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訓偉
(江西省都昌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江西 都昌 332600)
反流性咽喉炎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具有易復發(fā)、頑固性的特點,臨床表現(xiàn)為咽痛、咳嗽、反酸等,常被誤診為慢性咽喉炎。該疾病主要由胃內(nèi)容物反流引起,當胃內(nèi)容物反流至咽喉時,會對咽喉黏膜產(chǎn)生刺激損傷,從而引發(fā)疾病。質(zhì)子泵抑制劑是臨床治療反流性咽喉炎的常用藥物,雖然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不具有特異性,且治療周期較長,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較高。本病屬中醫(yī)“聲嘶”、“喉痹”等范疇,病因為飲食不節(jié)、情志及肝脾受損,脾胃和肝臟是該疾病的主要病發(fā)部位,因此治療時應以調(diào)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和推動津血運行為主[1]。本研究用疏肝健脾利咽湯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反流性咽喉炎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5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3例和觀察組3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22~73歲,平均(49.64±5.43)歲;病程1~5年,平均(2.78±0.56)年;體重指數(shù)19~25kg/m2,平均(22.64±1.29)kg/m2。觀察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1~72歲,平均(49.37±5.61)歲;病程1~4年,平均(2.35±0.48)年;體重指數(shù)為19~26kg/m2,平均(22.71±1.3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①反流癥狀指數(shù)(RSI)[2]>13分或(和)反流體征指數(shù)(RFS)[3]>7分;②對食管咽喉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pH<5;③存在不同程度的咽部黏膜腫脹、咽部黏膜肥厚增生、咽干、灼熱感、刺激性咳嗽、聲嘶等癥狀。滿足以上3項即可確診為反流性咽喉炎。
中醫(yī)診斷標準:主癥:①大便溏薄、腹脹、腹痛;②體倦乏力、神疲懶言、食少納呆;③精神抑郁或情緒焦慮。次癥:①噯氣泛酸;②口苦咽干;③胃脘滿悶;④脅肋脹滿疼痛;⑤脈弦;⑥咽部異物感;⑦舌尖邊稍紅,舌苔微黃。滿足主癥中的1項及次癥中的3項即可確診為反流性咽喉炎。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中醫(yī)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且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入組前1個月未接受任何相關治療;④經(jīng)藥物過敏性試驗后顯示不過敏。
排除標準:①患有腫瘤等器質(zhì)性疾??;②臨床資料缺失;③存在精神異常,無法主觀配合治療;④存在嚴重的心、肝、腎、血液系統(tǒng)疾??;⑤入院前1個月接受過相關治療;⑥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病變或莖突過長綜合征;⑦經(jīng)藥物過敏性試驗后顯示為過敏;⑧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兩組均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23053),溫水送服,每次20mg,每日1次,持續(xù)用藥1個月。
觀察組加用疏肝健脾利咽湯治療。藥用枳殼25g,黨參20g,白芍15g,生地12g,茯苓12g,陳皮12g,柴胡10g,郁金10g,桔梗10g,甘草5g。咽部多黏液加魚腥草、瓜蔞,咳嗽嚴重加射干、炒杏仁,聲嘶加木蝴蝶、錦燈籠。先用1L清水將藥方浸泡30min,然后用武火煮沸,再改為文火煎制,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持續(xù)用藥1個月。
RSI評分:主要評估9項癥狀,包括聲嘶、持續(xù)清嗓、痰過多或鼻涕倒流、吞咽食物困難、飯后或平臥時咳嗽、呼吸困難、咳嗽、咽喉異物感、胸痛或胃痛或燒心,患者根據(jù)自身各個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每項分值范圍為0~5分,其中0分表示無癥狀,5分表示癥狀非常嚴重。
RFS評分:主要評估8項電子喉鏡體征,包括假聲帶溝、喉室消失、紅斑、聲帶水腫、彌漫性喉水腫、后連合黏膜增生、肉芽腫、喉內(nèi)粘液附著,量表的分值范圍為0~26分,>7分則表示陽性,分值越高說明體征越明顯。
