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立成都大學《散曲史》講義敘錄

        2021-11-18 11:18:58謝桃坊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散曲成都大學

        謝桃坊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曲學家盧前的《散曲史》完稿于1930年12月,1931年由國立成都大學排印。此為中國第一部散曲史著作,不僅在當時以體例合理、論述精深著稱,至今在學術界仍有其深遠的影響。商務印書館于2014年將此著作并入《盧前曲學論著三種》,收入《中國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所據(jù)版本即國立成都大學排印之講義。

        國立成都大學是張瀾籌建的。張瀾(1872-1955),四川南充人。1902年入成都尊經(jīng)書院學習,后赴日本留學,為四川辛亥革命領袖人物之一。1926年6月張瀾自南充到成都接替原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傅振烈未完成之國立成都大學籌建工作。1926年11月10日北京政府教育部批準,于原四川高等學?;A上改建為國立成都大學,12月1日委任張瀾為校長。他主張打開夔口,廣納英才,歡迎中外學者來川講學。據(jù)1929年統(tǒng)計,此校有專任教師142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83人,講師56人。這在當時四川三所大學之中師資力量處于領先地位。中文系由熊曉巖任文學院院長。吳芳吉為系主任,講古今詩歌,吳虞講國文,李劼人講文學概論,龔道耕講經(jīng)學,林山腴講《文心雕龍》和《史記》,李植講文字學,趙少咸講音韻學,蒙文通講史學,伍非百講諸子,劉咸炘講目錄學,劉復講中國文學史,盧前講曲學,余蒼一講國文。張瀾不僅廣延名師,并且改革學科與講程設置,出版各種學術刊物,經(jīng)常請校內外著名學者講學。(1)參見四川大學史稿編審委員會編:《四川大學史稿》第一卷,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02-108頁。著名詞曲家盧前即是于1930年受聘到國立成都大學的。

        盧前(1905-1951),原名正紳,字冀野,號飲虹。南京人,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已顯露詩才。1922年17歲時報考東南大學,以特別生被錄取入國文系,師從詞曲家吳梅治曲學,1926年畢業(yè)后留校講課。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學、光華大學、國立成都大學、河南大學、中央大學、中國公學、中山大學研究所、暨南大學、南京大學。盧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詞曲學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散曲史》《南北曲溯源》《中國散曲概論》《中國戲劇概論》《詞曲研究》《明清戲曲史》《廣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讀曲小識》《民族詩歌論集》《樂府古辭考》《唐代歌舞考證》等,編校出版《元人雜劇全集》《戲曲叢刊》《飲虹簃所刻曲》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詩、詞、曲作品。2005年中華書局出版《冀野文鈔》,于“出版說明”云:“在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戲曲研究中,盧前無疑是值得矚目的人物之一,在整個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盧前在當時的文壇和學術界,特別是以南京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是一個極為活躍的人物。”(2)盧偓:《盧前和中國曲學》,《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1期,第87-94頁。盧前是于1930年8月應聘至國立成都大學講授曲學的,其《散曲史》講義完稿于12月2日,時在成都南門石室后寓齋。

        《散曲史》為線裝本,白綿紙排印,開本145 mm×230 mm,雙邊欄,版框98 mm×158 mm,版心每頁標書名“散曲史”,下標“國立成都大學印”。每頁10行,每行27字,計206頁。全書五章:

        第一 散曲散曲史發(fā)端

        第二 元一代散曲盛況

        第三 明曲前后兩時期

        第四 自清以來散曲家

        第五 散曲史編后補志

        這部簡略的《散曲史》屬于首創(chuàng)之作,盧前說:

        散曲史之設學程,肇端于茲,不有述造,何以闡發(fā)。然今日散曲史之作也有三難:曲集多佚,無以考究也;曲論不多,無以比證也;僻處西陲,無師友之商兌也。惟千里啟于蹊步,層臺賴諸累土。草創(chuàng)之編,所望于他日之論定爾。(3)盧前:《散曲史》(第一),國立成都大學印(成都),1931年,第15頁。

