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靜
很長一段時間,筆者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數(shù)學,是一門知識學科,它帶給我們什么?僅僅是知識本身嗎?教育的目的一定不是為了培養(yǎng)鸚鵡學舌般的模仿者,而是希望培養(yǎng)一群能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而人生來有別,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滿足個體發(fā)展的需求,提升兒童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形成必備的思維品格呢?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的基礎上,筆者嘗試進行了“自助式研學”的實踐和研究。
研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展現(xiàn)思考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能力?!白灾窖袑W”基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整合多種資源,搭建多種平臺,以期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需求。
所謂“自助式研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針對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個體,提供適宜的學習材料、學習方式、學習策略等,推動學生主動、獨立地參與學習活動,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監(jiān)控。
1.學習資源的“多元性”。“自助式研學”主張為兒童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選擇不一樣的學習素材展開研究。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知識錦囊,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或多個進行探究。
2.學習目標的“層次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掌握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自助式研學”強調(diào)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差異,設置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如筆者設計了三層學習目標:第一層是基礎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能明確知識概念,完成基礎練習,達到要求的學生獲得一顆星;第二層是問題解決目標,要求學生能靈活運用知識經(jīng)驗解決問題,達成此項目標可獲兩顆星;第三層是拓展提升目標,要求學生能根據(jù)已有知識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達成此項目標可獲得三顆星。學生在完成一項項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對自我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
3.學習主體的“自主性”?!白灾窖袑W”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習者由內(nèi)化的需求而產(chǎn)生學習動機,自己學習幫助自己。如遇到困難與問題時,學生要能主動查閱資料、主動與同伴溝通和討論,及時進行自我調(diào)整和自我補救……無論在研學前、研學中還是研學后,學生都要注意評估自己在認知、技能、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找到不足,并確定接下來的學習目標。
在本研究中,數(shù)學思維品格是指兒童充分調(diào)動原有經(jīng)驗和資源,從多種角度思考數(shù)學問題,運用多種方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它是小學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個體思維的個性特征。
1.學習材料變“單一”為“多樣”,拓寬思維的廣度?!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單一的學習材料難以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白灾窖袑W”通過提供豐富的實驗素材,幫助學生建立多元的直觀表象,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激發(fā)學生表達豐富的、多樣化的想法,拓寬其思維的廣度。
2.學習行為由“他助”到“自助”,增強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課標在“情感態(tài)度”教學目標中,特別強調(diào)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白灾窖袑W”通過建立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嘗試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xiàn)自我學習目標,獲得數(shù)學學習的成功體驗。這不僅能使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數(shù)學,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逐步得到提升。
3.學習狀態(tài)化“被動”為“主動”,提升思維的自覺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都可能成為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白灾窖袑W”凸顯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能使學生變得會傾聽、會思考、會提問、會合作、會表達,在經(jīng)歷觀察、猜想、假想得出實驗性結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發(fā)生碰撞、洗禮,從而逐步從封閉、被動、靜態(tài)走向開放、主動、動態(tài),提升其思維的自覺性。
1.設計任務驅(qū)動,引發(fā)自我思考。
任務驅(qū)動是指以任務為載體,將教學內(nèi)容融入、滲透、附加在任務之上,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知識技能和活動經(jīng)驗,感悟數(shù)學思想方法。借助任務驅(qū)動,有助于誘發(fā)、引導、維持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讓學生學有所依。如教學蘇教版三下《小數(shù)的加減法》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張研學單(如圖1),引導學生開展“自助式研學”。研學單上的任務被細化、分解,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進階。任務一,引導學生運用已有學習經(jīng)驗大膽探索;任務二,對任務一的認知進行深化,引發(fā)學生比較、思考兩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任務三,在前兩個任務的基礎上進行深度交流,激發(fā)學生自主反思、提煉知識。
(圖1)
2.建立資源超市,提供差異化選擇。
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知識基礎、認知風格、智力發(fā)展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建立不同層次的資源超市,包括不同的學習工具、學習素材、學習資料,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進行探究。其一,提供不同的學習工具。如在教學“圓”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元硬幣、圓片、圓規(guī)、量角器等學習工具,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并說說圓的特征。其二,提供不同的學習素材。如教學“分數(shù)”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線段等),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圖形來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其三,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料。教材是每一位學生都具備的學習資源。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所學知識相關的背景資料或課外書籍,以拓寬其知識面。
1.橫向:培養(yǎng)合作力,豐富兒童的思維認知。
“自助式研學”的學習方式不僅有自助,還可以有“互助”“師助”等。
其一,“互助”。互助學習倡導學生學習方法、探究方式的多樣化,以豐富學生的思維認知。如教學蘇教版五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一課時,筆者出示學習任務:工人叔叔打算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面積為20平方米的長方形花圃。如果這些木條要全部用完,而且不能折斷,你覺得他能完成這個任務嗎?
生1:我認為可以完成,我設計的花圃(如圖2)長10米,寬2米,面積是20平方米。我在它一條長邊上空出2米,作為花圃的門,門不用木條,正好用了22米長的木條。
(圖2)
生2:不對,題目中沒說花圃有門,剛剛我們分析了題目,就是要設計一個周長為22米,面積為2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那有沒有同學也是用畫圖的方法,但畫的圖和這位同學不一樣呢?
