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高銘
骨腫瘤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在臨床上極為常見,腫瘤一般發(fā)生于骨骼或相關組織中,其發(fā)病率在近些年來呈現持續(xù)增長的趨勢,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伴隨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該病治療方式也有所更新,以往采用截肢手術治療,而如今一般選擇保肢手術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證治療效果,同時也注重患者身心感受[2]。保肢手術方式更為科學、合理,可以重建骨缺損[3]。臨床上廣泛應用腓骨移植術,本研究對帶血管蒂腓骨移植的臨床療效和治療安全性進行分析,結果呈現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于2016 年10 月~2019 年11 月在本院治療的骨腫瘤患者50 例,依據腓骨移植方式的不同分為實驗組(26例)及對照組(24例)。實驗組:男16 例、女10 例;年齡48~78 歲,平均年齡(54.25±7.98)歲;病變部位:股骨3 例、橈骨6 例、脛骨7 例、肱骨10 例;疾病類型:骨巨細胞瘤4 例、軟骨肉瘤8 例、骨肉瘤14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0 例;年齡49~79 歲,平均年齡(55.15±7.96)歲;病變部位:股骨4 例、橈骨5 例、脛骨7 例、肱骨8 例;疾病類型:骨巨細胞瘤4 例、軟骨肉瘤7 例、骨肉瘤1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通過影像學診斷和病理學診斷明確診斷為骨腫瘤,與診斷標準相符;②臨床資料完整;③與腓骨移植術指征相符;④所選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⑤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和批準本研究。
1.2.2排除標準 ①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②精神疾??;③臨床資料不完整;④依從性差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腓骨移植術,實施常規(guī)術前準備,以影像學資料、患肢部位為依據對手術入路進行選擇,針對良性腫瘤,截骨平面選擇病灶2 cm范圍外的正常骨;針對惡性腫瘤,截骨平面選擇病灶5 cm 范圍外的正常骨,在實施截骨時,要注意對神經、血管進行有效保護。在切除腫瘤之后,實驗組選擇帶血管蒂腓骨進行移植,對照組選擇不帶血管蒂腓骨進行移植,移植術選擇Capanna 復合術。手術后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予以抗生素實施抗感染治療。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 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
1.4.2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統(tǒng)計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評價治療安全性。并發(fā)癥包括延遲愈合、血腫、局部感染。
1.4.3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肢體功能評分以EnneKing 評分標準為依據評價肢體功能,包括上肢和下肢功能,上肢評價項目為精細操作、工作能力、腕關節(jié)活動度、自我感受、功能活動、肢體疼痛;下肢評價項目為步態(tài)改變、行走能力、支具使用、自我感受、功能活動、肢體疼痛。單項評分0~5 分,總分0~30 分,分數與肢體功能呈正比。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533.88±216.45)ml,手術時間為(5.25±1.15)h;對照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357.78±205.55)ml,手術時間為(3.35±0.85)h。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442、6.5977,P<0.05)。
2.2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治療過程發(fā)生延遲愈合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85%;對照組治療過程發(fā)生延遲愈合3 例,血腫2 例,局部感染2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17%。實驗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533,P<0.05)。
2.3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Enneking評分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3、6、12 個月的Enneking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Enneking 評分對比 (,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Enneking 評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近些年來,骨腫瘤在發(fā)病率呈現逐年持續(xù)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骨腫瘤治療一般選擇手術切除術,然而治療重點和難度為重建骨缺損[4]。在切除骨腫瘤之后,重建骨缺損部位極為關鍵,在臨床上近些年來應用腓骨移植術,效果較好[5]。帶血管蒂腓骨與異體骨復合可對骨缺損進行重建,可獲得良好的重建功能[6]。針對橈骨巨細胞,切除之后骨缺損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腕關節(jié)人工置換術、同種異體骨移植術、自體腓骨移植術,其中自體腓骨移植術獲得的效果更佳[7]。帶血管蒂腓骨移植對骨缺損愈合可發(fā)揮促進作用,可幫助患者快速恢復肢體功能[8]。但是,在腓骨移植過程中,是否選擇帶血管蒂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尚無定論[9]。相關研究表明,針對四肢骨腫瘤患者實施隨機分組,評價帶血管蒂和不帶血管蒂腓骨移植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帶血管蒂腓骨移植可促進臨床療效提升,可將愈合時間縮短,安全性更佳[10]。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533.88±216.45)ml 多于對照組的(357.78±205.55)ml、手術時間(5.25±1.15)h 長于對照組的(3.35±0.85)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帶血管蒂腓骨移植術需要較長手術時間的原因主要為在分離、移植帶血管蒂腓骨時需要血管吻合,這些操作較為復雜,進而手術時間較長,而且術中出血量也增多,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針對以上情況,醫(yī)生要不斷促進顯微外科技術水平提升,不斷完善手術方案,合理評估術中輸血,盡可能降低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以提升手術效果。帶血管蒂腓骨移植在肢體功能改善方面優(yōu)勢也較為顯著,主要是因為帶血管蒂呈現豐富的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可將爬行替代(移植骨)縮短,可較快恢復肢體功能。另外,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在治療過程中僅有1 例發(fā)生并發(fā)癥,為延遲愈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85%,與不帶血管蒂腓骨移植術相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可見,帶血管蒂腓骨移植術的治療安全性更高。辛曉峰等[11]研究中選擇骨腫瘤患者59 例,對比帶血管蒂和不帶血管蒂的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帶血管蒂移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而不帶血管蒂移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5%,與本次研究結果中帶血管蒂腓骨移植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85%基本一致。研究結果綜合證明帶血管蒂腓骨移植術不僅療效確切,而且治療安全性較高,說明此治療方案可行性和科學性更高。然而由于本次研究所選樣本數量較少,因此,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需要選擇大量的樣本進一步深化研究,彌補研究中的不足,提升研究深入和科學性。
綜上所述,在骨腫瘤臨床治療中帶血管蒂腓骨移植不但療效確切,而且手術安全性較高,推廣和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