胃蛋白酶濃度:對喉部粘液進行采集,并將采集標本保存于氮液中,然后運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對患者的胃蛋白酶濃度進行檢測。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的RSI、RF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RSI、RF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RSI、RF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RSI RFS對照組 33 治療前 33.68±2.77 20.64±3.52治療后 18.39±2.63 8.60±2.55 t 6.97 8.55 P<0.05 <0.05觀察組 32 治療前 33.43±2.82 20.75±3.67治療后 13.49±2.75 4.59±1.03 t 8.64 7.13 P<0.05 <0.05 t與對照組治療前相比 0.87 1.09 P與對照組治療前相比 >0.05 >0.05 t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 5.42 3.68 P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胃蛋白酶濃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胃蛋白酶濃度比較 (μ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胃蛋白酶濃度比較 (μg/L,±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33 70.42±4.87 35.43±2.57 12.18 <0.05觀察組 32 69.82±5.21 24.29±2.74 14.80 <0.05 t 0.20 7.16 P>0.05 <0.05
反流性咽喉炎由于反流物中的胃蛋白酶對咽喉黏膜產(chǎn)生直接刺激,使黏膜上皮的保護機制受損,從而降低防御能力,最終引發(fā)咽喉相關癥狀。胃蛋白酶濃度升高會使胃內(nèi)長時間地持續(xù)酸性環(huán)境,從而增厚咽喉黏膜下肌層,不僅會擴張毛細血管,還會發(fā)生淋巴濾泡增生等炎性癥狀。
臨床主要采用胃酸抑制劑和促胃動力藥對反流性咽喉炎治療。奧美拉唑可對胃酸生成進行抑制,令胃酸對咽喉部黏膜的損傷有所減輕,從而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的RSI、RFS評分及胃蛋白酶濃度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說明該藥在治療反流性咽喉炎上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長期使用奧美拉唑治療會使胃黏膜腺體發(fā)生萎縮,降低食欲,進而發(fā)生貧血、胃脹等不良反應,降低治療效果,并延長治療周期。
中醫(yī)認為,反流性咽喉炎的發(fā)病部位在咽喉,與胃、脾、肝等具有密切關系,由胃氣上逆、脾失健運所致。治療應當針對病機采取降逆利咽、健脾和胃、疏肝解郁的原則。觀察組在奧美拉唑治療的基礎上加疏肝健脾利咽湯治療,結果RSI、RF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可知中藥方改善反流性咽喉炎臨床癥狀、體征具有積極的作用。方中白芍、柴胡是君藥,作用于肝膽經(jīng),主要對肝、膽等臟腑氣機進行調(diào)節(jié),白芍可養(yǎng)血柔肝,柴胡疏理肝氣,二者結合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補陽肝血的功效。臣藥為茯苓和黨參,茯苓可滲濕健脾、利水消腫,黨參則有助于水氣運化,黨參與茯苓相配可加強其補脾功效。枳殼、郁金、陳皮、桔梗、生地佐藥,枳殼化痰消積,郁金行氣解郁,陳皮理氣降逆,桔梗利咽祛痰,生地涼血解熱,諸藥共用可發(fā)揮益氣活血、生津利咽、健脾理氣的作用[4]。甘草調(diào)和諸藥。此外,觀察組治療后胃蛋白酶濃度較對照組低,說明疏肝健脾利咽湯還能改善反流性咽喉炎胃內(nèi)環(huán)境。胃蛋白酶在反流性咽喉炎的發(fā)病過程中可以準確地反映胃黏膜細胞的功能和狀態(tài),若其濃度升高則說明胃分泌功能降低,胃腺體發(fā)生萎縮,病情在逐步發(fā)展?,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疏肝健脾利咽湯中白術對胃腸運動具有調(diào)節(jié)功能,有利于胃排空;桔梗則具有抗炎作用,能減少呼吸道黏液的分泌,減少痰液發(fā)生;射干屬于水溶物,能促進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產(chǎn)生抑制多種細菌的作用;陳皮對消化道可產(chǎn)生直接刺激,進而令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所改善,保護消化道黏膜。諸藥合用,可使胃腸道動力增強,對胃食管胃酸產(chǎn)生屏蔽作用,最終使胃蛋白酶濃度降低[5]。
疏肝健脾利咽湯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反流性咽喉炎不僅能改善癥狀及體征,還有助于改善胃內(nèi)環(huán)境,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