        此乃最初以散曲史設置課程,必須系統(tǒng)闡釋散曲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是將傳統(tǒng)的學術予以現(xiàn)代學科的方式講述尚屬于新的探索,故此講義撰述是很困難的。盧前于曲學文獻積累豐富,并于曲學已深有研究,故在撰述時并無困難。他感嘆僻處西陲的成都,自然不如在南京有諸多師友切磋學術,但幸有在國立成都大學的同仁劉咸炘商討曲學涉及的學術問題,故他能在半年之內完成此講義。盧前自1930年8月在成都大學任教,至1931年8月離去,任教僅一年,(4)朱喜:《盧前大事年表》,《文教資料》,1989年,第6頁。留下這部講義。它雖為草創(chuàng)之作,但蘊含有珍貴的學術價值,我們很有必要重新認識其意義。

        在中國古代各體文學之中,詞與散曲屬于古典格律詩體,其格律極為嚴密復雜,它們又屬于音樂文學,與流行音樂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關于這種專體的文學史的論述,尤其作為一種教程,應對有關的專業(yè)知識進行概括而系統(tǒng)的講解。盧前的《散曲史》在論述散曲發(fā)展過程之前,對散曲的專業(yè)知識進行講解,并在最后一章里予以補充有關的專門學術問題。雖似一般的概述,但其中蘊含著對曲學專業(yè)理論的精深認識。關于曲學專業(yè)理論問題,盧前不僅引述元代以來曲學家的論述,特別著重引述了其師吳梅和同門學兄任訥的意見,并且將他在成都時與劉咸炘經(jīng)常討論曲學問題的見解展示,這形成此著很鮮明的學術特色。(5)劉咸炘,鑒泉,號宥齋。1896年出生于成都,承傳祖父劉沅之學,1925年創(chuàng)辦《尚友書塾季報》,1926年受聘為國立成都大學中文系教師。其遺著匯為《推十書》,計五百余萬字,以史學為主,涉及學術面極廣,是一位天才的學者。他在成都大學時著有《曲論》,附有與盧前關于曲學之意見,并為盧前編的《曲雅》作序,詩集存贈盧前詩三首。盧前離成都之次年(1932),劉咸炘去世,僅三十六歲。

        凡一種文學形式的產(chǎn)生,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文學史上難以真正辨識其起源和給予確切的定名。散曲尤其如此。關于散曲的起源,學者們從曲調的淵源考察,從文學的表現(xiàn)追溯,或從音樂的變異解說,迄今仍難以作出恰當?shù)慕Y論。關于此問題,盧前簡略地引述了明清學者之說,未展開探討,僅著重辨析“詞余”之說。此說以為曲非詞體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所能包含,所以于詞體之外另立一體。這正如以詞為“詩余”之說相同,根本未認識詞與曲產(chǎn)生的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及其獨特藝術個性。盧前說:“顧近今言曲,尋常只知沿曲之流,盡曲之變。厥有戲曲,不知溯曲之源,探曲之本,端在散曲,偶有知者目為余事,妄矣?!?6)盧前:《散曲史》(第一),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3頁。這第一次辨明散曲乃戲曲之源,而近世凡論散曲史者皆忽略了此問題。元人一般稱散曲為“樂府”,如楊朝英編的《朝野新聲太平樂府》,無名氏編的《梨園試按樂府新聲》,又無名氏編的《類聚名賢樂府群玉》,張可久的曲集名《張小山樂府》,張養(yǎng)浩的曲集名《云莊樂府》,而明人也有稱為“詞”的,編的曲選集則有稱為“詞林”的,在明代中期以后,曲學家始以“散曲”與劇曲區(qū)別,專指“小令”和“套數(shù)”。二十世紀之初吳梅等曲學家在系列著作里得以給散曲定名。(7)趙義山:《元散曲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第83頁。在此過程中,盧前是作出了貢獻的。他辨析了“葉兒”“小曲”“樂府”“清曲”等與散曲相關之概念后,認為:“最其要義,不以鑼鼓排場,合用清唱之法;不以科白連貫,遂得散曲之名,固大有別于戲曲也?!?8)盧前:《散曲史》(第一),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3頁。這是對散曲定名的卓論,以之區(qū)別于戲曲而言的。

