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邁克爾·翁達杰的《英國病人》中四個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因帝國主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而相遇,真實歷史與虛構敘事交織成網(wǎng)。本文旨在基于后殖民理論結合創(chuàng)傷和歷史的角度,探討《英國病人》中具有混合身份的小人物基普身份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他游走于英國和印度兩個世界,既努力將英國身份意識內(nèi)化又透過它來辨認自己的印度人身份,最終英、印兩種文化印記在模糊和雜糅的狀態(tài)下共存于基普體內(nèi)。翁達杰對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散居群體生存困境的思考,以及實現(xiàn)平等交流的期盼,體現(xiàn)了移民作家的人道主義關懷。
關鍵詞:《英國病人》;混合身份;后殖民;創(chuàng)傷
一、引言
邁克爾·翁達杰(1943—)出生于斯里蘭卡,是著名的當代加拿大作家?!队∪恕肥瞧浯碜髦?,1992年發(fā)表后一舉奪得了同年的英國布克獎,使得翁達杰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小說家。小說以二戰(zhàn)后期為背景,講述了飽經(jīng)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四位人物的命運,他們彼此在交流與傾訴中撫慰與療愈。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愛情與戰(zhàn)爭混雜,拼湊出一部宏大而精致的史詩。
本文基于后殖民視角結合創(chuàng)傷與歷史,分析具有混雜身份小人物基普如何建立自我認同,作者超越民族界限思想具有時代性,為思考在全球化與沖突不斷的今天如何與世界相處提供一個相對開闊性視野。
二、移置的疏離感和文化徘徊
《英國病人》中具有混合身份的基普(Kip)和“英國病人”一樣都是“世界雜種”,在本土國家和移民世界中游走,徘徊于英國和印度兩種文化。陶家俊認為“身份認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思想震蕩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征合一概括為一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主體體驗。我們稱此獨特的身份認同狀態(tài)為混合身份認同。”(465)基普正是在這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中徘徊,按照家里的傳統(tǒng),他作為家中的二兒子本應從醫(yī),但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一切都變了,他代替哥哥加入了錫克兵團,去英國接受訓練?!赌鎸懙蹏分赋觥坝行У摹⒆园l(fā)的自我概念可能會因為移置而受到損害”表現(xiàn)為“文化貶損,以一種外來的假定優(yōu)越的種族和文化模式,在意識和潛意識上壓迫本土個性和文化?!保?)基普到英國參軍后“他開始喜歡上英國人了,”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英國性”,“他每天一大早都會自覺地站到隊伍里,接滿他鐘愛的英國紅茶,往里面加他自帶的奶精,”和士兵一起打“卡納斯塔牌?!保?5)習慣聽著歐美音樂進行拆彈。戰(zhàn)爭進入尾聲時,他依然穿著軍裝,隨身攜帶步槍,為能證明自己是一名英國軍人而自豪?;諄淼接髮Α坝⑹缴睢钡目释侵趁竦厝嗣耖L久以來在權威統(tǒng)治下對權力的向往,同時地理空間的移置造成了疏離感和自我身份認知的危機,他的自我界定是徘徊不定的。
基普是矛盾的,從印度到英國的兩種生活經(jīng)歷,使他陷入了東西兩種文化選擇的困境。一方面基普渴望融入西方,另一方面又時刻保持東方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信仰。用霍爾的話說:“主體在不同時間獲得不同身份,統(tǒng)一自我不在是中心。身份認同總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保?77)他堅持了家鄉(xiāng)的習慣,“實際上他一直沒有習慣睡西方人的床..柔軟的床墊一旦陷進去,他就感覺像要窒息,仿佛一個囚犯般躺著,無法入睡,最后總是又爬起來,睡到地板上?!保?75)他時刻戴著包頭巾和手鐲,“從這個男人擦頭發(fā)的姿勢里,從他懶洋洋地走路的樣子”里流露出他不動聲色的文明,讓漢娜“想象著整個亞洲的樣子?!保?13)?;湛臻g上移置后在自我假定優(yōu)越的英國文化模式中又秉持印度文化的傳統(tǒng),始終帶著“英國文化中的異族人”的標簽在兩種文化中徘徊,迷失了自我。
三、逆認同和逆制約
翁達杰為基普提供了在迷失困境下找回自我的出路——逆認同,這種逆認同不是將西方過去完全拋,而是正視過去,跨越創(chuàng)傷,重構自我。作為被殖民者進入到宗主國,基普處于一種邊緣性地位----“一種由某種與優(yōu)勢中心的設定關系建構出來的狀態(tài),是帝國權威主導下的‘自我變?yōu)樗摺保ū葼枺?9)為了融入西方基普“習慣做一個隱形人”“像一只蟋蟀,像一個被藏起來的水杯”“像石頭一樣沉默”,他明白“英國人!他們只希望你為他們打仗,卻不想和你交談?!彼蔀榱擞搜壑惺дZ的“他者”?;談側氩筷牼蛠G了自己的名字,英軍長官為他起了“Kip”這個外號,成為了大家的笑柄,沒人再記得他的真名基帕爾·辛格,作為印度錫克族人的身份印記也被抹殺了。當他在拉合爾的大院里排隊體檢時,軍官在像是給炸彈編碼那樣在他的皮膚上編碼,對其“體重、年齡、原籍、教育程度、牙齒情況、最適合什么部隊”(198)一一進行標注,如同物品一樣被標記、被量化,在嘲弄凌辱中飽受創(chuàng)傷。
受到帝國主義過去制約的基普在靜默中生存,即使受到創(chuàng)傷也始終對英國文化保持認同。但是“恐怖事件的受害群體感受到其群體意識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些印記永遠地銘刻在他們的記憶中,徹底改變了他們未來的身份,不可逆轉?!?(劉玉,43)從收音機里傳出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時,基普在痛苦中醒悟,意識到“他們永遠不會把這樣一個炸彈扔到白人的國家里,”他跨出自己靜默的世界,控訴西方智慧的戰(zhàn)栗:
“你們白人的那個小小的島國,你們的風俗習慣、你們的書、你們的行政長官、你們的理性,把世界其他地方都變成和你們一個樣:你們的一舉一動代表標準。我知道如果我搞錯了該用哪根手指握茶杯、我就會被趕出去,如果我打錯一個領結的結,我就出局了,就是那些艦船給了你們這樣的權力嗎?還是、像我哥哥說的那樣,因為你們有歷史記錄和印刷機?
