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它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可當之無愧地稱得上博大精深。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掌握它的本質和內涵,準確理解其科學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等特征,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等原理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些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對世界有一個總體的看法和把握,哲學源自于詫異,即當人們面對紛繁復雜,奧妙無窮的世界時,所產生的那種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和詫異感。如對世界的詫異:世界是從哪里來的?世界上有什么?世界會不會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還有對人本身的詫異以及對人與世界關系的詫異。哲學就是從這些詫異中產生的。世界觀指的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對哲學的革命和超越,給予了哲學相對科學的理解和界定,提供了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每一個事物都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它,知曉它形成的規(guī)律;尊重它,充分了解其客觀存在性。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從實踐的角度去認識理解物質和意識,而且能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也是要從實際出發(fā)。可見,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中,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痹谏钪校覀儜搹膶嵺`出發(fā)去認識這個世界,真理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檢驗出來的。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兩者統(tǒng)一起來是現實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鑰匙。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又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是物質世界的一種主觀印象。它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是能創(chuàng)造出現實世界所沒有的理想世界,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我們按照目的、計劃、方法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這就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現代科學和哲學研究也都在關注意識狀態(tài)改變對人的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要深入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還應該處理好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關系。首先,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規(guī)律代表著一種必然性的力量,人們的行動如果違背這種力量就會受到處罰,但是,我們也不能把客觀規(guī)律性誤認為是命運,是上天的意志,把它看作一種限制性的力量,否則就會影響我們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以及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性,有了對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就有了正確的前提。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任何成績的取得都必然是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為前提的。
中國社會的改革也同樣如此,中國社會的改革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但同樣是以尊重規(guī)律為前提的。規(guī)律雖然是一種必然性的力量,但是人們在規(guī)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的,承認客觀規(guī)律性與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并不矛盾,只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性。無論是自然、社會還是思維,人們以往獲得的一切關于規(guī)律的認識都是發(fā)揮出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尊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能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的基礎也正是實踐。
馬克思主義不僅認為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更認為實踐是人的本質,即“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人類存在的第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能生活。生活就是要滿足衣食住行等的基本需要,這就決定了人類必須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這些都來自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所以實踐提供人的生存前提。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例如,我們辦公需要一臺高效能的筆記本,也就相當于一臺高效能的生產工具,進一步說,生活需要不僅是由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且必須通過實踐來滿足,即實踐創(chuàng)造并滿足人的生活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人的主觀目的主觀愿望等形式表達出來的,但并不是說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愿望,因為人的需要是客觀的,它的根源是生產生活實踐,而人的愿望是對這種需要的一種主觀反映。這也提醒我們,我們的主觀愿望和主觀目的要正確地反映客觀需要,否則不僅不能實現愿望,滿足人們的需要,還會引導實踐活動走向歧途。實踐還會推動人與社會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低,面臨人口多、底子薄的狀況,因而出臺了比較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經過了40年改革開放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從溫飽走向全面小康,所以,相應的人口政策也就會發(fā)生變化,這足以說明人自身再生產的狀況以及社會發(fā)展的狀況都決定于生產實踐狀況。
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經歷了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解決的是認識世界,形成思想的問題,第二次飛躍解決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實現思想的問題,同時又是認識過程的繼續(xù)和完成。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準備,第二次是第一次的歸宿,具有更大的能動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社會歷史趨勢的、正確的主體選擇便是實踐的一種證明。當然,實踐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有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還有科學文化實踐,不同的類型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構成社會生活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實踐活動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給人類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樣的發(fā)展空間。實踐旨在改造物質和精神世界,全體社會生活的本質就是實踐。
馬克思主義蘊含的一系列科學思想方法是我們人類當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精華所在,讓科學的理論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把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增強責任感,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生于種花家,何其榮幸!”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保衛(wèi)家園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要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忠實實踐者。志存高遠,始于足下。長路漫漫,莫畏艱難。堅定信念,化為實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寫的青春就要有大寫的夢想,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我們要在責任與擔當中勇敢地完成美麗的青春“蛻變”!
馬克思主義所體現的新思潮,科學理論等都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鉆研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人類社會向何處去,是指引當代中國發(fā)展的行動指南,引領社會進步的科學真理。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學會聯系到個人、社會以及整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去分析世界種種事件,對事件有更正確和更深刻的認識,也能更加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要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的建設中來,指引中國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使中國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