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論語》:“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庵^“互鄉(xiāng)”這個地方的人都是不懂禮儀的,大家都不愿意與他們交往。但該地的一個年輕人來見孔子,孔子卻接見并夸獎了他??鬃拥膶W生們都很困惑??鬃诱f:“肯定他的進步,不等于肯定他的錯誤,指責他的錯誤又有什么意義呢?人家來請教我,就說明他有改正過去錯誤的上進心,所以我就夸獎他的上進,而不去提他以前的事情了。”
這個故事,在韓愈的《再答李翊書》中也有提到。韓愈是文壇的領(lǐng)袖,不少年輕人都上門向他請教,傳世韓文公集多見“上李秀才書”等數(shù)十篇,他一個個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沒有講他們不足、不好的。這些年輕人中,確也有個別成才的,如孟東野等,但絕大多數(shù)后來都默默無聞,無所成就,絕不是如韓愈評價的那樣“年少才俊,辭雅氣銳”、前途無量。這個李翊也是,第一次上書韓愈,韓給他的回信便夸其“書辭甚高”“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成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李翊當然十分高興。但不久卻發(fā)現(xiàn),每一個向韓愈請教的年輕人,從韓愈那里得到的評語都是“你太優(yōu)秀了,繼續(xù)努力,一定成功”!李便再次上書韓愈,埋怨他“泛愛無別”,沒有給自己特殊的對待。于是,韓便給他講了互鄉(xiāng)的故事。我們看民國時的書畫家多喜歡請謝玉岑為自己寫詩評,謝對他們的評價都是不吝其辭地贊美,絕無半點不足。而事實上,除黃賓虹、張大千等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都是畫得很一般的。其用意與韓愈如出一轍,而得藝術(shù)批評“互鄉(xiāng)與進”之旨。
圣人一貫的教導是:“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自省”“言人之不善,其如后患何?”意謂君子的待人,以看到并贊揚別人的優(yōu)點并向他學習為要,即使見到別人的缺點,也絕不批評他,而是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缺點。如果只看到并熱衷于批評別人的缺點,那就成了小人,后患是非常嚴重的。《弟子規(guī)》中教育小朋友的“言人善,己亦善。揚人惡,即己惡”也正是這個意思??鬃影选坝^人之過”作為仁不仁的分水嶺,意謂仁者見人之過則自省,不仁者則責人。所謂“魑魅喜人過”,一個人老是喜歡抨擊別人的缺點,實在是魑魅的心理,人格是有所欠缺的。
這,豈不是不講原則了嗎?并不是的。對原則的事情,必須講對錯,不含糊;對不是原則的事情,不存在對錯,就不需要講原則。什么是原則的事情呢?綜合古今,我概括為三:社會法紀、公序良俗、生活(科學)常識。而文藝的優(yōu)劣則不關(guān)對錯,所以并非原則之事。韓愈“忠犯人主之怒”,證明他在原則問題上是絕不讓步的。就像圓周率,如果有人認為是2.14,是5.12等等,不管持論者的地位多高,也絕不妥協(xié)而堅持3.14。但如果是鞋碼,我穿的是39碼,而以40碼太寬、38碼太緊,卻不能以此指責別人的40碼、38碼為不對。當然,如果是對自己人,子女、學生、朋友等等,又另當別論,原則固然要講,非原則有時也要嚴厲以對,如孔子“朽木不可雕”“鳴鼓攻之可”的指責。但即使如此,也還要講究批評的方法,如王陽明所說:“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fā)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fā)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雖然,我以是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guī)熞?。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p>