帶著你們傳教士的律法,于是印度士兵像英雄般丟了自己的性命,就為了成為“一流,你們打仗就跟打板球一樣你們是怎么把我們騙進來的?這里……聽聽你們的人都干了什么?!保?78)
基普對宗族國發(fā)自肺腑不滿與控訴,是反抗的表現(xiàn),在對抗中他從失語狀態(tài)下奪回了自己的話語權,顛覆了只會順從沉默的東方人形象,擺脫了帝國的制約?!昂笾趁裨捳Z實踐和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批評的棄用時刻是一種“逆認同”,因而也同樣是“逆制約。”(比爾,161)基普把清理了所有跟軍隊有關的東西,丟棄了半導體收音機,穿上了長袍離開了別墅?;氐接《群螅厥凹易鍌鹘y(tǒng),成為了一名醫(yī)生,不再為融入英國社會而用沉默偽裝自己,擺脫了迷失,找回了自我。
四、無界和雜糅
全球化語境下,面對多種文化并存的狀態(tài),族裔散居群體及每個生命個體該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認識自我?翁達杰的答案是超越社會建構的身份限制,在無界和雜糅的狀態(tài)下平等交流,期盼“走在一個沒有地圖的地球上?!睆埦╂轮赋觯?“身份不是由血統(tǒng)決定的,而是社會和文化的結果... 具體的歷史過程、特定的社會、文化、政治語境也對‘身份’和‘認同’起著決定性作用……”。書中的人物都用自己的故事發(fā)出“一個聲音,對抗著群山般強大的外力”,對于政客們努力在沙漠劃下的界限不屑一顧。沒有地緣界限,沒有社會建構的身份隔閡、與他人建立平等和諧的情感聯(lián)結的世界也是作者翁達杰內(nèi)心的呼聲。
或許基普心里對西方殖民者仍感憤怒,但他已經(jīng)與“這世上的宿敵們”握手言和,英國文化的印記也成為了他身份的一部分。印度對于家庭傳統(tǒng)的執(zhí)著,與歐洲文化之間的持續(xù)辯證模式,是歐洲化遺留在后殖民世界強烈的印記。餐桌“周圍的手都是棕色的”,基普與妻子和孩子“在自己的風俗習慣中怡然自得”,(295)同時英國的風俗習慣也成了日常生活并傳承給下一代的一部分,小說結尾基普“左手猛地伸出去,在離開地板一英寸的地方接住落下來的叉子,然后輕輕地把叉子放進女兒的手指間”,(296)就像霍米·巴巴認為的那樣:“殖民地他者在經(jīng)歷過自我身份歸屬的困惑和探尋之后,最終都以‘居間’雜糅的態(tài)勢來擺脫兩國身份的束縛”。面對兩種文化的矛盾沖突基普沒有避而遠之而是主動觸碰差異,實現(xiàn)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結語
《英國病人》中來自匈牙利、印度和加拿大的人齊聚意大利,不在乎他人來自哪里,一起創(chuàng)造新的故事,那個湮滅的時代也可以是覺醒的時刻。當今世界全球化迅猛發(fā)展,各種文化相互碰撞融,與殖民時期的文化背景何其相似,如《逆寫帝國》所述21世紀“種族仍然是當代個人和社會關系中的現(xiàn)實問題”(196)“帝國主義不單純是一種縝密的、活躍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有意識的思想程式與無意識的“根莖”結構的組合”(295)這種互動和循環(huán)正是產(chǎn)生“全球性”的方式。正確認識自己的身份,在雜糅中建立多元、平等和諧的情感聯(lián)結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Stuart, Hall. “The Question of Culture Identity,” in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 ed., Stuart Hall, Polity Press, 1991.
[2] 比爾·阿??寺宸蛱兀袢鹚埂じ窭锓扑?,海倫·蒂芬;任一鳴譯. ?逆寫帝國:后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 劉玉. 創(chuàng)傷小說的記憶書寫[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4] 邁克爾·翁達杰; 丁俊譯.英國病人[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5] 薩義德; 李琨譯. 文化與帝國主義[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
[6] 張京媛.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判[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7] 趙一凡. 西方文論關鍵詞[C].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張靖芝(1997.12.24),女,漢族,吉林白山人,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文學及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