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天津 300222)
歷史題材類型紀錄片作為歷史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在當前種類繁多的國產紀錄片市場仍占有一席之地,其真實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直為許多人探討。它是一種通過影像的記錄,再現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以反映某個時期歷史文化的紀錄片。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歷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雖然在創(chuàng)作初期因單純依靠大量文獻資料呈現、沒有演員扮演等藝術形式的限制使得歷史類紀錄片被賦予嚴肅、枯燥,甚至是“無趣”的刻板印象。在后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歷史類型紀錄片的攝制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影響,素材本身具有不可重現的局限性,需要多樣的表現形式來豐富影片內容。動畫的加入,使原本嚴肅、枯燥的歷史文化不再晦澀難懂,在不失真實的前提下,拓寬了創(chuàng)作空間、增強了影片的藝術觀賞性,從而吸引觀眾,促進歷史紀錄片的大眾傳播。
動畫是一門綜合藝術,作為文化傳播的手段之一,它是一種采用逐幀拍攝,再將拍攝畫面進行連續(xù)播放的創(chuàng)作形式;是創(chuàng)作者對其賦予包括文化、歷史、社會、感情等審美的藝術作品。以真實作為基礎的紀錄片中加入動畫,紀錄片以動畫的形式再現歷史,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被認為是“動畫紀錄片”。最早創(chuàng)作于1918年的動畫紀錄片《路斯坦尼亞號之沉沒》證明了動畫作為媒介所包含的多元功能?!兜哿辍肪褪沁@樣一部類型融合的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它打破了以往真人演繹的方式,使用泥塑動畫、三維動畫與壁畫動畫等多種動畫手法對古代建筑以及歷史事件的敘述進行補充。以帝王死后的歸處為引,通過運用前沿的數字動畫技術,全方位呈現歷史畫面,仿佛穿越了時間、空間將過去的一切重新建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中國歷史題材類紀錄片自20世紀80年代發(fā)端后,歷經了三種呈現形式的變化,包括依靠大量文獻、資料呈現的文獻資料式;通過真人扮演呈現歷史畫面的情景再現式;通過加入動畫技術和動畫元素來豐富畫面效果的動畫式。幾種紀錄片呈現形式的演變、相互融合,促進了歷史類紀錄片的發(fā)展。
隨著歷史紀錄片呈現形式的融合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動畫技術和動畫元素運用到歷史類紀錄片中,質疑的聲音卻也隨之而來,以現實主義為主張的德國電影理論家Kracauer認為動畫的加入與歷史題材紀錄片是背道而馳的;意大利學者Formenti還曾直言動畫紀錄片是一種偽紀錄片。那么,歷史紀錄片與動畫的關系就是如此“水火不容”嗎?動畫的加入之所以被質疑,根本原因則是歷史紀錄片真實性的表達,動畫一直被認為是虛構的,加入了動畫的歷史紀錄片就會失去其真實性,其實不然,在《動畫紀錄片》一書中提到,動畫紀錄片的內容來自現實世界,而非作者想象的世界。而在歷史紀錄片中加入動畫,是為了將無法用實拍來表達的事物或者故事,利用動畫手段來進行復原,使它成為一種非虛構的敘事藝術形式。動畫的加入并沒有改變歷史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藝術形式,在以真實為前提下,是被允許進行藝術加工的。加入動畫的歷史紀錄片,不但彌補了素材缺失的遺憾,還能增強主題表達,豐富藝術表現力,證明了動畫作為媒介所包含的多元功能,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在常規(guī)紀錄片的攝制中,經常會出現或因攝像機不在現場無法實時記錄,或因場地、天氣等其他因素無法拍攝導致的敘事元素缺失的現象,而歷史類紀錄片因其本身歷史題材的特殊性,現場的取材更是難上加難。歷史類紀錄片描述的是特定時期、特定區(qū)域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早期的歷史類紀錄片因技術手段,在無法獲得銀幕畫面的情況下只能依據史料記載,采用大量的文字、文物照片、專業(yè)解說詞和相關領域專家訪談等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此種創(chuàng)作方式的弊端就是聲音、畫面的不匹配導致觀眾對此類型紀錄片缺乏興致。《帝陵》是以歷代皇帝陵墓為載體,為探索王朝興衰罔替的歷史紀錄片,想要講述的內容同樣面臨如此困境,陵墓雖然保存相對完整,但受相關道德法律的約束,無法開啟地下宮進行實景拍攝成為歷史呈現最大的難題,陵墓本來的面貌和背后呈現的歷史是無法再現的,此種種困境導致創(chuàng)作者只能另辟蹊徑。
自20世紀初,紀錄片中出現的動畫彌補了影像素材缺失的遺憾后,動畫的運用引起了諸多創(chuàng)作者的關注并將其付諸實踐。動畫作為一種傳播媒介的存在,使影片呈現更加平民化,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的出現更是完美地解決了目前創(chuàng)作中史實部分無法呈現的困境。由多國合拍的動畫紀錄片《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雖然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討論,卻也因精良的制作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成為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的代表作品。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老北京的敘說》中出現短短幾分鐘的民俗繪畫,也算是當時中國紀錄片運用動畫的一次新的嘗試。近幾年來,隨著數字媒體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3D模型、特效技術頻頻出現在歷史紀錄片中并與真實歷史緊密結合,我國也創(chuàng)作出了多部較為知名的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如將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相結合呈現中國五千年史實全貌的《中華五千年》;運用3D動畫技術創(chuàng)作的《皇帝》;動畫與實拍鏡頭結合的《圓明園》等。顯然,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逐漸成為新的流行趨勢。
