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際妹
摘要:本文針對高中生閱讀缺乏預測策略的問題,從圖式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如何運用圖式理論,培養(yǎng)高中生閱讀預測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圖式理論;高中生;閱讀預測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
(一)《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需要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要特別著重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教育部,2003)。而閱讀是獲取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墩n程標準》在“語言技能教學建議”中也明確指出,“閱讀的教學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2003)。要達到這一目的,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就一定要注重閱讀教學,特別要注重對閱讀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中包括:預測、概括、略讀、猜測詞義、理解文章結構和作者寫作意圖等。
(二)高中英語閱讀的現狀
學生閱讀時,缺乏預測的閱讀策略。不能從關聯詞、文章標題、插圖及文章體裁等方面來了解文章,不會主動地運用已有圖式,對文章進行預測。他們往往是一字一句地從文章開頭讀到結尾,讀完后腦子一片茫然,文章到底講述了什么,他們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在回答文后的問題時,他們通常憑模模糊糊的印象,懵懵懂懂地作答(易榮楣等,2010)。這種被動的閱讀方式,使學生視閱讀為一種沉重的負擔,有很多學生一看到閱讀就頭痛。
教師方面,雖然Goodman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Goodman,1967),但是預測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策略還沒有引起英語教學研究者的足夠重視,閱讀預測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擬從圖式理論的角度,探討如何運用圖式理論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閱讀預測能力的問題。
二、閱讀預測的理論依據
(一)什么是閱讀預測?
從心理語言學角度來說,預測是語言產生和理解過程相互作用的媒介,是運用語言和學習語言的基本技巧,是理解語言的重要程序(Anderson & Lynch,1988)。Goodman(1967)認為,“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閱讀時,讀者的注意力并非局限于辨認單詞以及由辨認單詞過渡到理解文章的全部信息,他需要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或先驗圖式(schemata),對所讀文章進行不間斷的預測、肯定、修改與刪除(趙繼光,2010)??梢?,預測與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或圖式是分不開的。
(二)什么是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Frederick Barlett上世紀30年代初在其著作《記憶》中提出的。所謂“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Barlett,1932)。簡單地說,圖式是由人們過去的經驗組成的,是人們平時積累的背景知識體系。
根據圖式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Rumelhart,1980)。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換句話說,讀者的閱讀預測能力與其對閱讀材料所用語言的掌握程度有關。如果讀者沒有掌握表達相關主題的語言圖式,那他就不具備識別閱讀材料中單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也就不能利用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調動相應的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對下文進行預測了。
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所讀材料的話題的熟悉程度。讀者所掌握的與閱讀材料有關的內容圖式越多,他的閱讀預測潛力就越大,預測內容的準確性也會越高。比如,一個對艾滋病知識有所了解的讀者,在讀到一篇標題為HIV/AIDS的文章時,就很可能預測到文章可能是介紹艾滋病的起因,傳播方式或人們對待艾滋病的態(tài)度等問題了。
結構圖式也稱形式圖式或修辭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如果讀者了解所讀材料的體裁,具備相關的結構圖式,那他預測文章內容就容易多了。
圖式理論指出,圖式在人們的言語活動理解過程中有預測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預測,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
三、如何運用圖式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運用已有圖式,對閱讀文章進行預測,使預測成為一種閱讀習慣,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圖式。
(一)指導學生積累圖式,豐富自己的圖式
1.重視日常的英語教學,豐富學生的語言圖式
既然語言圖式是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的基礎,那么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豐富學生的語言圖式,尤其是與閱讀預測有關的語言圖式,比如關聯詞。
閱讀材料中的關聯詞時而遞進,時而轉折,宛如道路上的路標。路標為人們指明前進的方向和路面狀況,而關聯詞則能幫助讀者循著作者的思路對下文進行預測。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對關聯詞進行歸類,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圖式。
一般來說,表轉折的關聯詞后面要講的內容與前面所講的內容不同甚至相反;表舉例的關聯詞后面要講的內容往往是對前面句子加以解釋說明;表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后面講的內容往往是前面句子的原因或結果;表列舉用的幾個關聯詞后面列舉的一般是同一類事物;表遞進或增強語氣的關聯詞后面內容往往是對前面內容的拓展與延伸。
有了這些語言圖式的積累,就可為后面激活語言圖式進行閱讀預測打下堅實的基礎。
