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青
(山西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民族傳統(tǒng)音樂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珍貴的文化財富。各地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民間音樂體裁表現(xiàn)了不同地方的精神文化特點,并共同構成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民間音樂。屯留道情是產生于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的一種傳統(tǒng)道教曲藝說唱藝術,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藝術特點與長子道情有接近之處,所以長期將二者并稱為——屯長道情,并與陽城道情共同稱為晉東南道情,在三晉曲壇上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2006 年底,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形成到如今已有約四百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速度的加快,公共媒體數量與日俱增,屯留道情作為山西道情的一個重要分支,受到了現(xiàn)代藝術的猛烈沖擊,受眾逐步減少,長期面臨消亡的風險。將屯留道情作為優(yōu)秀山西民間藝術引入高校課堂,既有利于高校聲樂學生加深對于傳統(tǒng)曲藝音樂的感性認識,感受活態(tài)的曲藝文化,又有利于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和發(fā)揚。
受到藝考模式的影響,很多學生和教師急于求成,以考取心儀的學校為目標;在高校學習中,很多學生看重結果,以考試成績優(yōu)異為努力方向,因此忽略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現(xiàn)如今,學校音樂教育對于傳統(tǒng)藝術傳承的缺失是不可小覷的。在民族聲樂課堂中,雖大量學習傳統(tǒng)民間歌曲,但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解卻遠遠不夠,可以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民歌學習選曲缺乏創(chuàng)新,類型單一。藍雪霏教授曾指出:“相當多的青年學子事實上并不真正看好民族民間音樂,對民族民間音樂接觸甚少,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欣賞民族民間音樂,即使理論上認可民族民間音樂的必要性,骨子里卻認為它老土,認為它與自己的距離遙遠,不是加以排斥,就是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耐煩?!痹趪H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化滲透日益深入,西方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認同越來越強烈,國內很多學生卻還在一味地排斥它。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不理解不認可,是文化不自信的重要原因。
將傳統(tǒng)道情引入高校聲樂課堂,將地區(qū)獨特的藝術審美和原生態(tài)文化滲透到聲樂學習中,有利于學生傳統(tǒng)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在藝術領域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有利于增強愛國情懷和民族歸屬感、自豪感。對于山西省而言,其歷史文化悠久,底蘊深厚,屯留道情作為優(yōu)秀山西曲藝藝術,將其引入課堂,能更好地將本土音樂與高校藝術課堂相融合,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感知山西音樂文化,提高對于傳統(tǒng)音樂的認識。
在當今社會變革中,聲樂課堂逐步暴露出存在的問題:教學內容上過于追求西方聲樂所強調的發(fā)聲方式,民族唱法被認為相對不夠科學,即使在民族聲樂系課堂中亦是如此。師生對于傳統(tǒng)民間音樂和演唱方式的偏頗理解便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不自信的具體表現(xiàn)。同樣這份不自信阻礙著我們對本土音樂的學習,以及對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的借鑒吸收。
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傳承方式,無論是民間音樂還是宮廷音樂,都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為主,“口傳心授”并不是單獨教授演唱技巧、發(fā)聲方式,“而是‘口’和‘心’傳授樂譜上無法記載的可感內涵”。優(yōu)秀的聲樂課堂應當拓展學生對于不同藝術領域的認識,加深對于本國音樂文化的感性理解,改變過去片面追求發(fā)聲方式和單一音樂類型演唱的觀念。不同于課堂上所學的民歌,道情不僅帶有唱腔體系,也由于自身為曲藝藝術,說與唱結合,因而演唱時需要做到情緒和腔體的不斷變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并演唱道情,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驗。由此可見,將傳統(tǒng)道情藝術引入高校聲樂課堂是改變其單一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