這種在非原則問題上堅持“原則”而責人的事例,有些是出于惡意,有些是出于好心。而無論好心還是惡意,都表明了批評者即使不是魑魅心腸也一定是偏見的無知,而且,越是偏見無知的人往往越是偏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正見真知。如以前聽啟功先生講過的一個故事:一次科考的試題為《蓋有之矣》,某考生開卷的所答為:“人皆有蓋(見識上的障礙)?!笨脊僖娏吮阒旃P旁批:“我獨無。”再看第二句:“凡自以為無蓋者,其蓋蓋大?!笨脊仝s快把旁批抹掉。
眾所周知,塞尚、凡·高的生前,是古典派、學院派藝術(shù)的一統(tǒng)天下,根據(jù)世所公認的藝術(shù)標準,他們的畫自然被斥為不登大雅,包括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但又有誰能想到,在他們的身后,現(xiàn)代派藝術(shù)幾乎顛覆了學院派?蘇軾的心慕神品而僅止于翰墨游戲,自以為“不學之過”,后世卻奉為天才的創(chuàng)新,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今天我們已認識到,藝術(shù)的標準并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多元共存的。
撇開惡意,世界上總有那么多好心的人,熱心于幫助別人,希望別人按他的要求去生活,去做藝術(shù)。宋初的書壇,非常的不振,這在趙構(gòu)《翰墨志》中有反復的慨嘆。蘇軾、米芾身處其時,當然更加著急,一個悟出了“畫字”法,一個悟出了“刷字”法。怎么運用這個好辦法呢?其一,便是指導別人,要求別人照我的方法去寫字,包括蘇要求米用“畫”不能“刷”,米要求蘇用“刷”不能“畫”。別人一定是不聽的,苦口婆心地教導他,聲色俱厲地指斥他,他在實踐“畫”法或“刷”法時所取得的效果也一定不太理想。而蘇、米因為忙于幫助別人,沒有時間去實踐自己悟出的好方法,結(jié)果,宋代的書壇還是不振。其二,自己悟出了自己實踐,不去管別人。結(jié)果,蘇、黃、米、蔡都卓爾大成了,宋代也成了中國書法的高峰之一。所以,我始終強調(diào),在藝術(shù)上,批評是不能使人(別人)進步的,要改變別人難于登天;自我批評才能真正使人(自己)進步,改變自己相對容易得多,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但人,往往不愿意改變自己也即自我批評,而好改變別人也即批評。而被批評者,則往往與批評者反駁,仁者斥智,則智者斥仁,公理責婆,則婆理責公。這便是孟子所說的“其如后患何”,批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把問題擴大化甚至災(zāi)難化。那么,被批評者接受批評者的意見而加以改正又如何呢?這便是祖孫二人騎驢進城,祖走孫騎,便有人指責不敬老;孫走祖騎,又有人指責不愛幼;祖孫同騎,則有人指責虐動物;祖孫同走,仍有人指責是傻瓜。最后,祖孫只能扛著毛驢進城??傊?,不像圓周率的3.14是眾所公認的,藝術(shù)上,怎么做總有人不滿意的。包括韓愈的文章,在當時也有許多人認為不好的。所以,對但丁的所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我補充一句:“走他們的路,讓別人去走吧!”但丁所言,是對于別人的批評,被批評者不要去反駁,也不要輕易去改正;我之所言,則是對于別人的藝術(shù),包括風格、優(yōu)劣等等,要多看到他的優(yōu)點,不要去批評、指責他的缺點。