隨著歷史類紀錄片呈現形式的不斷變化,歷史類紀錄片中運用動畫技術和動畫元素的創(chuàng)作手段也越發(fā)成熟,中國影視市場也涌現出一批較為優(yōu)秀的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兜哿辍肥侵袊撞看笮途幠牦w史詩動畫紀錄片,分為《西漢帝陵》和《大唐帝陵》兩部分,均以陜西境內的帝王及其陵墓文化特質,采用微景觀、地圖、壁畫、三維建筑、實拍表現形式相結合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不僅符合了紀錄片客觀呈現的原則,讓觀眾在客觀的角度了解歷史;又給觀眾帶來多維的視覺效果,做到了客觀表現和藝術表現的平衡。
在早期的歷史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遇到歷史原因素材無法呈現的時候,大多采用文獻資料結合解說詞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方式會使觀眾難以理解而失去興趣?!兜哿辍吠ㄟ^動畫創(chuàng)作的虛擬畫面,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人物、歷史建筑與歷史場景,方便觀眾在此基礎上形成聯想,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
1.歷史與建筑的還原
《帝陵》是以歷代皇帝的陵墓為引,通過陵墓來了解帝王、了解歷史的興衰罔替,影片的畫面由動畫和實拍鏡頭組成。《西漢帝陵》因為考古資料相對健全,所以在片中詳細介紹了帝陵封土大小、后陵、陪葬墓等,并且呈現了相應的實景拍攝畫面,更加偏向于歷史考據,2D動畫呈現黃陵地圖作為補充,再現歷史事件。而唐陵由于地理位置和法律道德因素,未能獲得較為全面的陵墓史料,所以在《大唐帝陵》中,采用3D動畫的形式,還原了當時的長安城,開篇的太極宮展現了唐代建筑的規(guī)模宏大,莊重大方。除此之外,影片中細膩的光影環(huán)境及戰(zhàn)場廝殺等3D動畫場景使觀眾如身臨其境般全方位了解歷史。
2.歷史人物的呈現
動畫可以依據歷史記載中對人物的描述或者遺留下來的歷史畫像來創(chuàng)造不同歷史環(huán)境下的人物形象,不會因為人物扮演而與真正的歷史混淆,還可以通過動畫人物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了解人物性格,從而更好地了解歷史的產生與發(fā)展。相較于《西漢帝陵》,《大唐帝陵》用泥塑呈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會動,會說話,開國皇帝李淵的一次次皺眉、一次次嘆息為觀眾呈現了被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爭斗日夜困擾的疲憊,無暇顧及身后帝陵的修建;李治在朝會后會見各州縣的朝集使,問百姓疾苦、了解地方政治的畫面,展現了其延續(xù)貞觀榮耀的政治理想。每一個存在于史料里的人物,在動畫的輔助下,仿佛穿越了時空,呈現在觀眾面前,在視覺上給予觀眾想象的空間。
動畫的加入使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呈現了豐富的視覺效果,創(chuàng)作者在不虛構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前提下,借助動畫強大的表現力,發(fā)揮其美學價值,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給觀眾以多樣的視覺效果,使觀眾以多樣的呈現方式了解真實歷史故事。
1.“虛”“實”結合的畫面呈現
《帝陵》通過運用定格動畫、泥塑的形式將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進行還原,雖然動畫被認為是虛構的,但動畫的虛擬只是視覺形象的外化特征之一,其內核承載的人就是真實的敘述內容。在影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動畫的制作始終會以歷史的真實事件或文獻資料作為依據,比如用虛假手段幻想出的李世民在太極宮玄武門外設伏射殺太子李建成的歷史畫面,視覺畫面雖然是虛構的,但是“玄武門之變”卻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兜哿辍分袆赢嫳憩F的是對真實事件的情景再現,肯定現實的基礎上加入虛擬的場景,最終還是強調現實的效果。
2.獨特的“旁觀”敘事結構
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理念雖然五花八門,但其敘事始終以事實再現為基本原則,動畫的加入要以影片的敘事邏輯來決定?!兜哿辍吠ㄆ捎昧伺杂^式的敘事結構,首先將現實環(huán)境中的史料記載等文獻進行整合,再形成具有敘事結構的解說詞,通過畫外音的展開敘述向觀眾傳達歷史的發(fā)展,片中沒有出現對專家、學者的訪談,減少敘事手段,將所有的敘事通過解說詞進行傳遞??梢圆聹y,影片中無論是實拍畫面還是動畫畫面,都是以解說詞作為敘事結構進行的創(chuàng)作,此時動畫的加入作為輔助手段與敘事結構中的論點進行同步呈現,展示了最為真實的帝陵與帝王的故事?!兜哿辍分休o助于敘事結構的動畫運用既能展現歷史類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理念,又能使其影像呈現的語言體系更加完整。
《帝陵》漢唐部分共策劃31集,目前已上線了《西漢帝陵》的11集和《大唐帝陵》上部的10集,已播出部分得到了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社會各界的認可,這一類型作品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當地文化產業(yè)的增長,更加能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后續(xù)籌備的《大唐帝陵》下部還將繼續(xù)延續(xù)動畫紀錄片的形式,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基礎,從定格動畫、人物角色手工模型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作,真正做到如鐘大年學者提出的,“紀錄片應該是一種利用沒有虛構的方法進行的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認識方式,因此可以有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手法,但是一定要真實”。隨著電視技術和其他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呈現形式也將不斷融合、更新,無論怎樣變化,我們都期望歷史題材紀錄片能夠擁有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探索更有價值的歷史影像再現的方法,吸引更多的觀眾深入感受歷史,了解歷史,增強國際范圍內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