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旭梅
(北京聯合大學 藝術學院,北京 100101)
“數字復制時代”國內舞蹈創(chuàng)作主要形成于新世紀后,它首先以“新媒體舞蹈”和“數字舞蹈”的形式出現;其次借由新媒體數字技術,以傳統舞蹈為基礎進行改進和推廣,將舞蹈本體和媒介技術進行重疊組合,在演變進程中逐步形成完整的舞蹈類型。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的形式樣態(tài)、實踐路徑也有著顯著改變。例如2007 年“央視春晚”數字晚會中的舞蹈作品《小城雨巷》以及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以舞蹈呈現的大型實景演出等。隨后更有新媒體舞蹈史詩、裝置藝術、實驗舞蹈等樣態(tài),如楊麗萍編導《云南映象》,張藝謀導演《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印象·麗江》系列,西藏大型實景演出《文成公主》等紛紛亮相于眾。同一時期舞蹈理論研究也相伴而生,其中在《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發(fā)表的相關文章包括《舞蹈新媒體初探》《論數字舞蹈的歷史、特質和前景》《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等。這些文獻研究緊跟“數字復制時代”舞蹈藝術發(fā)展步伐,多集中討論舞蹈借助新媒體、數字化與互動復制等技術所取得的成就,既有突出舞蹈影像數字化、游戲自娛性、即時互動特征的研究,又有對數字技術發(fā)展下舞蹈創(chuàng)作、傳播及教育的思考,形成了穩(wěn)固的理論研究基礎。盡管這些研究都聚焦“數字復制時代”舞蹈,但分析對象大多是國外舞蹈作品,涉及國內舞蹈作品的還是很少,尚未成體系;從某種程度而言,“數字復制時代”舞蹈面臨無限發(fā)展、自成體系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目前,“數字復制時代”的舞蹈創(chuàng)作具有三個典型數字特質:數字化、復制性;交互性、虛擬感;視覺化、游戲感。創(chuàng)作上的跨界合作與舞蹈密切關聯,產生了幾種典型模式,包括數字媒體舞蹈實驗、多媒體舞蹈互動表演、觀念演出系列、新媒體舞劇等,如張藝謀執(zhí)導作品《對話·寓言2047》中的數字舞蹈節(jié)目;林懷民云門舞集系列作品《行草》《白水》《微塵》等;北京舞蹈學院任冬生老師以“界”命名突出視覺奇觀的現代舞系列、史敏老師的“伎樂天”敦煌民族舞蹈等;以及融合歷史、傳統、主旋律等多元素的舞劇《洛神賦》《王羲之》《香巴拉》《永不消逝的電波》等,都對數字舞蹈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皵底謴椭茣r代”舞蹈創(chuàng)作的重點在于借助數字媒介傳達和展示中國精神——踐行“觀念”意識,以“數字復制時代”舞蹈本體創(chuàng)作為基礎,融入中國藝術精神;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在近現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積累素材,表達對當代中國藝術和當下社會現實的思考,從而開辟中國本土化創(chuàng)作新路徑。
“數字復制時代”在舞蹈創(chuàng)作實踐中注重形成具有典型性的舞蹈作品,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突出觀念意識的同時,凸顯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交織共融,為創(chuàng)作實踐注入生機活力。典型的實踐路徑如下:
國際化與本土化并行是“數字復制時代”中國舞蹈創(chuàng)作實踐的第一種路徑。目前最受矚目的“數字復制時代”舞蹈觀念演出來自張藝謀導演的《對話·寓言2047》。演出融合多種舞臺藝術表演形式,延續(xù)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理念,充分依靠科技助力,實現藝術與科技的對話,這些既是對“數字復制時代”舞蹈的舞蹈語匯與審美特質的精準詮釋,又是強調國際化與本土化并行的杰出范例。第一季的舞蹈節(jié)目《偶戲·冷臂》由瑞典舞者與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四位提線木偶表演者構成,是融合了現代舞、木偶劇表演與機械舞蹈編程設定的一次跨界實驗:一面是舞蹈與提線木偶的交匯,伸、拉、提、牽有時是戲的元素,有時則是舞蹈的基本動作;另一面則是舞蹈與冷臂的協調配合,“冷”是舞臺效果的冷光氛圍,但是它并不“冷”,而是對真人進行模擬,舞出超越了機械限定的鮮活生命力,是對地方、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對歷史藝術的傳承。第二季的舞蹈節(jié)目《神鼓·影》,將鼓樂與舞蹈結合形成“平行”效果,“神鼓”為來自臺灣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的團隊“優(yōu)人神鼓”,整個舞臺中央是白色屏幕,墻上的影子是機械手臂與舞者的投影,成為平面里的影子舞,投影里的肢體語言來自舞者與機械的對話,此起彼伏的聯動關系,伴隨音樂節(jié)奏更耐人尋味?!度治琛す狻防铮聡R面裝置WHITEvoid 對“光”進行藝術加工,產生色彩斑斕的效果,作為京劇裘派嫡系第四代繼承人的裘繼戎,以自身京劇嫻熟的身段功底與舞蹈表演相融合,并著重放大了舞之能量,他獨自一人躍動在“光”的鏡面世界前,其魅力在于舞蹈與京劇的結合打破了程式化,而形成新創(chuàng)意。未來的數字舞蹈作品應在現有基礎上對“數字復制時代”的舞蹈語匯進行充分闡釋,以舞蹈本體為基礎并突破其界限,與音樂、戲劇等多種形式相伴,形成藝術的綜合體;同時,從理念到展示的過程中,更讓傳統藝術與現代文明進行對話;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應用技術的特性,傳達舞蹈理念與精神。