用孟子的說法,便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去操心別人。蘇軾,只要把自己的字寫好了,即使天下讀書人的字都寫得不行,宋代也還是書法的高峰;自己寫不好,即使稍稍提升了天下讀書人的字,這個時代的書法也還是低峰。所以說,藝術(shù)之事,只要有一粒龍睛,便足以點活一條龐大的龍體??鬃诱f:“人不知而不慍?!币鉃閯e人犯了錯,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絕不為此而氣急敗壞。別人的錯有兩種情況。第一種與我無關(guān),我看到了他的不知,沒必要去批評、指正他。這就是“走他們的路,讓別人去走吧!”第二種與我有關(guān),我的言行都是對的,他卻不知而來指責我。我怎么辦呢?口頭上謝謝他,實際我行我素,而絕不同他爭論:“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過去,聽張大壯、唐云先生都講過:“口頭上讓人,筆頭上不讓人?!眴棠鞠壬鷦t說,這句話最開始時是江寒汀講的。錢名山先生則說:“胸中有道理?!边@兩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呢?人生、藝術(shù)上,自己悟到了某一道理,無論仁智,也無論公婆,都應(yīng)該放在自己的胸中,實踐于自己的筆頭;而不是擺在自己的口頭,去批評、指責、要求別人。大凡“胸中有道理”的人,一般口頭很少講道理,這道理是用來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而“口頭講道理”的人,往往胸中很少有道理,這道理是用來批評、指責別人的。
近二十年來,書畫界的批評之風特盛,當然這個批評不是中性的,更不是韓愈那樣良性的,而多為劣性的——即指責被批評者的低劣,亦即孟子所說的“言人之不善”,《弟子規(guī)》的“揚人惡”,而且完全不是王陽明的“責善”之道。江湖的抨擊廟堂的,廟堂的攻訐江湖的,包括各種“門診室”“點將錄”之類。尤其是幾位大腕,a主席、b博導、c名家等等,更成為眾矢之的,“水平低劣”“胡涂亂抹”“刻板地寫字”“毫無藝術(shù)性”“丑書”……總之,都是書法的罪人。詞嚴義正,理直氣壯,振振有詞!
今年1月份,應(yīng)寧波的朋友之邀,我和徐慶華兄同赴四明。席間,書畫界的朋友又津津樂道于某博導的書法之劣,微信上傳得沸沸揚揚。我是不會手機的,所以本不知情。朋友們給我看后,我便表示:關(guān)你何事,湊什么熱鬧;好不好,各人立場不同,你認為他不好,他還認為你不好呢;即使真不好,是以我的水平顯出他的劣,但以沙孟海的水平,不也顯出我的劣嗎,五十步不能笑一百步;相信以沙老的水平,也不會指斥他的劣。
我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一位d部長,也喜歡寫書法,還喜歡攝影、舊體詩,龍飛鳳舞,到處開書展、題詞。雖說藝術(shù)的標準多元,但再多元,他的書法實在還是很差的,至少肯定不在好的里面。但當時沙老、啟功、林散之、謝稚柳等先生都還健在,沒有一人說他寫得差,指責他不應(yīng)該出畫冊、辦展覽。啟先生還為他的書法集題了簽還是寫了序,總之,表揚他寫得很好!我們便請教啟先生:“這么差的書法,您老人家怎么說好?”他回答:“我說他好,你們不是仍然認為他差嗎?”問:“那不懂的人不被您誤導了嗎?”答:“我說王羲之好,不懂的人不會被我正導;我說他好,不懂的人也絕不會被我誤導的?!边@段對話,當時并沒有十分理解,直到后來讀到韓愈《再答李翊書》中對“互鄉(xiāng)”的講解,才恍然明白老一輩的境界,實在是我們難以企及的。試想,以d部長的地位、影響,其寫得差的書法不僅對沙老等毫無不良的影響,就是對整個書壇也毫無不良的影響,而人人知道他的差卻人人不批評他的差。這,不正體現(xiàn)了書壇有真正的自信嗎?是謂“君子成人之美”;而成人之美,不僅不會導致書壇的淪于惡,反而“己亦善”。反之,今天的書壇,“喜人過”而“言人之不善”的聲音此起彼伏,實在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而“揚人惡,即己惡”,一點也改變不了別人,反而改變了自己淪于不好的心理。
