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景名勝古跡到歷史地理,從地方習俗到物產資源,再從博物館藏到名人故里的游記文學,具有很強的史實性、知識性和思想性,體現(xiàn)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愛國主義情懷。
旅游景點作為人們生活中,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人們崇尚有內涵的游記文學,因為游客不僅可以汲取當?shù)匚幕?,而且可以將自己熟悉的文化帶到旅游地,從而形成?jīng)濟、休閑和消費的物質財富價值。
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觀需要人用心用情地文字表達,才能擁有錦繡河山的美,比如泰山、黃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等名勝,在文人墨客的描寫中,凌霄絕頂,出神入化,鐘靈毓秀,如詩如畫。此外,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人工景觀,比如萬里長城、故宮、山東曲阜等,在經(jīng)過游記文學宣傳,具有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價值。這種價值不僅有利于我國的文化建設,也推動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綜觀歷史,游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與社會背景有關。作者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旅行的感悟描寫,往往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的面貌。特別是那些學識淵博的人,如晉法顯的《佛國記》、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李志?!堕L春真人西游記》等,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精神性,既是引人入勝的游記文學,又是具有學術價值的科學專著。南北朝時期,以謝靈運的《游名山志》為代表,故他也被認為是山水游記文學的鼻祖。其次是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足以震撼人心。唐代元結的《右溪記》和柳宗元的《江雪》,堪稱游記文學的瑰寶。宋代陸游的《入蜀記》。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代錢謙益的《游黃山記》、朱彝尊《游晉祠記》、袁枚《游黃龍山記》等佳作。他們在山水之間寄情,托景抒情,情景交融,敢于表現(xiàn)個性鮮明的思想,使自然景物和思想感情契合無間,引人入勝。
隨著國家對旅游資源的開放,不斷吸引國內外游客,他們當中不乏有來自海內外的學者、作家等高學識的人才。他們在游歷名川大山、歷史名勝后,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日記、散文等形式的游記文學,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每一年出版的游記文學書籍不勝枚舉。近年來,以電視散文、電視藝術專題片等表現(xiàn)手法的游記文學,與旅游文化相互映照,互為促進,十分繁榮。
游記文學作為智慧創(chuàng)造的結晶,始終貫穿著人類的發(fā)展在變化,從單純的文字發(fā)展到圖片、視頻影像等表現(xiàn)形式,使得游記文學具有強烈的參與性,從而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所以,文化就是旅游的基石,如果一個旅游景點,沒有文化的積淀,它就不可能經(jīng)久不衰,像莫高窟、少林寺、承德避暑山莊等,都是因為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被后人認定為歷史遺跡。為了更好地讀懂古人的思想,每次外出旅行,我都會思考幾個問題:“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去那里的目的是什么?”起初,認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來的目的就是欣賞美景、品嘗美食,感受當?shù)仫L土人情,旅行結束還得回到工作的地方。隨著歲月的變遷,這種觀點發(fā)生了改變,我不僅來觀看景點,還要把最美的東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大家。記得我第一次讀到徐弘祖的著作《徐霞客游記》時,便被他筆酣墨飽、入木三分的文字深深打動,他前后兩次游黃山日記中提到“登黃山,天下無山”畫龍點睛之句,讓我徹底迷戀上旅行。于是我?guī)е鴫粝?、循著文人墨客的情懷上路,用自己堅定的步伐丈量祖國大好河山,讓我在青山綠水的環(huán)抱下體驗生活寧靜,并學會了在黑夜與自己對話,推心置腹,促膝長談,享受著寧靜夜晚帶給自己心靈洗滌的同時,讓我堅定了做事的信心,立志寫一套有利于促進旅游發(fā)展的叢書。
為促進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挖掘各地民俗風情,講好中國故事,抒發(fā)人間冷暖,記錄壯美山河,品味華夏厚重的歷史文明,進而為富有文化內涵的中國旅游添磚加瓦,我一直在用心體味,用一種水墨情懷在游歷中國。通過旅行感悟,我了解到古人在自家花園養(yǎng)花的目的是,除了與自身的愛好與修養(yǎng)有關聯(lián)外,更多的是孤芳自賞,以顯示自己純潔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的情操,其中宋代文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天下尤物”。又如,古亭為何多數(shù)修建在古代驛道上、河流渡口等地?亭既能點綴自然景觀,又給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商賈游人和勞作的農民提供小憩、遮風擋雨、納涼避暑的場所。諸如此類有著濃郁歷史文化的風土人情,深深吸引著我,于是,我一邊旅行,一邊寫日記,用了20多年把日記轉為游記并升華為紀實散文,清晰地記錄了自己旅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于2018年12月,出版發(fā)行了一套旅游文化叢書——《唐游記·詩畫中國》(十卷本)。
放眼未來,游記文學仍會遵循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但作者的觀點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或高言妙語,或音韻天成,或智者樂水,或淡泊明志,表達對生活熱愛的同時,深藏著自己的觀點,給人思想啟迪,予人陶冶情操。因此,游記文學仍是旅游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它不僅能夠推動旅游業(yè)經(jīng)濟的增長,而且對旅游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著強大的驅動力。
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的參與者,更離不開游記的傳播者,是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向世界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游記文學的傳承,旅游行業(yè)正在肥沃的土壤中蓬勃發(fā)展,迎來的是一個又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
作者簡介:唐長泉,男,文化工作者,旅行者,江西南豐人。先后就職于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都市報、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金報、東莞日報社。廣東省東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研究方向:旅游文學,代表作旅游文化叢書“唐游記·詩畫中國”十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