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解/秦皇島市山海關長城博物館
當今社會是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對于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進行改革更新,利用新媒體、信息化設備等更好的發(fā)揮出博物館宣傳教育的效用。
據有關調查研究顯示,在博物館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主要是探究和收藏,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1905年,張謇在我國建立了第一所博物館,這所博物館的建立在我國定義為了教育、學術的宣傳機構,成為了教育學者廣泛關注的場所。宣傳教育功能成為了我國博物館的一項基礎功能,博物館的基本工作也就成為了宣傳教育工作。試想,如果沒有了宣傳教育,那么博物館的探究和收藏的價值就沒有辦法體現,不利于博物館整體效益的發(fā)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fā)達國家基于自身博物館的發(fā)展現狀,總結出了博物館的相關工作,即宣傳教育工作是博物館的主要工作,如果有一天博物館的宣傳工作沒有做好,那么博物館的發(fā)展也只能是自取滅亡。博物館在免費開放的時候,相關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也需要認識到博物館的責任和義務,及時的變革傳統(tǒng)的博物館管理形式,使博物館的發(fā)展逐步走向人性化,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發(fā)展理念,將宣傳教育工作放在博物館的首要位置。無論博物館的自身發(fā)展現狀如何,都要重視起宣傳教育工作,為我國時代的進步發(fā)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為博物館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它與博物館是互相彌補的方式,同時能夠實現對于觀眾在觀賞博物館前、中、后進行全程“追蹤”服務。觀賞者在來博物館之前,就能夠通過利用網絡技術了解到相關的博物館信息,增強參觀者對博物館觀賞的興趣,增強參觀者的觀賞體驗;對于已經在博物館內觀賞的觀眾,博物館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對館內的參觀者進行引導,豐富觀賞者的參館形式,讓觀賞者感受到互聯(lián)網技術對博物館發(fā)展的影響。除此之外,博物館還可以及時的收集參觀者的后續(xù)體驗,加快網絡資源的收集情況。網絡博物館的發(fā)展,已經將觀賞者一開始的接受者身份進行了轉化,使觀賞者成為了探究者,共同促進我國網絡博物館的發(fā)展,也拉進了我國博物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文化距離。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對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以及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逐漸與網絡產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時時刻刻都可不開網絡。網絡信息的散播也依靠著自身不受空間、地區(qū)的限制與大容量的優(yōu)勢等,達成了科學信息資源的深層次發(fā)展以及大范圍傳播,在當下大數據背景下,傳播的方式也在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科學的傳播就是其中的一種,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科學傳播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對博物館與科技進行傳播,并且逐漸演變成為了虛擬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多重的博物館形式。在這些形勢下,通過應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最大程度上對原始題目的展示,并且通過親身的參與科學實踐,使的科學技術的傳播不斷地擴大??傊ヂ?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任何事物都暴露在人們的眼中,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搜集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資料。
網絡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目前已經逐漸對于各行各業(yè)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也使其不斷發(fā)展。隨著我國博物館的不斷建設和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普及,網絡技術被大量的應用到博物館的宣傳工作中,并且不斷地進行了改造升級,滿足了一些無線領域的信息傳統(tǒng)功能。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的應用,為我國博物館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只有是有關博物館的相關問題,不管是對文物信息的收集,還是對博物館的相關介紹,博物館都實現了最便捷的服務。文物本身就是信息,并且還要比圖書館的信息還要復雜的多,具有圖書館所不具備的天然性、真實性。
依靠博物館發(fā)展方向的多元化,我們能夠感受到博物館未來發(fā)展的美好。并且我們也相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下五千年,為我們保留了豐富的文化財富,通過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加快建設,可以進一步將博物館能夠創(chuàng)建的越來越完善,讓所有人多可以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世界的文化。