上海東方電視臺有個“老娘舅”節(jié)目,各種矛盾的產(chǎn)生乃至激化,莫不起于雙方都要“講道理”。然而,“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三原則之外,一切事情,整個天下,都不是講道理的地方?!靶悴庞龅奖?,有理講不清”“君子動口,小人動手”,這兩句俗語的通常理解,是以讀書人的喜歡講道理為上,不讀書人的不善講道理為下。但從“胸中道理”和“口頭道理”的分別,喜歡講道理實在是很不可取的。而任何道理,翻來覆去,理直氣壯,無非一個意思:“我是對的,你們都是錯的。”
習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gòu)想,要在實施多邊主義而反對單邊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當然也需要多元化的藝術(shù)批評而反思一元化的藝術(shù)批評。
花精力講道理給別人聽,要求別人去實踐,不如自己去實踐。改變別人、提升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對別人、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要之,三原則之外,尤其是藝術(shù),對人的負面評價可施諸古人而不可施諸時人,所謂“蓋棺定論”“五百年后論定”是也。我年輕時不知天高地厚,也喜臧否人物尤其是時人,前輩便告誡我:“不要講別人的壞話,先想想自己有沒有畫好?!薄妒ソ?jīng)》中記耶穌見眾人在拿石頭砸淫婦,便對他們說:“你們中有誰認為自己是無罪的,就可以拿石頭砸她?!苯Y(jié)果,大家都停下了手?;ムl(xiāng)、淫婦已經(jīng)被肯定不好了,尚且如此。則好不好各人各看的情況下,書畫界的攻訐性“批評”什么時候能停手呢?
孔子的思想,其核心為“仁”,具體的實施則在“行己有恥”“博學于文”。專論“博學于文”,今天通常釋作“博覽群書”的意思:博學指多個方面的學習,文指文化而且重在書本。這樣的學習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圖書的品種非常豐富,二是每一品種圖書的數(shù)量非常之多。離開了這兩個條件,博覽群書的“博學于文”便失去了行諸實踐的可能性。
眾所周知,孔子的時代,圖書的品種并不是太多的,不過《詩》《書》《易》等幾十種,就是全部通讀一遍,也稱不上博覽、博學的。不僅品種少,而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所有的圖書都是靠人工手抄在竹簡上的,“印”數(shù)也非常少,對于大多數(shù)讀書人,就是想博覽這品種有限的圖書也殊難做到。而且,事實上,當時不識字的文盲非常多,識字的反是少數(shù),則在孔子的時代,以博覽群書作為人們努力學習以實踐“仁”的方式,顯然屬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與此相關(guān)的還有一個問題,即孔子稱頌西周的“郁郁乎文”。這個“文”,歷來的所指亦多作“文化”,而文化又與圖書相關(guān),圖書則與讀書人相關(guān)。于是西周的“郁郁乎文”,便被理解為西周的數(shù)百年間,文化非常繁榮發(fā)達,其標志則是圖書的品種、數(shù)量非常多,識字的讀書人非常多,大家都在讀書,都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從而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文化達到很高的水平,為后世所難以企及。而事實上,西周的圖書、讀書人比之孔子的時代更少!沒有幾本書,也沒有幾個人認識字、在讀書,那怎么還叫“郁郁乎文”呢?