生3:我們小組通過交流,整理出了四種方法——分一分、畫圖和列表(如圖3)。三位同學都是從周長出發(fā),驗證面積是否為20平方米;一位同學是從面積出發(fā),驗證周長是否為22米。結果顯示沒法實現(xiàn)。
(圖3)
在互助交流階段,首先,學生課前有思考,自然有話說;其次,學生的關注點不再局限于“我學到了什么”,還關注到了“我的同伴在思考什么”“同伴可以幫助我什么”。課堂傾聽的目標不再是僅僅得到答案,而開始由答案向思考的過程轉變。在互助中,學生在其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還感受到互幫互助的重要性。
其二,“師助”。師助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得知識,還有助于他們發(fā)展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自助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方法運用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發(fā)展,對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思維品格的發(fā)展進行總結性評價。如教學蘇教版五下《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時,學生無法感受轉化策略的優(yōu)勢。于是教師啟發(fā)學生:“還記得我們之前在哪兒遇到過轉化的策略嗎?”學生回憶道:“學習圓的面積時,把它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求三角形的面積時,轉化成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習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時,把它轉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相加減”……教師追問:“無論是在數(shù)的領域,還是在形的領域,都常常用到轉化的策略,它有什么好處呢?”推動學生深刻感知,運用轉化策略可以將新知轉化成舊知、將復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瓶頸,學習方向發(fā)生偏離,學習方法需要得到點撥時,教師可以適時施以援手,推動學生對數(shù)學的認識從“模糊”走向“清晰”、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片面”走向“全面”。
2.縱向:激發(fā)反思力,提升兒童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學生不會反思,真正的數(shù)學學習就不會發(fā)生,“學會自主學習”的目標更是難以達成。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反省達成這般學習成果所依賴的條件,分析學習條件與學習過程及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如教學蘇教版六上《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一課,在原有研學單的基礎上,筆者增加了新的反思性學習要求(如圖4)。
(圖4)
1.自薦學材,激發(fā)兒童的動手實踐能力。
“自助式研學”改變了學生一直以來的“被學”狀態(tài),有助于喚醒每個學生自我改變、自我發(fā)展的意識。除了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素材,學生可以推薦適合自己或同伴學習的資源,或者自己動手制作與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相適應的實驗材料,從而更好地認識知識本質(zhì)。如教學蘇教版四下《認識三角形》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三角形,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學習任務:“想一想,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你能嘗試做一個三角形嗎?”課上,學生展示了自己親手制作的學習材料。有的學生在彩紙上畫一個三角形,并剪了下來;有的學生借助吸管擺出了一個三角形;還有的學生用毛線拉出了一個三角形。學生的想法多種多樣,在畫一畫、擺一擺、拉一拉的過程中,形成了對三角形形象而深刻的認識。
2.自主生疑,促進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走向深處。
生1:我想到了結合圖形(如圖5)來比較。同樣大的長方形,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空白的圖形面積小,那涂色的部分面積就大。
(圖5)
一位學生在研學單上“我的思考”一欄,記錄了第三種方法:我們可以把四分之三看作有1克水、3克糖,那么這份糖水就有4克,也就是糖水濃度是四分之三?,F(xiàn)在,我在這糖水里再加1克糖,糖水濃度就是五分之四,糖水肯定是變濃了;如果再加1克糖,糖水就更濃了,這個分數(shù)也就越大。
多么有力的思考!多么精彩的方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自主生疑、自我反思、自我答疑中不斷向前邁進。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研學單上及時記錄自己的疑惑,還可以為他們準備班級“問題墻”,讓他們隨時將自己的疑惑轉移到“問題墻”上,請更多學生一同探討。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學生都能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旁邊,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關心的話題,或參與其中,幫助學生形成多問、多思、多學、多探的思維意識。
3.自主建構,彰顯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如果學生能自主嘗試建構知識,把一盤散沙似的知識點構建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知識體系,那學生所學的知識將從分散、孤立狀態(tài)走向關聯(lián)和整體狀態(tài)。
一節(jié)課結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如教學蘇教版三下《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混合運算應遵循什么運算順序?學生興趣濃烈,大膽發(fā)揮,編的歌謠朗朗上口,如“加減乘除坐汽車,乘除兩位大哥哥,加減兩位小妹妹。大哥哥,先上車;小妹妹,后上車;括號括號老爺爺,尊重老人讓先行,大家一起笑哈哈”。通過互相分享、互相評價,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一個單元結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本單元的知識體系。通過讓學生自主建構單元知識體系,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這個單元的掌握情況。如學完蘇教版四上第八單元“垂線和平行線”,教師驚喜地看到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思維導圖、版塊分類呈現(xiàn)等)進行歸納整理,數(shù)形結合、整體建構的思維方式在學生腦海中生長,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學習技能。
總之,“自助式研學”的核心,是促進兒童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應努力讓“自助式研學”成為兒童的一種學習習慣、一種數(shù)學素養(yǎng)、一種終身能力,不斷提高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提升其數(shù)學思維品格,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