        凡是談論散曲,其體制甚為特殊,分為“小令”與“套數(shù)”二體,這在諸多散曲論著中是基本的常識,但盧前卻將它們復雜的內涵揭示出來,體現(xiàn)了對曲體的精微的認識。茲將其論為表概括如下:

        盧前對每一體式均作了簡要說明,闡釋了散曲體制的復雜的變異,由此突顯了散曲與其他諸種韻文和諸種音樂文學的體制的區(qū)別。關于小令與套數(shù)體制的特點,盧前與劉咸炘曾經(jīng)相互探討。盧前在成都大學時編選小令集名為《曲雅》,請劉咸炘作序,在序中劉咸炘記述了盧前編選之旨:“小令為曲之根本,上承詩詞,下啟套劇。故今唯選令曲,導原于風,而立體于雅,故名曰雅;以其風雅,故標清字為準。清有四:意則清新,詞則清麗,韻味則清雋,氣象則清曠。四者有其一則取之,以曲之傳者少也,故稍寬焉?!?9)劉咸炘:《曲雅后序》,《推十書·文學述林二》,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影印,第1847頁。從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小令確為散曲創(chuàng)作的基礎,但盧前編選之旨突出“雅”的標準,則與其《散曲史》中“游戲調笑之作,原不可(雅)面子相繩”(10)盧前:《散曲史》(第一),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14頁。之說相違,而在具體評論作品時仍是以“俗”為尚的。盧前離開成都不久又選編套數(shù)為集,名為《曲雅續(xù)編》,再請劉咸炘作序。他們在國立成都大學時反復討論曲境——即思想內容問題,故劉咸炘序云:“冀野之撰《曲雅》,欲昌曲也,昌曲而廣其境,則續(xù)編較正編為尤切矣?!?11)劉咸炘:《曲雅續(xù)編序》,《推十書·文學述林二》,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影印,第1848頁。他是以為“欲廣曲境,套(數(shù))為尤利”的。(12)劉咸炘:《曲雅續(xù)編序》,《推十書·文學述林二》,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影印,第1848頁。這是因套曲篇幅闊大,容量增加,更可以充分表達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盧前編選小令集和套曲集,正是其關于散曲體制研究的理論的貫徹,以使讀者能真正認識散曲體制。劉咸炘記述與盧前討論散曲之藝術本色,他們的見解是一致的:

        盧冀野曰:“王靜庵(國維)謂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物。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詞中不過納蘭一人而已。予以為元初之曲,為后來所不能及者,亦以此故?!弊匀患词钦妫┢湔?,故與此篇(《曲論》)所謂廣博易良相符。姚(燧)、盧(摯)、劉(秉忠)皆達官貴人,而其曲皆真切,非如詞中歐(陽修)、范(仲淹)之秾麗??芍~與曲之分,亦由北人、南人性情之異也。(13)劉咸炘:《曲論》,《推十書·文學述林二》,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影印,第1845-1846頁。

        劉咸炘在《曲論》中保存了幾則與盧前論曲的意見,可作為盧前《散曲史》的重要資料。

        散曲在明代極盛之時,民間興起了新的音樂文學時調小曲,故散曲自清代以來又因詞學復興的影響而趨于衰微。辛亥革命以后散曲亦僅是一種古典格律詩體之一,它的命運將如何呢?盧前是散曲的倡導者,其理由是:

        詞能按歌,歌有法度,方足稱樂府而為無愧。曲為樂府,正足以正彼俗樂,即詞訂譜,雅奏悠揚,手不襲古人之陳言,喉不襲古人之定譜,確傳昆腔之遺法,間接傳元明兩代之絕藝,言文言樂并有足舉。此散曲今日所可倡導者一也。