我很早便從顧炎武的《日知錄》那里了解到,“博學于文”的文,并不是指文化,更不是指讀書,而是指事物的文理、規(guī)律。而博學,當然是多方面的學習,但不限于課堂里、書本上,而更多是指做事——做事即學習,學習即做事,是謂知行合一。廣大不識字、不讀書人如此,少數(shù)識字、讀書人亦復如此。這便是“學而時習之”,在書本學習的同時付諸實踐的習練。學什么呢?學做這件事的文理、規(guī)律。習什么呢?就是把書本上的所學付諸這件事的實踐。
天地間的事物萬萬千千,社會的分工三百六十,是謂“博”。不同的事物、分工之間當然有共通的地方,但更重要的在于它們各不相同的特殊規(guī)律,是謂“文”。甲行與乙行固然有相通之理,但甲之所以為甲而不為乙,乙之所以為乙而不為甲,根本不是因為它們的理相通,而是因為它們的文相異。這個文,便是專屬于甲而不屬于乙,或者專屬于乙而不屬于甲的規(guī)律。無論做什么事(博學),都必須摸索、把握并運用(學和習)它的特殊規(guī)律(文),才能把事情做好。各行各業(yè)按這件事的規(guī)律把這件事做好,便是“行其所無事”而達于“郁郁乎文”;不按這件事的規(guī)律往往做不好這件事,便是“行其所生事”而淪于“觚不觚”。
《孟子》說,水性亦即規(guī)律是往低處流,現(xiàn)在水漲為患,怎么辦呢?鯀是水越漲越高,我的堤也越筑越高,這就不合水性的規(guī)律,所以最終崩堤,治水失?。淮笥韯t開鑿疏導,把漲高的水流向下引入大海,這就合于水性的規(guī)律,所以治水成功。包括委吏則會計當,乘田則牛羊長,同樣也是博學于文,行其無事。
小到某一件事,大到社會上千千萬萬的事,每一個從事者都博學于文了,天下就太平無事,這就是“郁郁乎文”。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即人的主觀意志,必須尊重并服從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則“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由地馳騁于必然王國之中,更準確地說是“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如果以主觀意志強加于事物,并企圖改變、破壞它的客觀規(guī)律,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自由地馳騁于必然王國之外,從長久的眼光一定是有害無益的?!坝粲艉跷摹辈⒉皇钦f這個社會很有文化,而是很有秩序。
沈周 仿倪山水圖
“博學于文”的下面一句是“約之以禮”。做事情,需要學習、探索、掌握這件事的具體規(guī)律;而無論你做什么事,既然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又必須自覺地遵守這個社會的法紀。約就是遵守、約束的意思,禮則指社會的秩序、法紀。社會的法紀是既定的,不需要你去探索,你只要遵守就可以了。當然,它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進,但在修訂之前,即使有不完善,你也必須遵守,所以講“約”而不講“學”。
當然,伴隨著后世圖書業(yè)的發(fā)達,“博學于文”與圖書發(fā)生關(guān)系,包括讀書和著書,雖非孔子思想的本意,但也可稱得上是題中的應(yīng)有之義。
但圖書的“ 博學于文”,又有合于孔子思想和悖于孔子思想之分,用歐陽修論禮樂的說法,文出于一,則圖書達于天下;文出于二,則圖書為虛名。也就是說,有達于天下的讀書、著書,其“博學于文”是知行合一的;又有為虛名的讀書、著書,其“博學于文”是止于書本的。
孔子時代的書很少,甚至直到歐陽修的時代所能讀到的書也并不多,據(jù)《新唐書·藝文志》不過四五萬卷,相當于今天的4000本左右,歐陽修已經(jīng)慨嘆“何其盛歟”;而從明代以降,尤以今天為甚,我們所能讀到的圖書起碼是歐陽修的10萬倍!當然,實際上所能真正去閱讀的,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也不可能超過40萬本!要想讀盡天下超過4億本的圖書,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但以“博學于文”為博覽群書,確實是從明代以后成為可能了,所以,不僅做事包括立德、立功是學問,文化包括讀書、著書也成了學問;進而,只有讀書、著書才是學問,立德、立功反成了不是學問了。如跨欄運動員劉翔曾經(jīng)為國家立功爭光,成為青少年的偶像;有文化人便站出來呼吁,年輕人不應(yīng)該學劉翔,應(yīng)該好好讀書,劉翔是沒有文化的。為此,長跑運動員王軍霞還在電視中專門做過辯解,但同時也坦陳因運動量而排擠了讀書的“缺少文化”之憾。這便是文化、圖書為虛名的典型反映。