學院派的跨學科嘗試是“數字復制時代”中國舞蹈創(chuàng)作實踐的第二種路徑。未來中國學院派數字舞蹈作品應更多融入創(chuàng)作主體對當下自我與他者、個體與時代、時間與身體、藝術與科技等議題哲學層面的思索。“借助舞蹈、燈光、裝置、影像、互動技術、電子音樂、現場音樂多種藝術形式,探討身體與空間、身體與時間、身體與技術的邊界關系,探索藝術與技術‘跨界’語言與‘同構’方法,尋求藝術與技術在整體意象營造中的互相重構、共同表達的新途徑。”作品《母陀羅》由青年舞蹈家劉巖編導、表演。舞者視“手”為肢體元素,以“手”結印、成形、為法,尋求技術賦予身體恰當的語境,顯現生命的超脫。技術層面的創(chuàng)新性聚焦于影像技術,放大了“手”的語言,讓身體與技術形成有機整體,舞蹈意義從身體的敘事變成精神的升華。舞臺上的透明盒子,是由光子芯片組成的投影介質,利用鏡面反射的視覺效果,關聯起現場及電子合成音樂;同步應用leap motion 體感捕捉設備也直接與“手”形成非接觸式互動,攝像頭捕捉舞者之手的動作軌跡形成動作數據,再借舞者之手控制聲音,并觸碰虛擬投影畫面里的圖形,實現虛擬與現實的交互。又如由歐陽吉芮和李巖編創(chuàng)的雙人舞作品《關系》,利用編程技術與影像跟蹤技術追蹤舞者身體的軌跡形成數字化的影像,以“影”為視覺元素構建相依與擺脫的關系,窺探人與人之間深層復雜的心理。一方面,視覺元素“影”是身體互換的縮影,代表身體人形的復制;另一方面,“影”作為一種心理警戒開始進入潛意識、無意識層面,暗含藝術乃至人類置身于數字、網絡、復制技術、人工智能中可能存在的危機與恐懼。
在舞劇中,數字技術表達是“數字復制時代”舞蹈創(chuàng)作實踐的第三種路徑。厚重的文化底蘊與數字復制技術的表達相輔相成,讓舞劇作品更能彰顯中國特色。首先,“數字復制時代”的中國舞劇創(chuàng)作,應將數字技術表達用于表現歷史傳統文化內容及民族內涵。例如史敏老師創(chuàng)作的舞劇“伎樂天”運用數字技術強化了敦煌飛天舞的視覺之勢。其中,駝隊大漠、茫茫戈壁、沒落古道、駝鈴聲在歷史長河里,歷經滄桑卻依舊綻放光芒,這些看似虛幻,卻極為真切。舞者在此情境里自如表演,以形傳神、“思與境偕”,宛如從敦煌壁畫走出的宮廷奏樂的樂伎、佛教中的香音之神,真切而靈動。舞劇中的這種數字技術表達方式與厚重的中華民族歷史、創(chuàng)新文化緊密結合,也正與“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敦煌故事”的時代要求交相呼應,“講好敦煌故事,繼續(xù)挖掘整理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現代精神,不斷貼近群眾需要和高標準的審美需求,開發(fā)豐富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創(chuàng)作多彩、融合敦煌文化的文藝作品,增強敦煌的文化藝術吸引力。同時要借助數字化、互聯網等現代技術開拓更加多樣的傳承載體和傳播渠道,將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p>
其次,在“數字復制時代”舞劇作品創(chuàng)作中,數字技術表達需要更好地服務于舞劇內容。國內舞劇創(chuàng)作需要善于從近現代歷史、傳統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內容中選材,同時借數字技術將情感表達滲透在舞劇的完整段落里,起到強化劇情的效用。以經典舞劇作品《洛神賦》為例,劇中曹植器宇軒昂的氣勢和流離遠走的黯然沒落,兩種情緒與處境強烈對比,被凝結在舞美、燈光、幕布等數字技術里以及落寞哀傷的氣氛中;再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地下黨員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秘密潛伏,愛國主義熱忱激勵著革命先烈們迎難而上,劇中既有表演者肩負的革命身份與崇高使命,更有利用投影布幕里的文字、摩斯碼的聲波、聲光電技術合力營造的悚然緊張的街頭場景氣氛共同展現出的信仰與情懷,都能夠勾起觀賞者對這段民族歷史的記憶以及對革命者的緬懷之情。
注釋:
①劉春,《舞蹈新媒體初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 年第4 期。
②劉麗珺,《論數字舞蹈的歷史、特質和前景》,《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 年第2 期。
③張朝霞,《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 年第4 期。
④《探索學術前沿 樹立實踐榜樣——我校任冬生、史敏兩位導師工作坊成功舉行》,《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 年第4 期。
⑤為司空圖關于意境心理用語,強調心意情思與客觀境象。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有言“五言所得,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
⑥2019 年8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的莫高窟,座談會后發(fā)表題為《保護傳承敦煌文化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講話,并刊載于《求是》雜志2020 年第4 期中,原文地址: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2/16/c_1125572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