        劉鑒泉(咸炘)曰:“曲體初興,本用以侑燕樂,而元人風氣頹惰同于唐人,故所傳諸曲,大抵林泉丘壑與煙花風月為多。小令、套數(shù)尤狹,然滑稽敘事亦居十之二三,特作者不知推廣耳。詩有杜子美而境廣,詞有辛稼軒而境廣。曲家尚無杜、辛,此后起之責也?!?《曲論》)曲境尚有待于開發(fā)。此散曲今日所可倡導者二也。(14)盧前:《散曲史》(第五),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20-21頁。

        散曲同近體詩、詞,均為中國古典文學形式,它們是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而且仍是有藝術生命的。盧前對散曲的倡導,至今當有其意義。

        自1902年7月清王朝頒行學堂章程,分設大學堂、高等學堂、中學堂、小學堂以來,大致參照中西結合之學制,于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面臨向現(xiàn)代學科的轉化問題,中國學者嘗試在傳統(tǒng)學術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學科。1912年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發(fā)表,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時改名為《宋元戲曲史》。他提出時代文學的觀念,對學術界影響很大,使詞、戲劇、散曲、小說等向為“小道”者開始受到關注,各種史論之著不斷出現(xiàn)。1922年劉毓盤的《詞史》出版,1927年王易的《詞曲史》用為教程。這三部中國文學專體史之著尚未嚴格以現(xiàn)代史學的方式表述,而1930年盧前在國立成都大學講曲學的講義《散曲史》則已具現(xiàn)代文學專史的規(guī)模了。曲學家趙義山認為盧前此著“征引作品豐富,敘曲家本事較多,但論極為簡略”,然而已是“一部系統(tǒng)的、完整的散曲史著作”。(15)趙義山:《明清散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0頁。茲試就《散曲史》關于散曲之分期,作家評論及所涉及的曲學問題試為評述。

        盧前將散曲的發(fā)展過程分為元代、明代和清代以來三個歷史時期。自王國維以元曲為時代文學,但論雜劇者多,而論散曲者頗少。盧前論元散曲否定了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和白樸四大家之說,以為鄭光祖所作雜劇知名,但散曲甚少,不當列入四大家。他仿宋代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以馬致遠為元散曲之祖,以張可久、喬吉、張養(yǎng)浩為三宗。在重點論述以上諸家散曲之外,簡略介紹了姚燧、虞集、盧摯、劉秉忠、趙孟頫、王鼎、貫云石、徐再忠、周德清、胡祇遹、顧德潤、曾瑞、汪元亨、劉庭信、鐘嗣成、周文質、鄧玉賓等作家。關于明散曲,盧前以為是元曲之繼續(xù)發(fā)展,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尚存北曲之遺,而自昆腔興起后之南曲則非元曲之舊,因此論明散曲應見到于聲腔之創(chuàng)新意義。論述的前期作家有湯舜民、朱有燉、陳鐸、史癡、康海、王九思、李開先、王磐、金白嶼等,論后期作家有祝允明、唐寅、梁辰魚、沈璟、王驥德、施紹莘、馮惟敏、劉效祖、馮夢龍等,附論了蜀中散曲家楊慎與黃娥。關于清代散曲,盧前以為是衰微時期,所論作家有朱彝尊、厲鶚、劉熙載、許光治、趙慶熺和沈謙,兼簡論諸多小家。清代中期鴉片戰(zhàn)爭以后,盧前特別發(fā)掘了“以曲為史,實寫時政”的套曲,詳細介紹了謝元淮的《感懷》,吳竹如、周還之、姚西農(nóng)等敘寫太平天國之史事,以為是“廣曲之用”,開拓了新的曲境。他在論清代散曲后,附論了民國以來吳梅、任訥、許之衡、顧誼名、汪石青、陳蛻廠等在復興曲學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