圖書包括讀書、著書達于天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讀書的所得和著書的所發(fā),都是與做事亦即日常的生活、工作分不開的,通過“有感”而將書與事聯(lián)系了起來。所以,不僅在書房里捧著書本是讀書,與師友們交流體會是讀書,坐在書桌前洋洋灑灑地寫作是著書,在田頭勞作也是讀書,與漁夫樵子共飲同樂也是讀書,沖鋒陷陣在戰(zhàn)場上也是著書。當然,在圖書為虛名的讀書人、著書人眼中,這類圖書都是稱不上讀書、著書的。如諸葛亮的“觀其大略”,陶淵明的“不求甚解”,韓愈的“所志惟在其意義所歸,至于禮樂之名數(shù),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未嘗一得其門戶”,歐陽修從之,皆遭虛名者所譏。與歐陽同時的劉原父直斥“歐九不讀書”,清代的閻若璩更以“學殖之陋,亦無過公(歐)”。近世若錢名山的“不拘訓詁考據(jù)之微而宗文章義理之大者”,若潘天壽的《聽天閣隨筆》、錢松的《硯邊點滴》,當然更被看作不算讀書、著書。
那么,什么才是真讀書、真著書呢?這便是圖書為虛名,它與日常的生活、工作是無關(guān)的,相隔離的。用黃庭堅關(guān)于“不俗”也即雅的說法,一種平居無異于俗人,臨大事而不奪,如韓愈、潘天壽等的讀書、著書,看上去完全不像讀書、著書;一種平居大異于俗人,臨大事則一籌不畫,像煞有介事地在讀書、著書,但一點也派不上做事的用場。
讀書具體又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側(cè)重于數(shù)量上的多而全,包羅萬象,補苴擘績。讀書則什么書都認真讀,并牢記在心,除經(jīng)典書、大眾書外,尤注意冷僻書,使巨細無遺;包括其著書亦然,或綜合的,或某科的,務(wù)使達到或綜合、或單科的“兩腳書櫥”,或稱“萬寶全書”,今稱“百科全書”。但實際上,生也有涯,書也無涯,從明代之后,要想讀盡天下之書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從21世紀之后,伴隨著大數(shù)據(jù)、百度搜索等高科技的興起,這樣的圖書包括讀書和著書,基本上不需要人來承擔了。
于是,側(cè)重于索隱探賾、艱澀淺易,亦即質(zhì)量上的精而深,鉆牛角尖的方向又得以興盛起來。其“微言大義”有別于韓愈的“意義”和錢名山的“文章義理之大者”,韓錢的意義是用來做事的,其重要而大,是淺顯明白的;虛名的讀書、著書所得和所論的“微言大義”,則完全是某一本書的,純學術(shù)的,與做事無關(guān)的,也無法用來推動做事的。如揚雄的《太玄》《法言》、郭象的《莊子注》、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之類,今人的讀書、著書尤多此類重大發(fā)現(xiàn)的論著。所謂“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用蘇軾的說法,便是“以艱澀之辭,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某書中的一句話,人人都讀過的,大家都是這么領(lǐng)會其意義的;我偏要懷疑一下:沒這么簡單吧?其中一定另有深義吧?我的研究,便要把這一深奧的義理揭示出來,如《顏氏家訓》所嘲弄的“仲尼居”。
今天的圖書,又有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因參與王朝聞先生總主編的《中國美術(shù)史》十二卷本,時去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有一次遇到北大的幾位年輕教師,研究民國文學史的。閑聊中問他們借什么書。答:“不知書名,但必須是民國年間出版的文學書,而且館藏至今沒有人借閱過,上面積滿灰塵的?!蔽掖笥牐骸耙槐緯?,歷經(jīng)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流傳不衰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才值得我們花精力去讀、去研究;僅幾十年,便沒有人問津,連研究這一課題的專家也不知其書名的,肯定沒有什么價值,花精力去研究它又有何意義呢?”答:“大家都在看的書,肯定已有人研究過,后人就再研究不出什么價值來了。只有大家都不看、不知道的書,我拿到了就可以研究出‘填補空白’的重大價值來?!边@個“填補空白”也即補苴擘績的意思。發(fā)掘出一本冷僻書,僅僅補苴擘績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把它說得很重要,民國文學史的研究遺忘了它是非常不應(yīng)該的,這就需要艱澀淺易。今天的教授、博士之職稱、學位論文,包括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大多屬于這一類的著書。
