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民,姚洋洋,王佳璐,梁寶巖
(沈陽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放射科,遼寧 沈陽 110023)
CT血管成像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具有無創(chuàng)性和檢查低風險等優(yōu)勢[1]。但為了保證獲得優(yōu)質的腹部CTA圖像,需使用劑量較大、濃度較高的對比劑,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較高[2]。目前,如何選擇對比劑和對比劑濃度無統一標準,如何在獲得優(yōu)質CTA圖像的同時減輕對患者的損害一直是研究的重點。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碘濃度對比劑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增強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5例行腹部血管CT增強影像檢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組,各45例。135例患者中男73例,女62例;年齡23~79歲,平均年齡(48.41±4.28)歲。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體重指數(BMI)<22 kg/m2;②無碘對比劑使用禁忌證;③血液循環(huán)正常,無心臟疾?。虎芎粑到y正常。排除標準:①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②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患者;③不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檢查設備 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CT,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380 mA,準直寬度為0.625 mm,機架旋轉時間0.8 s,螺距0.984,重建間隔5.0 mm。使用Ulrich造影劑自動高壓注射器,BD Saf-T-Intima22GA注射針頭。
1.2.2 掃描方法 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CT,掃描范圍從膈肌上緣至恥骨聯合下緣,采用腹部平掃及雙期動態(tài)增強。經外周靜脈團注對比劑,碘注射率為1.2 gI/s和碘總量為420 mgI/kg,計算出3組對比劑注射率及總劑量分別為A組4.4 mL/s,1.5 mL/kg;B組為3.7 mL/s,1.3 mL/kg;C組為3.2 mL/s,1.1 mL/kg。動脈期利用Smart Prep軟件監(jiān)控,達到閾值后延遲5 s動脈期掃描;之后延遲20 s進行靜脈期掃描。
1.2.3 圖像處理及數據分析 將原始數據傳送至AW 4.5工作站,進行分析。由2名放射科主治醫(yī)生采用盲法對圖像進行評價測量。測量目標血管CT值(CT1)、同層豎脊肌的CT值(CT2)、同層皮下脂肪的標準差(SD)、感興趣區(qū)覆蓋血管斷面面積的1/2~2/3,同時避開血管壁及鈣化區(qū),計算出對比噪聲比(CNR)和信噪比(SNR)。圖像質量評價標準:按圖像清晰程度和血管邊緣光滑程度將圖片質量分為優(yōu)、良、中、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第1肝門、右腎動脈、髂總動脈分叉水平、門靜脈主干、門靜脈左支、門靜脈右支的CT值,并比較上述血管的SNR、CNR,以及比較各組VR圖像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3組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動脈客觀測量結果比較 A、B、C組3組第1肝門水平、右腎動脈水平、髂總動脈分叉水平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其CT值、CNR和SN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動脈客觀測量結果比較(x±s)
2.2 3組靜脈客觀測量結果比較 A、B、C組3組門靜脈主干、門靜脈左支、門靜脈右支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其CT值、CNR和SN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靜脈客觀測量結果比較(x±s)
2.3 3組VR圖像質量比較 C組VR圖像優(yōu)良率高于A組和B組,但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醫(yī)學影像學的發(fā)展為臨床診斷和預防提供了基礎保障,其中CT和MRI的應用為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3]。CT具有較強的圖像檢測能力,較高的再現和分辨力,能有效監(jiān)測各種器官疾病,已在臨床檢驗中得到廣泛應用。研究[4]發(fā)現,碘對比劑注射濃度和注射速率能影響CT成像質量。
目前臨床使用的對比劑多來自不同廠家,成分不同、濃度不同,最低為270 mgI/mL,最高為400 mgI/mL。對比劑的多種特性能影響成像質量,如滲透壓、黏稠度,對比劑碘含量能決定CT增強效果。目前,對比劑的使用尚無明確標準,研究者通常根據經驗調整對比劑濃度和注射速率,達到相對滿意的增強效果,但均為了提高單位時間內進入血管的碘含量[5-6]。
表3 3組VR圖像質量比較[n(%)]
相關研究[7]表明,當碘流速1.2 gI/s時,強化效果及圖像質量較好。近年來,有研究[8-9]結果顯示,當碘總量為420 mgI/kg體質量時,可滿足臨床診斷及科研要求。本研究主要關注不同碘濃度對比劑對腹部血管CT增強影像的影響,為此采用不同碘濃度對比劑在相同的注射速度和相同的碘總量條件下行腹部增強掃描。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腹主動脈取得的強化效果相同。本研究將觸發(fā)閾值設置為120 Hu、觸發(fā)延遲的時間設置為5 s,相關研究報道將肝臟增強的觸發(fā)閾值設為120 Hu,動脈掃描結束后20 s獲得的門靜脈圖像優(yōu)良率高[10]。本研究結果表明,3組門靜脈C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CNR及SNR評分無可比性,表明不同濃度的碘對比劑可以獲得相同的圖像質量。
有研究表明,在注射對比劑后繼續(xù)注入0.9%氯化鈉溶液能維持足夠壓力,又能減少對比劑總量,動脈強化效果更佳[11-12]。但本研究未采用此方法。同時對比劑的注射速率和總量應根據不同患者而有所差異,根據患者體質量大小選擇不同對比劑濃度,避免圖片質量下降。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選取病例數較少,未嚴格按照患者BMI指數不同進行分組;同時未使用迭代重組技術(ASIR),對比劑的種類少,對3組患者的輻射量未進行分析,僅單純分析不同濃度的對比劑方案。未來應擴大樣本量,進行更詳細的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不同濃度對比劑,控制相同碘注射率和碘總量時能獲得相同的腹部血管增強效果和優(yōu)質圖像,因此,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對比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