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燕 姜學偉 吳建琴*
(新疆師范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傳送帶以真實的物理現(xiàn)象為實際,它是以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為目的。并且促使學生在科學中聯(lián)系實際,在實際生產(chǎn)和生活中體現(xiàn)科學。使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客觀的思考,學會對實際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學習傳送帶模型能夠在物理教學中更充分的凸顯物理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
表1:三種情境下滑塊的運動情況
例1:(多選)水平的皮帶傳動裝置如圖所示,皮帶的速度大小保持不變,將一滑塊輕輕地放在A點,開始時滑塊在皮帶上滑動,當它到達位置C時滑動停止,之后隨皮帶一起勻速運動,直至傳送到目的地B端。在傳送過程中,滑塊受到的摩擦力情況為()。
A.在AC段受水平向左的滑動摩擦力;B.在AC段受水平向右的滑動摩擦力;
C.在CB段不受靜摩擦力;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
解析:對于AC段而言,滑塊相對于傳送帶水平向左運動,因此此階段滑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反向水平向右,選B。對于BC段,滑塊與傳送帶共速,沒有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因此不受摩擦力,選C。綜上,選BC。
考點分析:“易錯問題”辨清楚——摩擦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的三類關系。
例2、如圖所示,A、B傳送帶的左、右端點,AB長L=8 m,初始時傳送帶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質量m=2kg的物體(可視為質點)輕放在傳送帶A點時,傳送帶立即啟動,啟動過程可視為加速度a=2m/s2的勻加速運動,加速結束后傳送帶立即勻速轉動.已知物體與傳送帶間動摩擦因數(shù)=0.1,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取10m/s2。
(1)如果物塊以最短時間到達B點,物塊到達B點時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2)上述情況下傳送帶至少加速運動多長時間?
分析:(1)要使物塊到達B點時間最短,物塊應當從A點加速到達B點。
由牛頓第二定律知 mg=ma1
由速度位移關系式知:
(2)令傳送帶加速結束時的速度為V,為了使物塊從A點一直能勻加速到B點,需滿足v≥vB,根據(jù)速度時間的關系公式,有:v=at t≥1。
考點分析:牛頓第二定律在水平傳送帶的綜合應用,綜合性較強。
(1)研究對象:傳送帶及帶上物體。
(2)臨界條件:vA=v帶的情況:①摩擦力發(fā)生突變。②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3)力與運動:①根據(jù)物體的受力和傳送帶的速度v計算物體加速的時間t和位移。②再由x和傳送帶長度的關系判斷物體的運動形式。
(4)結果計算:進一步計算物體在傳送帶上的運動時間t、相對位移等。
表2:四種情境下滑塊的運動情況
例1:如圖所示,傳送帶與地面間的傾角為 =37°,A、B之間的長度為L=16m,傳送帶以速率v=10m/s逆時針運動,在傳送帶上A端無初速度地放一個質量為m=0.5kg的物體,它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u=0.5,物體從A運動到B過程中分析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以及A運動到B所用的時間?(g 取 10m/s,sin37°=0.6,cos37°=0.8)
解析:摩擦力的受力情況,物體從A運動到B的過程中由于傳送帶逆時針轉動,物體相對于B沿傳送帶向上運動,因此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沿傳送帶向下。
由牛頓第二定律知,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為:f=mgcos,方向沿傳送帶向下。
A-B的過程中要摩擦力是否發(fā)生突變,開始階段由牛頓第二定律知:
物體加速度至與傳送帶速度相等時所需要的時間為:
所以物體加速到10m/s時仍未到達B點,此時物體與傳送帶共速,要考慮摩擦力是否突變,根據(jù)摩擦力的臨界條件:mgsin> mgcos
此時由牛頓第二定律知:
設第二階段物體滑動到B的時間為t2,則:解得:t2=1s
所以,從A運動到B所用的總時間為:t=t1+t2=2s
考點分析:該類型題是對摩擦力方向的判定以及牛頓第二定律的綜合應用,綜合性較強。
(1)研究對象:傳送帶及帶上物體。
(2)臨界條件:vA=v帶的情況:①摩擦力發(fā)生突變。②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3)力與運動:a=g(sin±cos)
①若 ≥tan,且物體能與傳送帶共速,則共速后物體勻速運動。
②若 <tan,物體以加速度a1運動,當與傳送帶速度相同時,力發(fā)生變化,以加速度a2,且a1≠a2。
(4)結果計算:進一步計算物體在傳送帶上的運動時間 t、相對位移等。
傳送帶模型是高中物理中的一個重要題型,學生對傳送帶的模型掌握欠佳。傳送帶中的重難點是關于判斷摩擦力的突變問題,學生突破這一難點,對于解決傳送帶類型題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解釋清楚摩擦力突變的條件、突變后物體的摩擦力方向以及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傳送帶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通過傳送帶模型中的動力學問題的研究,能夠使培養(yǎng)學生建立物理情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建模的能力。為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提供了素材,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