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英潤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正月,碑文記頌了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的功勛事跡。此碑現(xiàn)藏于山東曲阜孔廟漢魏碑刻館內,碑文由十六個楷書大字的碑額,共計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個字的正文和題名的碑陰三部分組成?!稄埫妄埍酚擅鞔鷷亿w崡和郭宗昌進行了初步研究,上述研究者評其“虬健”“書以晉法,結體錯綜之妙”,并指出了其對歐、虞兩家的影響。隨著明代和清初諸多書家推崇和金石學研究的深入,《張猛龍碑》作為第一北碑的地位逐步得到認可和確立?!稄埫妄埍肥艿绞廊俗放?,并被世人爭相傳拓、摹寫和研究。關于《張猛龍碑》碑的藝術風格與其對后世的影響,筆者將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分析。
明代書家趙崡在其書法專著《石墨鐫華》中寫到:“正書虬健,已開歐、虞之門戶?!睋Q言之,《張猛龍碑》用筆以方為主,由側鋒切入,下筆沉著痛快,如斷金切玉,干脆利落,有斬釘截鐵之感。折鋒以方,中鋒用筆,故而棱角分明,遒勁有力,尤其是碑額的大字幾乎均為方筆,遒勁蒼健。然而《張猛龍碑》不像龍門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幾乎全用方筆,而是方圓并用,剛柔相濟。魏儒魚在《張猛龍》中評其“筆法古勁……高古中復有秀逸之致?!睏钯e在《大瓢偶筆》中評曰:“筆意近王僧虔,而堅勁聳拔則過之?!边@正是由于《張猛龍碑》取法晉人,注重方起圓回或者提筆送出,加之碑文經(jīng)歷風雨侵蝕,后人摹拓導致的磨損,使得筆畫方而勁挺無凌厲之感,化剛毅于秀逸圓厚之中,使得其筆畫中帶有圓潤和雄健。起筆又以圓筆為輔,逆鋒入筆,收筆以方切,使得線條渾厚中透出秀雅之氣,在圓筆處含蓄且圓渾。此碑方圓兼?zhèn)?,圓中寓方,方不離圓,變化自然,點畫剛勁穩(wěn)健,縱逸雄強而又不失秀逸之氣。
清代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贊曰:“南北朝書雖多生強,而古意猶存,若張猛龍、崔敬豈則精拔粹美、妙不可言矣。”清代魏儒魚在《張猛龍碑跋》中評價道:“筆法古勁,酷似鐘太傅……書法高古中復有秀逸之致,為后來楷字之祖。碑雖模糊,細玩神理,猶可因畫沙而知錐之銳也?!闭恰稄埫妄埍纷鳛椤翱`之極則”,遵循晉法,仍存隸意,古意尚存,筆力含蓄勁健,故而線條高古秀逸,溫潤圓融,既有高雅古拙之意,又有秀逸精妙之美。
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中曰:“結字,晉人用理……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睍x人作書以“理”為基,遵循書法藝術的客觀規(guī)律,注重筆力,留意筆勢,強調陰陽對比,順其自然?!袄怼贝娑胺ā绷?,故而奇正、疏密、剛柔、方圓等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方法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出來?!稄埫妄埍繁豢涤蟹Q為“正體變態(tài)之宗”,也就是遵循“理”,故能達到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的境界。啟功先生對《張猛龍碑》評價道:“惟此碑骨格權奇,富于變化,今之形,古之韻,備于其間,非他刻所能比擬。”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曰:“《張猛龍碑》結構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觀古鐘鼎書,各隨字形,大小活動圓備,故知百物之狀,吾于行書取《蘭亭》,于正書取《張猛龍》,各極其變化也?!庇衷疲骸疤迫俗钪v結構,然向背往來伸縮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楊翚》《賈思伯》《張猛龍》也?其筆氣渾厚,意態(tài)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皆極精采。作字工夫,斯為第一,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薄稄埫妄埍吩煨褪重S富,形態(tài)各異,縱橫得勢,橫勢寬扁,內緊外松,跌宕奇崛,自然活脫。