每個城市都有博物館的存在,可能是城市文化類的博物館,也可能是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進行文化教育的博物館。一般情況下,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是對于成人、少年、兒童教育比較普遍的形式。以往的此類活動,大都是線下進行,博物館人員進行宣傳展板、宣傳場地、宣傳人員、資金等投入,時間和空間都容易受到限制,宣傳范圍也比較小。在信息網絡發(fā)達的今天,新媒體網絡成為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的新式載體,使此活動不僅局限于線下,而是擴展為線上、線下同時展開等。比如在與學校的合作教育方面,受到新媒體網絡的便捷、高效特點影響,學??梢匀轿坏目吹讲┪镳^的各種信息,并且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都可以實現與博物館的“親密接觸”。同時,也為家長、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線下活動提供了保障,利于大家在博物館內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需要的展館或者信息,節(jié)約了時間、人力,提高了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的效用。所以,新媒體時代,為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活動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方式。
新媒體網絡宣傳教育是博物館以往宣傳形式的補充。對于一些珍貴的藏品,也許線下宣傳并不能滿足人們近距離欣賞的需求,但是網絡媒體可以實現。對于珍貴的資源、藏品,利用網絡媒體走入大家的眼睛里,實現了近距離欣賞;新媒體宣傳還擴大了博物館宣傳的效用范圍,甚至走出國門,實現全球共享;由于網絡傳播的時效性高,博物館的宣傳還可以實現實時互動、講解,對于教育活動的宣傳有很強的效率。
當前,很多博物館都選擇了借用新媒體設備進行宣傳教育活動,但是依然有一些未能提起注意的地方,沒有發(fā)揮此種形式的全部效用:比如有些博物館把自身的大部分時間、資金都放到了對于珍藏品的收集、博物館內的布置等內容上,沒有對宣傳工作提起重視,即使是新媒體的新式宣傳,也沒有花心思進行設計和動作,導致博物館未產生實質的教育效果;有些博物館對新媒體宣傳工作進行的過于單一,只宣傳藏品的外在,沒有考慮到藏品內在的文化歷史、相關的知識等等,導致教育活動的平淡無味。或者是對于新媒體手段的管理、信息上傳、民眾交流等方面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則和人手,使新媒體手段成為了“樣子”,空有其表,沒有內涵;還有一些博物館進行宣傳教育工作時,缺乏對民眾的需求調查研究,沒有自身針對的服務群體,無法滿足民眾的餐館需求以及知識獲取,在新媒體手段上的制作繁瑣不精美,難以讓民眾產生參觀欲望;在新媒體技術上的專業(yè)人員也必不可少,但是很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新媒體信息技術能力不足,不能發(fā)揮出新媒體宣傳的作用,使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受到了阻礙。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工作人員可以建立一個微型的線上博物館。此種平臺可以為民眾提供博物館內部的結構、藏品的展覽,利用三維立體技術,呈現立體博物館的視覺效果,使民眾就像在實地博物館里參觀一樣,每一個展館、每一個轉口都是真實博物館的微型設計。還可以設置一些現實資料、圖片、歷史背景的信息檢索欄,加強人們在高科技信息設備上的瀏覽體驗。
當前,線上網絡交流互動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常態(tài)。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活動,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達到工作人員、博物館專家與學生、教師、其他參觀者的互動溝通。比如:博物館可以成立屬于自己的微信訂閱號、官方微博、郵箱、或者獨立的交流平臺。博物館的相關線下活動、相關藏品的推出、各種知識文化信息等內容,都可以在這些平臺進行上傳推出,實現宣傳的及時性。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博物館的信息,還可以在線上進行活動咨詢、活動內容準備以及參觀票務的購買、名額的預定,提高了博物館線下活動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加強了教育活動的覆蓋率。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可以通過地方衛(wèi)視進行宣傳,為城市居民講解城市歷史、文化,利用電視機展示館內的藏品陳設、布置,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參觀館內藏品,了解當地文化。對當地歷史文化、習俗有很好的傳承作用。
當今新媒體設備繁多,博物館內工作人員的新媒體工作技術觀念要于是俱進,增強自己的新媒體工作技術,博物館也要安排相關的指導人員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組織工作人員思考使用跟多的新媒體形式進行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宣傳。比如利用短視頻的形式、直播的形式等等。工作人員可以進行博物館線下教育活動的直播,增大活動的影響力,也可以為允許進行拍攝的藏品進行短視頻錄制,增大瀏覽率,擴大博物館的群眾基礎等等。
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并且也最大程度擴大了人們的生活、娛樂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的發(fā)展要發(fā)揮出互聯(lián)網技術傳播的宣傳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博物館的優(yōu)勢,將我國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進行繼承和發(fā)揚,更新人們對博物館的新認知。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可以在新媒體時代更好的進行和發(fā)展,相關工作人員要善于思考,利用新媒體設備進行宣傳,增加教育活動的輻射群體以及活動力度,為人民服務,發(fā)揮出自身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