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戲劇小品一直以來,備受全國各地各階層人們的喜愛,對其獨特藝術魅力的探討,零零總總不少。業(yè)界目前已形成了一個共識,即一只話劇小品舞臺展演時間為12分鐘之內。共識一經形成,首先約束的是劇本,其它的藝術環(huán)節(jié)隨后才會跟上。而劇本,是由一個個文字組成,如果除掉劇本規(guī)范格式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其中的舞臺調度提示、人物動作提示等說明性的文字之外,那么,留給話劇小品中各個角色的臺詞,一般是2800 至3200 字為宜,多了,就要受到這個共識的擯棄。
一、結構。在有限的文字之內,怎樣才能完成這12分鐘的精彩?答案是只有從話劇小品劇本的戲劇結構入手。簡而言之,戲劇結構就是故事情節(jié)的組合與安排。這樣,一只戲劇小品的情節(jié)要求,就只能朝一到兩個波折的指標靠近,才能與之相適應。對應這個波折,選取的戲劇事件也就只能小而不能大,而小又小為到什么程度為好?有人說,它是大海里一朵有韻味的浪花;有人說,它是上帝一個迷人的微笑;有人說,它是生活中一段耐人尋味的過往。為了完成這個戲劇結構的闡述,編劇自然要選取和借助人物。問題是,該選取幾個人物為好?筆者認為三個或者三個以內為宜。多了,就難以在這個戲劇結構中呈現出個性化的人物形象而容易流于概念化,吃力不討好。
獲第十屆全國“群星獎”金獎的話劇小品《半句話》(編劇溪源),它抓住會演結束至頒獎前的十五分鐘時間,緊扣文化局長要吃透“縣委書記半句話”的精神,凸顯了局長和評委小馬及雪梅對“半句話”的不同心態(tài),從而狠狠地鞭撻了“唯上、媚上”的痼疾,使作品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審視《半句話》小品劇本,筆者發(fā)現,它較好地滿足了戲劇小品12鐘精彩所需要的戲劇結構,在各項指標上輕松達標。
二、題材。有一只話劇小品,描寫的是農村土地流轉中的鄉(xiāng)村故事,但劇本中涉及的細節(jié),讓人明顯地感覺到作者對生活的生疏和隔膜。對此,再要求這只小品能綻放出藝術之花,實在是與虎謀皮般地為難。這就觸碰到了作者需要熟悉生活的常說常新的古老話題。創(chuàng)作話劇小品,在熟悉的生活中選擇題材,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是緣木求魚。就筆者目力所及看,許多話劇小品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這里。筆者與《半句話》的作者溪源是同行,更是忘年交,對文藝匯演的全過程十分熟悉的溪源,創(chuàng)作話劇小品《半句話》就有絲絲入扣、邏輯縝密的底氣和能力。
三、人物。話劇小品《半句話》中的局長、小馬和雪梅三個人物形象十分生動,相信只要看過演出的觀眾,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局長一心“唯上”,顧慮重重舉步維艱;創(chuàng)作室主任小馬見風使舵,言行中吐露出的滑稽發(fā)自內心;雪梅這個群眾評委則愛憎分明,率真可愛。一只話劇小品,如果能夠成功塑造一兩個人物形象,就可以算得上成功,如果把小品里每個角色都寫活了,那就上了品位。這應該是編劇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
四、細節(jié)。一只話劇小品的戲劇結構一旦確定下來后,細節(jié)就該是它賴以存活的血液?!栋刖湓挕分械男●R,為了摸準縣委書記看戲時,對具體節(jié)目《雞籠風波》評價時所說的“這個戲嘛……”半句話的真正意思,拿出一塊面鏡,反復模擬縣委書記的面部表情這個細節(jié),簡直就是一根銀針,直扎穴位。雪梅對小馬的不屑和對局長善意的批評,凸顯小品的光明靚麗的底色。結尾時,局長得知縣委書記真正意思后的輕松整裝和一系列動作,準確傳神。可以說,《半句話》是一系列細節(jié)在其戲劇結構中的完美展現,細節(jié)成就了它。《半句話》可以作為一本活的教材,能夠讓其他編劇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借鑒,從而少走彎路。而它對細節(jié)的挑選、運用并恰如其分地與人物融合在一起的技法,尤其突出,令人稱道。
五、題旨。筆者認為,評判一只話劇小品有三個維度,即以人物境界論高下,以藝術表達論成敗,以題旨意蘊論深淺。三者之中,以題旨意蘊論深淺尤為重要。一只話劇小品面向社會演出,一定是以“新”為基礎,然后才得以振翅翱翔在藝術的天空。題材的新、視角的新、人物的新、結構的新、語言的新等,最后在題旨意蘊的新(或者說深刻)的統(tǒng)領下,這只話劇小品才有可能走得更遠,才有可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可喜的是,《半句話》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話劇小品的劇本成熟了,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是由導演進行排練。首先是選擇導演。編劇或者藝術生產單位在確定導演之前,應該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就是了解該導演以前的作品,從中知曉該導演的藝術風格,看其與即將投排的話劇小品風格是否相符。筆者經常發(fā)現,一些話劇小品生產單位確定導演時,看的是導演的當下名氣,而對其藝術風格則不顧不問。錯誤地認為,該導演曾成功導演了許多其它作品,這次我們請他也一定能夠成功。就筆者所見,許多地方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實例。如今,有這樣一種戲劇現象,即不追求天長地久,只謀求一時擁有。各地、特別是縣市以下的文藝單位,大多沒有下力氣培養(yǎng)本地戲劇編劇、導演甚至本單位演員的決心和計劃,“外請”是他們最偏愛和輕松的“捷徑”。我們時常會看見,一些戲劇賽事中,某某“名”編、“名”導、“名”演忙得真是個不亦樂乎,趕場子滿天飛,分身乏術。所以,一個地方戲劇事業(yè)的發(fā)展,需具備戲劇藝術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本土專業(yè)人才,是地方文化發(fā)展繁榮的鐵律。
排戲要吃透劇本。話劇小品生產單位一定要對自己即將投排的小品劇本吃透,在藝術指標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內行了,有底氣了,就不會走彎路,就能錦上添花。外行領導內行,再加上政績工程的投機和沖動,即便能產生一時的轟動,但終究總有水落石出時,無情失敗的結局必將在所難免。外請導演簽訂合同時,雙方應均有被“叫?!钡臈l款,即導演可以終止本次導演工作,生產單位也可以終止本次話劇小品排練工作。憑著對藝術的忠誠,及時止損,就是進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