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丹, 呂小林, 石學剛, 紀德香
(1.高安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高安 330800;2.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南昌 330006;3.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種常見的侵襲性較強的淋巴類惡性腫瘤,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30%~40%[1];漿細胞分化是指成熟活化的B淋巴細胞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向漿細胞分化發(fā)育的過程,常為多克隆分化。DLBCL伴單克隆性漿細胞分化較為罕見[2]。本研究就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例DLBCL伴克隆性漿細胞分化患者進行介紹,以提高實驗室人員對此類病例的認識。
患者,女,52歲,2020年4月7日發(fā)現(xiàn)左頸部無明顯誘因包塊,小拇指大小,質(zhì)硬,無痛,無其他特殊不適,曾就診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并行淋巴結穿刺術檢查,結果顯示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建議進一步檢查。后覺頸部不適加劇,腫物進行性增大(6.5 cm×3.5 cm),于2020年7月10日入院治療,患者發(fā)病以來精神尚佳,飲食、睡眠可,二便正常,體質(zhì)量無明顯改變。既往有青霉素過敏史,子宮肌瘤切除術史。無家族性遺傳病。
各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專科檢查示左側(cè)頸部可及腫塊,6.5 cm×3.5 cm,質(zhì)硬,活動度差,與周圍組織稍粘連。
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5.59×109/L,血紅蛋白125 g/L,血小板計數(shù)263×109/L。血生化: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35 U/L,三酰甘油3.75 mmol/L,總膽固醇5.99 mmol/L,β2-微球蛋白2.872 μg/mL。免疫球蛋白定量:IgA 10.4 g/L,輕鏈λ 9 640 mg/L。血清免疫固定電泳:單克隆IgA λ型。骨髓涂片細胞學:幼漿細胞占1%;異常漿細胞胞體大小不等,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漿量豐富,呈藍紫色或灰藍色,嗜堿,部分邊緣不整,可見偽足,胞核多偏位,核質(zhì)較致密或凝集,核仁1~2個,清晰可見,見圖1。流式免疫分型:1.77%異??寺⌒詽{細胞(主要表達CD38、CD138、CD56和λ輕鏈)。左頸淋巴結免疫組化示:CD20(3+),CD79α(+),CD19(3+),CD5(3+),bcl-2(95% 3+),bcl-6(60% 1+),CD3(T細胞+),CD43(局灶+),CD10(-);C-myc(60% +),MUM-1(80% +),CyclinD-1(-),CD21(-),CD23(-),Ki-67(70% +),CD30(部分+),見圖2。原位雜交示:EB病毒(-)。熒光原位雜交:C-MYC、BCL6、BCL2基因重排檢測均為陰性,見圖3。
圖1 骨髓細胞學染色
圖2 左頸淋巴結免疫組化
圖3 熒光原位雜交(基因重排檢測)
綜合患者體征及檢查結果,診斷為DLBCL伴漿細胞分化[Ann Arbor分期ⅠA期,國際預后指數(shù)(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評分0分,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the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評分0分]。在患者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行重組人鼠嵌合抗CD20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利妥昔單克隆抗體注射液聯(lián)合CHOP方案(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化療。患者已進行4次化療,目前病情穩(wěn)定,仍在定期治療。
DLBCL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成熟B細胞腫瘤,主要表達CD19、CD20等B細胞抗原[3],有10%~15%的DLBCL患者CD30呈陽性表達[4]。DLBCL好發(fā)于中老年人,青少年、兒童較少見[5]。根據(jù)細胞起源不同可以將DLBCL分為生發(fā)中心B細胞樣(40%~50%)、活化B細胞樣(50%~60%)以及未分類群(10%~15%)[6]。生發(fā)中心B細胞樣主要表達CD10+或者BCL6+/CD10-/MUM-1/干擾素調(diào)節(jié)因子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IRF4)-,非生發(fā)中心B細胞樣主要表達CD10-/MUM-1/IRF4+(BCL6可以為陽性,也可以為陰性)[7]。血清LDH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可輔助診斷DLBCL[8]。本病例就診時左頸部可觸及腫塊,組織免疫組化示CD20(3+)、CD19(3+)、bcl-6(60% 1+)、CD10(-)、MUM-1(80% +)、CD30(部分+);血清LDH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根據(jù)本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淋巴結免疫組化檢測結果可以明確診斷為DLBCL,非生發(fā)中心來源。
漿細胞在分化過程中可合成分泌各種免疫球蛋白,在免疫保護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9]。漿細胞分化常發(fā)生于腫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一般為多克隆漿細胞分化,單克隆漿細胞分化極其少見,其機制目前仍不明確。本例患者骨髓中檢見1%的幼稚漿細胞,IgA 10.4 g/L,血清免疫固定電泳提示單克隆IgA λ型,流式免疫分型可見1.77%的異常克隆性漿細胞,主要表達CD38、CD138、CD56和λ輕鏈。推測DLBCL伴有漿細胞分化。
DLBCL是一類常見的致死性惡性腫瘤,發(fā)病快、預后差,且耐藥性強,約有40%的DLBCL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10-11]。IPI評分與DLBCL預后密切相關[12]。張艷等[13]的研究結果顯示,Ann Arbor臨床分期、非生發(fā)中心B細胞亞型、LDH和β2-微球蛋白水平是DLBCL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CHOP方案可明顯改善DLBCL患者預后,可使其3年疾病無進展生存期從65%提高至80%[14-15]。本例患者血清LDH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細胞學檢查示DLBCL伴有單克隆漿細胞分化,IPI評分為0分[12],提示預后較好。對患者使用重組人鼠嵌合抗CD20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利妥昔單克隆抗體注射液聯(lián)合CHOP化療方案,目前已化療4次,左頸部淋巴結較前明顯縮小,囑患者定期復查。
綜上所述,通過正確的病理取材和形態(tài)學、免疫組化檢查,結合臨床表現(xiàn),約80%的DLBCL患者可以得到明確診斷。而通過流式免疫分型、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以及免疫固定電泳可以推測出患者是否伴有漿細胞分化。通過對本例患者的分析可以加深臨床對這類疾病的認識,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多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