        盧前評論散曲家是以其作品的藝術特點和藝術風格為標準。他于元散曲家中評論張可久最詳。他認為元曲家中不寫雜劇而專作散曲,并有散曲集傳世者僅為張可久。他詳細考辨了《小山樂府》的各種版本,以作品為例評論了其曲之清麗、工煉、端謹,亦有風格豪放者,也有嬉笑怒罵者,尤其反對曲學家僅以“騷雅”論小山樂府。他特別指出,張可久之曲是介于詞與曲之間的藝術特點的:“曲體之特長本在流動活潑,且要于俗中見雅。小山之端整如此,實介乎詞曲之間:非曲之本色矣。雖然在當日詞曲之分未畫顯,亦不得以此少小山也?!?16)盧前:《散曲史》(第二),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38頁。這是很確切的藝術見解。關于明代散曲,盧前評述了前期馮惟敏之曲和后期施伯莘之曲后,特推崇劉效祖之曲。他列舉了其含有警世之意的曲后云:“鄉(xiāng)情俗例,幾百年來社會上正未有殊,讀之令人嗢噱。如此始見曲境之闊大,后來者覷此下筆正未可限量。故論明一代之散曲,于效祖亦不可忽視焉?!?17)盧前:《散曲史》(第三),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64頁。這突出了曲境開拓的意義。清代是散曲的衰微時期,盧前歷評了朱彝尊、厲鶚和沈謙等之曲,以為多不入律,而刻意模仿,甚至承襲明末之惡習。他最推許的是趙慶熺,在具體分析其系列作品后,以之確為清代散曲之冠冕:“其詞固不止清雋已也,輕倩、活潑、新鮮,絕非朱(彝尊)、厲(鶚)所能及,而好為南詞如沈(謙)、吳(錫騏)諸家者,更瞠乎其后矣?!?18)盧前:《散曲史》(第四),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14頁。在對作家的評論中,盧前具體地闡釋了散曲史的發(fā)展與變化的過程。

        散曲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些甚有爭議的學術問題,盧前對此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王國維曾從地域觀念考察元人雜劇的興盛情況,他說:“元初除大都外,此(山西平陽)為文化最盛之地,宜雜劇家之多也。至中葉以后,則劇家悉為杭州人。中如官天挺、鄭光祖、曾瑞、喬吉、秦簡夫、鐘嗣成等,雖為北籍,亦均久居浙江。蓋雜劇之根本地,已移至南方,豈非以南宋舊都,文化頗盛之故歟!”(19)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商務印書館(渝版),1944年,第78頁。劉咸炘以為散曲亦是如此,他說:“北曲、南曲,各有淵源。北莫北于畏吾而(維吾爾),酸齋(貫云石)終老湖上,所作題材,雖多南方風物,而詞未離北人之習。有元一代流寓西湖之曲人都如是。朱明開國,金陵為曲人麕集之所,多南人而為北曲,非復如元曲矣。”(20)劉咸炘:《曲論》,《推十書·文學述林二》,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影印,第1846頁。盧前認為散曲的中心是在浙江杭州。他據(jù)楊朝英的散曲選集統(tǒng)計說:“予嘗據(jù)楊氏二選,其間湖上之詞一百一十余首,小山(張可久)《蘇堤漁唱》,夢符(喬吉)《西湖梧葉兒》百首,并以湖名,可知西湖為散曲之中心,僑居于此,歌詠于此。西湖與元曲同此不朽矣?!?21)盧前:《散曲史》(第二),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56頁。這就整個散曲創(chuàng)作而言,其繁盛之中心確是如此。關于明代南曲的興盛與新音樂昆腔之流行有密切的關系。嘉靖以來南曲采用昆腔音樂,情辭柔婉悠揚,甚為南方民眾所喜愛,促進了南曲的發(fā)展。南曲的代表人物是梁辰魚和沈璟。梁辰魚的南戲《浣紗記》用魏良輔改革之昆腔演唱,影響甚大,其散曲集有《江東白苧》。沈璟之南戲創(chuàng)作多種,以《義俠記》知名,編訂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散曲集有《詞隱新詞》和《曲海青冰》等。盧前說:“自有昆腔,南曲之宮調音韻俱有準繩,犯調集曲日盛。沈璟為《南曲譜》及《南詞韻選》,學者翕然宗之:于是梁之文章,沈之韻律,乃為兩大正宗?!彼麉s批評云:“(梁辰魚)一派之曲,文雅蘊藉,細膩妥貼,正可見南人之性格。曲主放縱,胡元蒜酪之風,亢爽激越之氣,最為合色;南人陰柔之美與此適反,無怪差以毫厘,謬之千里矣……沈璟一派,文字一如伯龍,而又求律正韻嚴,集曲外更好翻譜。翻譜者,翻詞為曲,翻北曲為南曲之謂,所為《曲海青冰》皆此作也。為使南聲繁衍,率取前人陳品,自己抒寫者少,是為聲非為文也?!?22)盧前:《散曲史》(第三),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49-50頁。此評是極為恰當?shù)?。自明代成化七?1471)金臺魯氏刊行《四季五更駐云飛》等四種時調小曲以來,繼有《掛枝兒》和《山歌》等流行,這種新的音樂文學樣式盛傳民間,它們或被稱為“民歌”“俚曲”“小曲”。研究散曲史者是否將它納入研究的范圍是甚感為難的。當時散曲之創(chuàng)作已受到小曲的影響,存在混雜的情況。盧前認為:“小曲究非南北詞之正。言散曲者兼取而并蓄之則可,未能舍此而就彼也?!?23)盧前:《散曲史》(第三),國立成都大學印,1931年,第66頁。既然小曲非散曲正宗,所以盧前在《散曲史》中避而不論小曲,堅持了嚴謹?shù)纳⑶^念。盧前涉及諸多曲學的學術問題,其論述雖然簡略,卻極為深刻,對我們現(xiàn)在論散曲尚有啟發(fā)意義。

