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優(yōu)先照顧別人的情緒,付出型,明明他們欺負你,你委屈,你還是笑著安慰自己,你應(yīng)該懂事,這是成長。
哪里成長?成天給自己脹氣?
如果你總是把自己的感受排除在外,那么往后,別人也就不再尊重你的感受,你都不知道怎么愛自己,那么別人該怎么來愛你呢?
低著頭做人,你王冠掉沒掉我不清楚,但是對頸椎一定不好。電子秤每天都提醒你,不要看輕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身材因為吃了太多委屈被撐大。對自己,好一點,上點心,比如馬蹄糕、水晶包、妙脆角,這些點心,就很好吃。
當(dāng)你狂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對你溫柔很多。這種狂,是找到了自我尊重,是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喜悅的,是無條件的。
不是你有一條魚,把酸菜魚拱手相讓,自己委屈地搞個剁椒魚頭,醋熘魚尾,辣炒魚雜。
我們知道愛都是要付出的。你是基于什么原因付出?是喜歡,還是恐懼?
喜歡型,你付出,然后你的內(nèi)心會富足,你感受到快樂,你會得到能量,你因此而碰到很多讓你生命喜悅的人。
恐懼型,你害怕不被愛,用付出去換,不停地掏空自己,你在試探,他不喜歡榴酥,你換提拉米蘇,他不喜歡草莓布丁,你換脆皮冰激凌,直到換到他喜歡的,那一刻,你心里踏實,有安全感。然后,有一天,他不再喜歡,你陷入了新的恐懼,開始新一輪的尋找,直到有一天,你筋疲力盡。
所以,愛自己,不是逼迫自己去交付,你也只有一根棒棒糖,不能慷慨地給予不愛的人。而給予,更不是為了換對方的棒棒冰。
愛自己最重要的是,放下恐懼:如果我不這么做,對方怎么看。不要把自己陷入自責(zé)里,不要把自己陷入不安里,你知道的,那根棒棒糖維持的暫時安全感,很短,很短,短到不要也罷。
如果你覺得恐懼,拿東西去換安全感,那么你會徹底忘記愛的感覺,因為愛不會讓你陷入這種患得患失里,愛不會讓你逆來順受,愛更不會把你放在最后面。
有一天,當(dāng)你愛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心里多了一種溫柔的存在。
你不會責(zé)怪小孩碰倒花瓶,你會關(guān)切問她,有沒有扎到手。你不會批評小孩怎么做得那么糟糕,你會安慰她,沒關(guān)系,還有下一次。你不會忽視小孩要抱抱怎么那么煩人,你會伸開雙手,比她抱的還要緊。
你愛自己,然后你的愛就越多,你可以付出的愛也就越多,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愛你的人也越多,因為他們知道怎么愛你。
那一刻,你的愛,是無條件的,愛自己就可以得到棒棒糖的時候,你不介意有沒有棒棒冰可以吃,反而,你還擁有了棒棒雞、棒棒饃,因為你棒棒的,然后,恐懼就消失了。
當(dāng)你知道,你可以愛自己,然后,你允許別人不愛你,你允許自己犯錯,你允許有些人離開你,你允許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你允許自己深夜崩潰,你允許有人否定你,你允許自己保持幼稚可愛,你允許自己沒那么成功,你允許你的允許。然后你就會過得很好,而不是今天,你憋著自己的愛,去交換,看起來過得很好。
你很少在心里去允許自己做很多事,這些年,你對自己并不好,你不允許自己平凡,讓你受了很多苦,允許一下,又怎么了?
你知道的,當(dāng)一個人歷盡千辛萬苦,抵達另一個人,這不是愛,愛不會通過一個人的消耗來證明。一個人的起航,不需要另一個人的港灣,她抵達自己的星光,也很浪漫。
你能想象嗎?你四五歲的樣子,你對世界充滿好奇,你正在寫下你的夢想,然后你以今天的樣子站在她面前,沖過去,撕掉她的稿紙,你告訴她,你的夢想一文不值,你長大以后,活得一塌糊涂,一事無成,你沒有任何價值,領(lǐng)著養(yǎng)不活自己的工資,碰不到自己喜歡的人,你就是一個廢柴。殘忍嗎?或許,這就是你每天否定自己的樣子吧,你總是把自己陷入負面的情緒里,折磨你的自尊心,為什么不能像愛孩子那樣去愛自己呢,你也是第一次過人生啊。
不要責(zé)怪那個偶爾發(fā)脾氣、身材走樣、害怕社交、自卑、敏感又努力地想融入同事圈子的小孩,允許她偶爾情商不高說錯話,允許她慢慢學(xué)習(xí),允許她愛人的時候笨一點,允許她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允許她偶爾偷懶,允許她哭鼻子,你允許她,就是允許你自己。
你要允許你是自己,哪怕你在一場婚姻里,其次你才是某某的愛人,之后才是某某的父母。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