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東升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都決定于教師的教學藝術語言的靈巧運用。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啟蒙教育特點,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導和影響學生語言發(fā)展與語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
一、規(guī)范性
教師是知識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因此教師語言必須具有規(guī)范性,以期產生語言的正面示范效應。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質量不僅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因此,特別要求教師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合乎規(guī)范,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有的老師把“師范”念成“思范”,把“肥皂”說成“胰子”,“我聽過”說成“我有聽過”,等等。這些都是不符合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教師必須運用國家憲法規(guī)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進行教學和教育活動,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又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fā)展。
二、科學性
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科學,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傳情達意必須準確細膩,合乎科學。教師要掌握詞語的準確含義,包括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能正確、深刻地分析和傳授知識。語文課本中一篇文章題目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種名稱,而有的教師沒有深入查閱理解,卻望文生義解釋為“種花生”,構成知識性錯誤。語文教學口語的科學性還體現在教學用語的簡約與精練上。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要點,突出精華,精要處不惜潑墨如水,次要處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真正達到以少勝多、以簡駕繁的理想境界,使學生在同樣有限的課時里獲取更多的知識。
三、生動性
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充滿活力。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這既符合語文教材的特點,也符合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語文教材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語文教師要善于用最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讓學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體會。語文課本《月光曲》中有“幽靜”一詞,如果教師僅僅按照詞典解釋為“幽雅安靜”,盡管十分準確,但學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內涵與意境。一位有經驗的教師這樣闡述:“秋天的夜晚、朦朧的月光、小鎮(zhèn)的河邊、無人的小路、遠處的茅屋、閃爍的燈光、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這就是課文中所描寫的幽靜的境界?!苯處熒鷦有蜗蟮孛枥L,極大地引發(fā)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幽靜”的氛圍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遠靜謐的意境。生動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
四、趣味性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單是一種以思維為中心的認識過程,而是多種個性心理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善于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巧妙地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使整個教學妙趣橫生、熠熠生輝。特級教師于漪主張“要努力把課上得情趣橫溢”。這樣不僅能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實。有位老師在教宋詞時,問學生說:“你們喜歡流行歌曲嗎”學生自然回答喜歡,接著老師言歸正傳:“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詞?!睂W生發(fā)出了會心的笑聲。這種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入題輕松,也使課堂氣氛得到調節(jié)。教學語言的趣味性猶如一根神奇的魔棒,賦予語文教學口語以生命和活力,使學生在趣味盎然、亦莊亦諧的藝術境界中獲取知識,得到美的享受。
五、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闭Z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感懷抒情的文學作品,處處流動著豐富的情感,教學的語言也應當充滿感情色彩,力求達到“講到莊嚴處,學生竦容端坐;講到豪壯處,學生熱血沸騰;講到義憤處,學生橫眉立目;講到歡快處,學生笑意盈盈”的教學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刻理解感悟課文的基礎上,將蘊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聲發(fā)于情、理融于情,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把課文的各種喜怒哀樂情感因素傳達給學生,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觸動他們的情思、引發(fā)學生心靈的震撼。
六、藝術性
語文教師的教學口語運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語的藝術性,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語言表達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美的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上海特級教師于漪在講寫景散文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幾乎是無處不在。當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也不同于充滿青春活力的人體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季節(jié),展現出不同美的姿態(tài)。今天我們要學一組文情并茂,描寫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來領略祖國大自然的美景。這段導語通過精當的詞句和引用、排比、對照等修辭手段,表達了富于哲理的美學思想和熱愛祖國大自然的美好情懷,烘托渲染了一種美的氛圍。有人曾經說過,完善的語文教學應該有詩歌語言的精煉,小說語言的生動,散文語言的優(yōu)美,戲劇語言的傳神,相聲語言的風趣,演說語言的雄辯。這雖然是一種幾近苛刻的要求,但它無疑也為我們描畫了一個追求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傅惠鈞.教師口語藝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聽話和說話(第三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朱山.普通話口語藝術[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3.
[4]郭啟明.教師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