音樂是一種傳遞美和情緒感受的事物,我們在演唱歌曲時,除了發(fā)出優(yōu)美的音色,更需要將歌曲的情感表達清晰。所以當面對體裁不一樣的音樂作品時,學生需要做到利用合適的演唱風格去表現(xiàn)。然而固有的聲樂課堂對于多種演唱風格的訓練較少,教師教學更注重科學性、規(guī)范性,學生演唱歌曲時為了不出差錯,會與課上保持一致,不敢輕易嘗試新的表現(xiàn)方式。而相對于歌曲,道情的表演難度更高,要做到內心獨白、角色交換、唱詞念白等的準確表現(xiàn),所以為了呈現(xiàn)出不同角色不同的心理情感,需要不停地變換聲音特點和行腔方式。將傳統(tǒng)道情融入聲樂課堂中,學生能接觸更多演唱風格,由此在情感表達方面會更加細致,對于歌曲細節(jié)的把握也會更加明確。
高校的民族聲樂系學生所學的民族歌曲均取自不同地方的民間音樂,或者根據民間音樂創(chuàng)新而來。在廣泛接觸各地民歌時,可逐步找到不同地區(qū)音樂的獨特曲調和聲韻。傳統(tǒng)道情藝術與民歌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道情聲腔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同民歌一樣,受到不同地區(qū)語調升降特點的影響,并且道情中的曲調大量來自于民歌,二者相互借鑒交融,同時各自演變。
以屯留道情和晉東南地區(qū)民歌音樂為例,雖體裁和情緒處理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受到晉東南地區(qū)方言的影響,二者在曲調方面有相似之處。在學習道情戲的時候可以先以過去已學習的晉東南歌曲為切入點,找到晉東南歌曲演唱中關于發(fā)聲方式和方言音掌握的技巧,從而構建起與屯留道情之間的橋梁,然后引出道情戲開始學習。
此外,曲藝音樂以說唱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吐字的技巧是核心,歸韻、收聲、咬字都是表現(xiàn)人物特點和情感的重要因素,若在表演中出現(xiàn)倒字、吞字等情況,歌詞含糊不清,則會造成故事表達不清晰,這一點與聲樂學習相通。聲樂中同樣要求行腔的規(guī)范。以山西屯留道情為例,在學習屯留道情前,可由教師帶領學生加深對于晉東南地區(qū)民歌的理解和認識,掌握該地域民歌的情感表達方式和語調特點,將其融入對屯留道情的認識中,逐步合二為一地學習演唱。同樣地,屯留道情的學習也可反過來促進學生加深對晉東南民歌的認識。
傳承民間藝術,就要建立與傳統(tǒng)藝術表演者之間的聯(lián)系,快速提高高校聲樂教師的理念認識。在具體實施方面,以屯留道情為例,山西省內高校為促進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可以建立專項學習資金,加強高校聲樂教師與屯留道情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學習,建立民間曲藝師資隊伍。另外,聘請有造詣、水平高的民間藝人和專業(yè)演員指導學生藝術實踐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例如可以聘請屯留道情傳承人申海花老師進行道情表演及舞臺動作相關方面的指導。通過直接接觸民間曲藝藝人,聲樂系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藝人表演的情緒變化和聲音把握,進而加深對于屯留道情的認識。
傳統(tǒng)聲樂教學只需要教師、學生和一架鋼琴,教學方式也多為一言堂式教學。雖然傳統(tǒng)音樂藝術是一個大家庭,但是隔行如隔山,聲樂教師在長時間教習聲樂作品后會產生自身的固有模式,因此在教習曲藝藝術時,相比曲藝藝術家還是會有些許差距。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學校硬件配置齊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電子教具,將聲音與圖像結合去鑒賞道情藝術表演,做到人在教室心在舞臺,在觀賞的過程中思考和學習。
另外,學習要與實踐結合,大部分高校音樂學院都配置了排練廳、小型音樂廳等。例如山西學子在學習屯留道情后,教師可帶領學生走上音樂廳的舞臺,拿起簡板,真正地表演一出道情戲。屯留道情在過去僅一人手拿簡板表演,后隨著社會的變化進行了伴奏和舞臺人數以及角色上的革新。學生在表演時可在原本道情戲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時而合唱,時而分角色演唱,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也為屯留道情的發(fā)展和傳承提供了更多路徑。
傳統(tǒng)道琴藝術與聲樂藝術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道情中不僅有唱段,還有念白和襯詞部分,因此需要學生對于當地的曲調和方言有更深的理解。對于這樣的差異,學校應當將校內小課堂與校外學習結合。校內小課堂即由聲樂教師對曲藝藝術進行講解,利用ppt、課堂示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講授。另外在課余時間或安排好特定的時間,學校有計劃地帶領師生走出校園。例如在學習屯留道情期間,可帶領師生來到屯留縣文化館,對文化館里的屯留道情歷史資料、影像資料進行閱讀鑒賞,還可以聯(lián)系屯留道情傳承人申?;ɡ蠋煹纫痪€道情演員做細致講解,以及走進道情創(chuàng)作人家中(例如屯留道情發(fā)源地河長頭村道情創(chuàng)作人王向陽老人家中)感受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觀看排練,同時也可指導村中道情愛好者更好地進行發(fā)聲和表演,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和進步。
綜上所述,作為民間傳統(tǒng)音樂的精華,將道情藝術引入高校聲樂課堂不僅可以改善高校聲樂課堂中存在的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開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習,而且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更是通過高校這一平臺使其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道情音樂的藝術水準,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貢獻了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