清代時,顏習齋極詆“讀書即學問”,而以學問在做事,“必有事焉,學之要也”,故“但見才器,便戒勿多讀書”,“試觀千圣百王,是讀書人否?三代后整頓乾坤者,是讀書人否?”章實齋則痛斥“誤以擘績補苴,謂足盡天地之能事”的著書為學問。所針對的,都是為虛名而不做事的圖書,而并非達于天下而益于事的圖書。
要之,達于天下之圖書,與做事之“博學于文”,精神是一致的,所重在學養(yǎng);學養(yǎng)者所以更便于探索、把握并運用事物之規(guī)律而把事做好。虛名之圖書,與做事之“博學于文”,精神是分離的。其一重知識,為知識而知識,止于書本而不用于做事;其二重學術(shù),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亦止于書本而不用于做事。以學唐詩論,歐陽修、蘇軾得其學養(yǎng);今天電視臺詩詞大賽的選手得其知識,今天教授、博導的唐詩宏觀、個案研究得其學術(shù)。
知識之“博學于文”,盛于清代的“集大成”,形似“致廣大”。如《全唐詩》等的編纂,動用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得2000余人近五萬首,后世猶有人窮其畢生而讀之續(xù)之。其實,于實際的運用,多1000首少1000首又有何關(guān)系呢?歐蘇的所獲,雖在數(shù)量上遠不如之,行于天下,又以孰勝呢?用錢鐘書先生之所說,主張“人類的集體健忘,一種健康的健忘,千頭萬緒簡化為二三大事,留存在記憶里,節(jié)省了不少心力”。所以,相比于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博學于文”,并以行其無事而達到全社會和諧的“郁郁乎文”,這種無事生非、小事化大、大事鬧到不可收拾的“博學于文”,實在是以行其生事而在全社會和諧之外另筑一個知識型圖書堆砌的“郁郁乎文”。
學術(shù)之“博學于文”,盛于清代的“極深奧”,形似“盡精微”。如乾嘉學派的考訂,遠甚于《顏氏家訓》的“聞一言輒酬數(shù)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戴震一生心力的所注,在《孟子字義疏證》。天下人讀《孟子》的多了去了,戴震之前,多少道宗大儒,未讀《孟子字義疏證》,無損其由《孟子》而養(yǎng)浩然;戴震之后,又有幾人是因讀了《孟子字義疏證》而始養(yǎng)浩然的?不僅大多數(shù)讀《孟子》的人不讀《孟子字義疏證》,就是極少數(shù)讀《孟子字義疏證》的人,與其說是因為讀了“孟子注”而獲“孟子”,不如說是因為讀了“孟子”才半通不通于“孟子注”。所以,相比于“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的“博學于文”,并以行其無事而達到全社會和諧的“郁郁乎文”,這種鉆牛角尖、艱澀淺易到使人不知所云的“博學于文”,同樣也是以行其生事而在全社會和諧之外另筑一個學術(shù)型圖書堆砌的“郁郁乎文”。
《顏氏家訓》“涉務(wù)”篇是專講做事的,以為“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軍旅之臣取其斷決有謀”“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jié)費”“此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辦也”。即做事的“博學于文”。至于博覽群書而不做事的“博學于文”,亦即圖書為虛名的為圖書而圖書,包括為知識而讀書、著書,為學術(shù)而讀書、著書,則不是“及有試用,多無所堪”,便是“難可以應(yīng)世經(jīng)務(wù)”——社會之所以仍對他們“惜行捶楚”而“處于清高”,就像對待家庭成員中的小朋友,“蓋護其短也”,而絕非因為他們是真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