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萱
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絢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以歷史久遠且富于東方神韻著稱于世,在世界文藝舞臺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擁有風格各異的地方戲曲,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時代在變遷、審美在進化,中國戲曲的發(fā)展也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受眾的審美遇到一定的困難。本文將嘗試從中國戲曲歷史發(fā)展及中外舞臺藝術發(fā)展比較的維度,結合當代中國演出市場的現狀,梳理出中國戲曲的發(fā)展之路。
戲曲演出是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京劇更是被譽為“國粹”,而近年來由于觀眾普遍接受程度較低,更偏向于現代音樂的表現形式。戲曲院團過于依賴政府扶持資金,商業(yè)演出市場拓展力度不足,營銷模式傳統,難以獲得新的受眾群體,我國戲曲演出市場呈現萎靡下降狀態(tài)。2014 年至2018 年我國戲曲類演出票房收入依次為9.47 億元、8.94 億元、8.64 億元、9.01 億元和8.06 億元,其中2018年較上年同比下降10.54%。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guī)劃,原文化部于2017 年發(fā)布《“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為重點,加大文化扶貧的政策和資金扶持的力度,發(fā)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各地文化系統相繼出臺推進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機制,“十三五”以來,各地政府撥付逾12 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于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和優(yōu)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除傳統的“輸血”方式。但區(qū)區(qū)5.64%的收入占比,更突顯農村演出市場的基礎薄弱以及文化演出市場巨大的“城鄉(xiāng)差距”。
中國戲曲不僅受眾聚集在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演出資源也同樣如此。中國戲曲多是以主要演員為中心,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角”帶出的戲。戲曲的宣發(fā)也是以“角”為中心。同樣一出京劇,由普通演員出演可能門口羅雀,而由“角”出演,則可能一票難求。目前,在武漢、南京、長沙、石家莊等省會城市,即使是省屬、市屬院團主要演員,月收入也僅夠糊口,而一旦進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即使是“小劇團、小演員”,收入也要翻上一番不止。長此以來造成地方院團留不住人,有能力、有前途的編導、演員、樂師都去了北京、上海。地方院團排演新劇還要去北京、上?!敖枞恕辈拍芡瓿裳莩觯车卦桨l(fā)尷尬。
不但受眾、演出資源都聚集在超大城市,資本也是聚集在此,其他城市的戲曲市場發(fā)展舉步維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中國戲曲在各地區(qū)間發(fā)展極不平衡,馬太效應得以充分體現。
近年來,中國戲曲創(chuàng)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方面每年傳統劇目新編劇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反映時代精神、刻畫歷史事件的創(chuàng)新劇目年年都有,還有各類的小劇場劇目讓人應接不暇。報刊、新聞,各種宣發(fā)撲面而來,各種獎項評選此起彼伏。一時間新劇不斷,熱鬧非凡??墒袌龇错懫狡健⒔泻貌唤凶踔林荒锚勴棝]人看的劇目比比皆是。對于戲曲創(chuàng)新我們可能走進了誤區(qū),甚至是雷區(qū)?
傳統劇目新編劇往往只是在服、化、道上動刀,一直保留著傳統的唱腔和戲曲表現形式,劇本的編寫模式和思想內容往往還停留在一些很落俗、狹隘的地帶,本質上并無新意。
近年來的創(chuàng)新劇目大多是以參賽獲獎為目的,有的雖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思想性,立意深遠,能很好地貼合時代新意,卻缺少一定的藝術性和娛樂性,傳統戲曲中的精髓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往往是獲獎時前呼后擁,獲獎后應者寥寥。
小劇場劇目曾經一度廣受好評,開創(chuàng)了成功的商業(yè)模式,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參與的團隊眾多,很多團隊跨界而來,魚龍混雜。最后生產出一批不倫不類的“創(chuàng)新”。
以上劇目的創(chuàng)編中都出現了一些以“導演中心制”、“編劇主將制”等為主的創(chuàng)作團體。這些創(chuàng)新者往往還沒弄清什么是戲曲的真正精髓,就開始搞創(chuàng)作,有的甚至還沒熟知“四功五法”、鑼鼓經、行當體系、聲腔體系的規(guī)律,就開始戲曲“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的編演模式”,顛覆以演員和觀眾為中心的觀演地位,把東西方戲劇表現形式雜糅,搞出來的戲曲“四不像”,甚至只是話劇配唱。這類創(chuàng)新離戲曲很遠,有戲曲之名而無戲曲之實,以致丟失了劇種的個性。
從國際經驗來看,中國戲曲與英、美戲劇具有同樣的特殊性,其專業(yè)性強、投資大的特性也更強,但這并不表示中國戲曲的劇目制作就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各種形式的資本同樣完全可以滲透進來。資本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是緊貼市場的商業(yè)嗅覺和商業(yè)視野,是成熟的一體化商業(yè)運作模式,是完整的工業(yè)化產業(yè)鏈和系統運作平臺,而這一切恰恰是現今中國戲曲發(fā)展道路上的短板。中國戲曲和資本的結合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是不斷摸索的過程,找到最適合中國戲曲市場的商業(yè)化運作模式將是今后一段時間重要的課題。
改革是文藝院團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4 次會議成功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會議強調,國有文藝院團是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堅力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分類指導,以演出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創(chuàng)作生產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佳作,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互聯網和大眾傳媒迅猛發(fā)展的當下,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不僅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對中國戲曲的傳播形式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國戲曲要積極利用并融入其中,主要是通過各種文化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運用網絡傳播方式,或者是將戲曲元素植入其他節(jié)目內容中進行傳播等。尤其是應運用戲曲電視劇的特有藝術手段,遵循戲曲寫意的美學原則,對戲曲舞臺劇進行電視化處理,演員表演、演唱保留舞臺風格。這樣的戲曲樣式就打破了舞臺的平面性,鏡頭生動有趣,情節(jié)節(jié)奏比舞臺劇更流暢過癮,有利于將戲曲藝術的特色發(fā)揮到極至,從而展示戲曲藝術的風采,擴大戲曲觀眾面,必將積極地促進中國戲曲的演出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