此碑為斜畫緊結,字體左傾右仰,欹側取勢,不追求線條與線條組合的構造平穩(wěn),而是大膽傾斜,在俯仰欹側中打破隸書的橫平豎直的規(guī)范,在揖讓避就中獲得了動態(tài)的平衡。歸納起來其結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真正疏密也就應該做到疏處可跑馬,密處不透風,也就是當疏則疏,當密則密,若當疏不疏,反而局促;當密不密,必至松散。而疏密以停勻為佳,疏密以相得為妙,講究密而不犯,疏處而不離,疏密調勻,節(jié)奏相協(xié),更應秉持“繁則減除”“疏當補續(xù)”的觀點。清代大家沈增植在《張猛龍題跋》中評曰:“碑字大小略殊,當于大處觀其軒豁,小處識其沉至?!薄稄埫妄埍方Y字大體上相對較密,結構上不講求對稱,且字的重心多下移,這往往導致筆畫間的疏密粗細變化中的橫畫較密集,甚至筆畫之間有粘連或重疊的情況,加上筆畫間的長短俯仰變化,甚至只有長線或點畫組合,故而密者更密,疏者更疏。《張猛龍碑》結字一改常態(tài),于“不工”處求“工”,險中求勝,先“破”后“立”,則有險象環(huán)生之妙,出其不意,乃以為奇,又變小為大,大小各盡其態(tài),筆畫少的大而舒展,筆畫多的小而緊密,如“煙”“部”等字。
明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到:“作字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椅子之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弊髯猪毟鶕?jù)筆畫的“四個維度”,經(jīng)營位置,比如一個字之中必須有收有放,筆畫間變化呼應才能煥發(fā)生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有論:“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敝鞴P往往成為一個字的精要之處?!稄埫妄埍返慕Y構仍保留隸書橫撇捺舒展的特點,整體橫向取勢,縱向收斂,加上其線條長短交錯,粗細變化有別,主次規(guī)律分明,故而結構寬展?!稄埫妄埍啡珉`書一樣,把橫畫與撇捺作為一個字的主筆,向左右舒展,猶如長槍大戟,線條也相對粗一些,甚至有些夸張,加上點畫妙用,故而主次分明,顧盼生輝,比如“風”“其”等字。
楷書中結體方式各異,而錯落就是其中的一種,如左右結構的字上下錯落或上下結構的字左右錯落。《張猛龍碑》“結體大小錯綜”,尤其是碑陰部分,參差錯落,相映成趣,極富形態(tài),橫低豎高或豎畫左短右長,高低互現(xiàn),形成極大反差。右上豎如百尺竿頭,左下橫如竹竿倒影,故而右上方形成高聳之勢,左下方形成橫向舒展之態(tài),有如右上夕陽高懸,形成扇面放射狀,有錯落參差之實,例如“俻”“始”等字。
揖讓開合是指字的內部空間挪讓和欹側的變化,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指出:“奇即連于正之內,正即列于奇之中。”《張猛龍碑》就是北魏以雄強欹側著稱的典型碑版,欹側之勢,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且隨字賦形,故而瀟灑古淡,奇正相生,正中藏奇,奇中反正。欹側之勢大致可以分為左欹側、右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四種,比如“恃”“祖”“高”等字。
明代書家趙崡在《石墨鐫華》中寫到:“正書虬健,已開歐、虞之門戶。”也就是說《張猛龍碑》是開啟歐陽詢、虞世南等人唐楷筆法的先師之作。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評道:“其書律以晉法,雖少蘊藉,而結體錯綜之妙,使以劑唐,足脫一代方整之累。歐、顏諸公,便可入山陰之室矣?!标愞褥谄渲鳌峨[綠軒題識》中評價道:“《張猛龍碑》,亦不知書撰人名,其構造聳拔,具是奇才,承古振今,非此無以開示來學?!薄稄埫妄埍飞铣形簳x之隸,下啟隋唐之楷,有承古振今之功,打通了楷隸之錮。然隨著明清以來金石考究和考古挖掘的不斷深入,大量保存完好的碑版墓志得以出土,人們對碑的認識日益系統(tǒng)全面。而碑學所帶來的禁錮,書者在臨習《張猛龍碑》時,亦應反思其不足之處。陸維釗亦言:“時人好尊魏抑唐,或尊唐抑魏,一偏之見,不可為訓。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原可并行不悖,正如漢學、宋學不必相互攻訐也?!彼?,在取法《張猛龍碑》的同時,由于碑刻二次改造,應該“透過刀鋒看筆鋒”,將其置于楷書乃至整個書法長河中進行考察,用心體會書者當時書寫的狀態(tài),才能發(fā)現(xiàn)其璀璨奪目的光芒,也令其洗盡鉛華,如此才能讓我們在書法之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