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炫蔚
(中北大學 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一直以來,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停留在以歌唱課為主的階段,尤其在部分農村或偏遠地區(qū),音樂課程每周基本的課時都不能得到保證。近年來,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國家教育政策,這種情況有些改善。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正逐步脫離傳統(tǒng)課程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桎梏,通過汲取各國音樂教育的優(yōu)秀成果,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以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加德納先生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為現下正在進行的小學音樂教改工作提供理論指導。本文將以此為理論基礎,探討多元智能視角下我國小學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聯動教學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論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先生在20 世紀80 年代提出的。當時傳統(tǒng)的智力理論將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視為智力的核心。他反對這一智力理論,認為這些理論及相關的智力測驗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人類個體完整的智能應該包括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運動、節(jié)奏音樂、人際交流、內省、自然探索、存在這九個方面。由于每個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甚至教育環(huán)境有所不同,個體的智能發(fā)展程度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在我國小學教育中,過分看重語文數學等科目而輕視音樂體育美術科目的情況比比皆是。小學階段是兒童知情意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學校課程如何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促進學生各項智能的全面發(fā)展呢?筆者從小學音樂教育的角度進行了思考。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單獨將音樂確立為一種智能,并對其作出定義,即音樂——節(jié)奏智能,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美感包含節(jié)奏、音準、音色和旋律在內的感知度,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音樂智能在人類智能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可以在某些音樂天才、音樂人身上看到出色的音樂智能,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音樂智能與其他幾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形式才是比較多見的。因此,我們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不能光盯著學生的音樂智能,也要關注學生其他智能的發(fā)展情況,重視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組合,發(fā)現并彌補個人的劣勢智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據了解,筆者所在地區(qū)的小學音樂教學存在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首先,小學的音樂課時不能得到有效保證。由于其他科目的教學壓力,音體美的課程經常會被占用,這與我國提倡的“美育進校園”嚴重不符。其次,在能保證音樂課時的情況下,課程質量得不到保證。受傳統(tǒng)音樂教育影響,教學形式比較固化。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學校和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加德納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學校教育要以綜合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智能為目標,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不應該被忽視。我們應該看到,不同智能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們要思考如何讓這些智能產生正向連接,以使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促進他們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此外,近些年我國教育政策也在強調美育的重要性,提倡學校教育要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我們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觀念。
2.教師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認識不夠。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主要以音樂普及、提高審美為主,對專業(yè)性的技能培養(yǎng)沒有很嚴格的要求。這導致部分教師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認識出現偏差,對學生學情分析不夠深入,使小學音樂教學流于形式,不能充分發(fā)揮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那么,該如何改變當下的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現狀呢?加德納先生的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將不同智能培養(yǎng)割裂開來,并著重發(fā)展其“重要”的部分,沒有看到這些智能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課堂都沒有發(fā)揮出智能組合發(fā)展的優(yōu)勢。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可以嘗試多學科聯動教學,這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邊界,還能提高學生對單一學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版)》提到,要關注音樂教育教學的學科綜合,包括音樂課程不同教學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綜合。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同一教學內容通過不同形式在不同學科中交替出現或者在單一學科中出現具有關聯性的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智能組合,這樣的學科聯動教學可以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智能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對學習內容的綜合理解,從而形成有效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那么,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該如何實現音樂與其他學科聯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學科聯動的音樂教學設計
這種將其他學科不同的教學目標穿插到音樂教學設計中的聯動教學,打破了學校教育中的學科邊際,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做好本學科教學設計的同時,對其他科目的教學目標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一般來說,小學音樂教學的備課以教師備課或同一教研組備課居多,這對于教師更好地完成音樂教學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跨學科備課可以是一種新的嘗試。這不僅可以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而且對之后的教學安排也會很有幫助。教師要對所教學段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再了解同一學段其他學科的教學計劃,選取有關聯的、適當的教學目標加入到對應的音樂教學設計之中。以人音版教材為例,這個版本的教材以主題的形式來設計教學內容,如一年級上冊《小小音樂家》這個主題包含號手與鼓手、會跳舞的洋娃娃、星光圓舞曲、法國號、快樂的小笛子等內容。我們需要改變教材原有的編排邏輯,對內容作出取舍。比如,利用主題內容編創(chuàng)一個“小小音樂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樂器、舞曲風格并模仿洋娃娃跳舞,選擇星光圓舞曲為背景音樂,進行樂器、舞蹈的分組排練,在教師指導下,編配適合該年齡段學生的舞蹈動作,選擇合適的樂器伴奏,最終以戲劇的形式展現學習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敲打樂器、舞蹈動作的變化理解了音的長短,也了解到同一首音樂可以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這是音樂學科教學與藝術門類聯動的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了解這一學段語文教學目標并加入到音樂的教學設計中來。例如,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讓部分學生擔任報幕員、畫外音的工作,使學生的語言組織、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鍛煉,促進學生語言智能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在樂器和舞蹈排練過程中,還可以將數學階段性的教學目標融進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于前后左右、長短輕重的概念,促進學生數理邏輯智能的發(fā)展。這樣一來,音樂課的教學設計就不只是實現音樂教學目標了,也間接地幫助學生達到了語文、數學的學習目標,在發(fā)展音樂智能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他智能的發(fā)展。
2.多樣開放的音樂課堂環(huán)境:
除了改變音樂教學設計的思路,還可以采用更加多樣開放的方式來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展示更加多樣化的內容,幫助學生拓展眼界。但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切不可過度依賴輔助設施。很多小學音樂課堂在展示豐富的多媒體PPT、視頻中完成課堂教學,雖然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視聽得到了極大滿足,但也將他們限制在了桌椅之間,這并不是一個好的音樂課該有的常態(tài)教學模式。音樂教學應該提供一個更為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利用多感官全身心地感受、表現和表達音樂,而不只是停留在視聽的表面。所以,教師在關注學生音樂智能的同時,也要考慮為其他智能提供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
3.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目前,小學教育劃分為多個學段,學生在不同學段的智能發(fā)展各有不同,而同一學段的學生也表現出不同的智能特點,例如,有些學生在音樂節(jié)奏智能方面稍有劣勢,但在視覺空間或數理邏輯智能方面卻表現得非常優(yōu)秀。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不能因為個別學生在音樂智能方面不夠突出,就認定該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表現較差。相反,要認識并尊重學生個體智能發(fā)展的差異性,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課后評價都不能一概而論。對學生的表現要采取多元化、個別化評價,通過課堂上的積極引導和課后的肯定鼓勵,讓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發(fā)揮出積極的帶動作用,促使學生的音樂智能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多元智能理論對探索當下小學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聯動教學的可能性來說,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這種以音樂為支點、多門學科聯動的教學模式,對師生的教與學都大有益處。對教師而言,這不僅可以碰撞出新的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還可以拓展知識邊界,促進學科融合發(fā)展。對學生而言,將學生要學習的知識全面滲透到學校課堂當中,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和藝術審美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勇于了解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進展,嘗試與其他學科、其他藝術碰撞,讓學生在多元智能協(xié)同發(fā)展的學校教育中逐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