        在中國現(xiàn)代最初的專體文學史的著述中,盧前的《散曲史》應是很優(yōu)秀的。它是按照文學史的體例建立了散曲發(fā)展的史的構架,給予散曲發(fā)展的分期,對每時期的曲家既重點論述,又作全面的概略介紹,尤其對具有爭議的學術問題發(fā)表了精要的見解。此著還對曲家軼事、曲集版本、曲家史事時有辨正,引述之作品廣泛而典型,藝術評論極為深刻,時有引人入勝之感。此著雖然簡略,某些論述尚未展開,但含蘊有豐富的學術意義。盧前在論述中,不僅引用和評述古代曲學家的意見,還大量介紹了同門師友之說,并且記述了在成都時與劉咸炘討論曲學之意見。這為治曲學者留下了重要的學術線索,反映了一個時代曲學研究的成果。在《散曲史》于1931年初出版之后,此年8月,盧前便離開成都了,而且國立成都大學并入四川大學了。1932年劉咸炘于成都去世?,F(xiàn)在這部講義是國立成都大學的學術水平高度成就的標志,距離盧前完稿已九十余年。

        猜你喜歡
        散曲成都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學習民歌 拓展散曲創(chuàng)作之路
        中華詩詞(2021年8期)2021-12-31 08:40:06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新時代呼喚新散曲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8
        散曲創(chuàng)作芻議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4
        穿過成都去看你
        青年歌聲(2019年2期)2019-02-21 01:17:20
        數(shù)看成都
        先鋒(2018年2期)2018-05-14 01:16:16
        讀散曲說散曲——《中華詩詞》散曲欄目《曲苑新枝》瑣議
        中華詩詞(2018年10期)2018-02-16 07:36:18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视频|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被爽到高潮的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偷拍| 中文字幕日本熟妇少妇| 国产精品自拍盗摄自拍|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疯狂的欧美乱大交|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 免费jjzz在线播放国产| 福利网在线|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麻豆| 亚洲女同性恋在线播放专区|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中出| 日本真人边吃奶边做爽动态图| 饥渴的熟妇张开腿呻吟视频| 91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国产丝袜在线福利观看|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 久久国产色av|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无码伊人色|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人妻| 中文字幕亚洲一二三区| 中字乱码视频| 午夜亚洲www湿好爽|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桃| 亚洲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一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和外国人做人爱视频|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熟女少妇av免费观看|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 久久综合成人网|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久9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