2.重視背景知識的教學,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
因為不同語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而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學生預測文章內容帶來很多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背景知識的教學,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為學生閱讀預測做好準備。
例如,筆者在談到與動物有關的話題時,就給學生介紹狗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在中國人眼中,狗是一種名聲很壞的動物。在漢語中,"狗"的文化內涵以貶斥、否定為基調,如:“狗日的”、“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狗腿子”、“雞鳴狗盜”、“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等。而在西方,比如說美國,狗是人類忠誠的伴侶,是人類最為親密的朋友。美國人對狗的愛護,真可以用“無微不至”來形容。他們?yōu)楣焚I來各種可口的pet food (寵物食品),甚至玩具、衣服、特制的梳理用具。他們遠行時,要把狗托放在狗旅館,受到妥善的照料。同時,美國還有ASPCA(美國禁止虐待動物協會)以及Animal shelter(動物收容所)等等。與狗有關的表褒義的俚語也有很多,比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
學生如果掌握了大量與材料有關的內容圖式,那么他在閱讀時就可利用已有的內容圖式,輕松地預測文章內容了。
3.重視各種文體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結構圖式
教師除了要重視豐富學生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還要重視豐富學生的結構圖式,尤其要重視各種文體的教學。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體裁。所謂體裁是指一種具有其自身特征的結構。眾多研究表明,體裁在閱讀理解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預先告知了我們信息在語篇中將會是怎樣安排的(桂詩春,2000)。而跟體裁同等重要的是篇章模式。常見的篇章模式有:問題---解決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主張---反對模式(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概括---具體模式(general-specific pattern);敘事模式(narrative pattern)和提問---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劉辰誕,1999)。
(二)指導學生激活已有圖式,對文章進行預測
學生在積累的相關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后,如果不加以激活運用,那么對閱讀預測就毫無意義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激活已有的圖式,通過關聯詞、文章標題、插圖或文章體裁等預測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以及作者的態(tài)度,寫作目的和意圖等等。
1.利用關聯詞,激活學生的語言圖式進行預測
既然關聯詞能為讀者預測文章提供向導,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一定要好好利用關聯詞,激活學生的語言圖式進行預測。
2.利用文章標題及插圖,激活學生的內容圖式進行預測
由于文章的標題常常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師的閱讀教學中,可利用標題巧設疑問,從而激活學生的內容圖式,引導學生進行預測。
3.利用文章體裁,激活學生的結構圖式進行預測
學生在積累了不同文體的結構圖式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文章體裁的角度巧設問題,激活學生的結構圖式,對文章進行預測。
四、結束語
總之,閱讀預測能力是《新課標》要求要培養(yǎng)的高中生閱讀技能之一。學生學會了預測之后,他們再也不需要一字一句地從文章開頭讀到文章結尾,被動地接受文字信息了。預測還可以讓學生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從而把原來的“任務”或“負擔”變成一種有趣的“游戲”。因此,教師要運用圖式理論,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利用文章的關聯詞、文章標題、插圖、文章體裁等激活學生已有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或結構圖式,對文章進行預測,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為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Anderson,A & Lynch,T.1988.Liste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arlett,F.C.1932.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Goodman,K.S.1967.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
[4]Rumelhart,D.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A].In R.J.Spiro,B.C.Bruce, and W.F.Brewere(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C].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5]程曉堂,鄭敏.2007.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教育出版社.
[6]桂詩春.2000.新篇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劉辰誕.1999.教學語篇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9]易榮楣,陳書元.2010.如何在英語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預測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8).
[10]趙繼光.2010.新課程中學英語“5S”閱讀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中學外語教與學,(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