區(qū),白石、釋比文化長廊,羌式養(yǎng)生休閑區(qū),水上休閑區(qū)(龍池),農業(yè)觀光體驗區(qū),農業(yè)科普展示區(qū),“5·12”地震遺址,羌人生活展示區(qū),咂酒文化廣場及羌族音樂舞蹈文化長廊等。自景區(qū)建立以來,村莊旅游業(yè)發(fā)展勢頭良好。
坪頭羌寨幢幢民居“依山居止”,沿襲了羌族傳統建筑風格和布局。游客來到坪頭羌寨,能夠看到羌族民居的一般樣式。羌族村寨民居的組群布局,石木結構,室外室內裝潢,都會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羌寨西側山腰上的羌神廟,始建于明代,飽經風霜,依然屹立。廟內供奉著炎帝,大禹,李元昊等羌民族英雄,莊嚴而恢宏。羌神廟今已遷至坪頭羌寨附近的中國古羌城。羌神廟是羌族人民的精神樂園,是羌族人的朝拜圣地,也是炎黃子孫的精神中心和全球華人的朝拜圣地。
經過災后重建,坪頭羌寨道路加寬和硬化,新能源沼氣池逐漸普及。各種公共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農業(yè)科普展示區(qū)展示了羌族的現代農業(yè)科技??梢哉f,坪頭羌寨是最為現代化的羌族村寨了。
由于坪頭羌寨海拔比茂縣縣城略高,所以坪頭羌寨還是欣賞茂縣城市景色的好地點。站到樓上或者山腰,能夠俯瞰茂縣縣城全景。夜間在此遠看縣城及其周邊萬家燈火,十分有趣。
善良淳樸的坪頭羌寨人民,為了表達對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援建者的感恩,坪頭羌寨家家豐富房頂插著五星紅旗,而且專門修建了抗震救災感恩墻。墻上‘感黨恩,報國情’的紅字赫然醒目。以紅字書刻《羌鄉(xiāng)感恩賦》于白石之上,襯托的基石上又有“再造之恩恩若再生”。還收集茂縣七一民族中學校等單位及個人感恩主題書畫作品若干展示。令人震驚于羌族人民的感恩情懷!
坪頭羌寨景點旁邊往往有褐色的指路牌以及聲情并茂的文字介紹,引領人們去欣賞美景。最近,茂縣城區(qū)又添一處人文景觀,谷運龍先生創(chuàng)作的《岷江賦》由內江書法家石一先生書寫,立在了坪頭羌寨的不遠處。坪頭羌寨的文學氣息更見濃厚了。
坪頭羌寨還有豐富的繪畫雕塑。圖騰群雕的儺文化廣場就是典型,路邊的樹上還有各式各樣的彩繪儺藝面具,令人目不暇接。釋比文化長廊上,可見各種彩繪的羌文化圖樣。院落和房門,往往有木刻對聯或者書法作品,連超市和小賣部都裝飾得很有藝術感。在有些家庭的碉房靠路的一面,往往還有框起的彩畫。而坪頭景區(qū)入口處大門,則將圖畫與寨門融合,飾以羊頭和羌紅,莊嚴又有特色。 坪頭羌寨西倚岷山,面對九頂山。在茂縣羌族民間文學中,有西王母和南極仙翁故事,有九頂山的傳說。這些羌族民間文學是羌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只不過目前在坪頭羌寨沒有開發(fā)成為旅游產品罷了。大理蝴蝶泉旅游宣傳五朵金花,西雙版納旅游宣傳勐巴拉那西,石林旅游宣傳阿詩瑪,桂林旅游宣傳劉三姐,或許茂縣鳳儀鎮(zhèn)旅游可以宣傳西王母(雖然甘肅涇川也宣傳西王母)。
坪頭羌寨白石、釋比文化長廊展現了最典型的羌族傳統文化景觀,表現羌族萬物有靈的觀念與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咂酒文化廣場展示了羌族豐富的酒文化;羌族音樂舞蹈文化長廊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羌族音樂舞蹈;儺文化廣場展示了古羌流傳幾千年的宗教文化;羌繡羌服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展示區(qū)又以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園林式建筑串聯起來,為游客提供了休憩身心的理想環(huán)境,也為游客提供了古老羌文化的精神大餐。
坪頭羌寨除了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外,還著力挖掘保護羌文化,可以說這里的每一處景點都有羌族符號。游客在這里可以品嘗地道的羌餐,游客在這里可以聆聽釋比老人的經典傳唱。片石壘墻,青藤延蔓,白石綴頂,游客可以盡情追尋著古樸羌風。
羌族的大爺大叔在大樹下叼著煙桿擺龍門陣,阿婆阿姨在碉房上織布編衣,小孩子在廊上橋頭玩耍……作為一個活態(tài)羌族人的生活區(qū),坪頭羌寨羌族居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大有可觀的景致。
坪頭羌寨自然旅游景觀形成的基本背景是:高山峽谷的地形地貌中的河谷壩子向山腰過渡的河流階地,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山地垂直氣候。坪頭羌寨的人文旅游景觀形成的基本背景是:綿延數千年的羌族歷史文化,獨具匠心的文化展示創(chuàng)意。巖石、地形、土壤、生物、水、大氣等各個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地貌在自然環(huán)境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積淀了燦爛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建筑工程景觀盡顯羌族特色,成為旅游景觀的最亮底色。文化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影響自然地理環(huán)境。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影響、相映成趣、和諧共生,構成宛如天成的羌寨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