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豫東琴書是豫東地區(qū)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寶,承載著豫東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琴書經漫長的歷史變遷逐漸發(fā)展成熟,后又在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下開始沒落。琴書包含著人民大眾的心血,是無數(shù)人的智慧結晶,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
1.地理環(huán)境。豫東琴書是一種流傳于河南省東部的戲曲劇種,被譽為“非遺明珠”,是中華民族的珍貴財富。豫東琴書發(fā)源于商丘,商丘位于交通要塞,且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得天獨厚的條件為發(fā)展精神文化提供了土壤,人民閑暇之余開始尋找精神娛樂,各種曲藝悄然興起,其中就包括豫東琴書。
2.歷史文化背景。商丘作為歷史名城,被稱為“華商之源”,有著燧皇陵、木蘭祠等名勝古跡,歷史氣息濃厚,各種戲曲劇種在這里發(fā)展成熟。
1.豫東琴書的起源。豫東地區(qū)條件的優(yōu)越,促進了琴書的產生與發(fā)展,但琴書究竟產生于什么時候,暫未發(fā)現(xiàn)明確記載。琴書在成型之初有很多叫法,如“清音”“曲子調”等,后在1962年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豫東琴書。
關于豫東琴書的起源,主流的有以下三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豫東琴書是周代宮廷音樂的遺存,周朝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加之并沒有文獻資料有記載,故這種說法是不太現(xiàn)實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豫東琴書是山東南路琴書的分支,據(jù)《商丘文化志》記載,上世紀二十年代,山東琴書藝人到豫東地區(qū)演唱,后琴書逐漸成為當?shù)厝嗣裣矏鄣膭》N。
第三種說法認為,豫東琴書是本土曲藝,豫東地區(qū)曲藝眾多,琴書吸收眾多曲藝的特點加以糅合,博采眾長,又融合當?shù)仫L土人情,形成獨特的豫東琴書。
2.豫東琴書的歷史發(fā)展。豫東琴書剛成型時,多為貴族演唱,常被達官貴人邀請到家中表演,是上流社會的專屬,極少在民間演奏,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進入大眾的視野,學習表演者逐漸增多,后發(fā)展成僅次于河南墜子的第二大曲種。
豫東琴書在表演人數(shù)、演唱方法、唱腔種類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
豫東琴書演唱時所需人數(shù)通常在十人以內,表演者分別擔任其中的角色,邊奏邊唱,以敲擊揚琴者為主,除揚琴外,伴奏樂器還有墜胡和三弦等,可依據(jù)演唱的曲目進行調整,具有極大的靈活性。
豫東琴書前期的演唱方法為坐唱,演唱時不可有表演之外的其他動作。新中國成立后,琴書不再是達官貴人們的“專利”,由上層社會走入民間,人民大眾為其增添了新的內容,表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坐著,使表演效果有了極大的提升。
豫東琴書與戲曲、大鼓等有較大的區(qū)別,從伴奏樂器上講,豫東琴書要求“琴人合一”,而戲曲卻是“唱奏分離”。從表演人數(shù)上來說,琴書需四到六人,而大鼓通常只有一人。
豫東琴書的唱腔種類眾多,原有七十二曲牌之說,后在實際演唱中,有些曲調拗口難以演唱,后被逐漸廢棄。
1.面臨現(xiàn)狀。首先,人才缺乏。琴書面臨著后繼無人、失傳的危險。其次,市場較小。琴書的經濟效益不大,沒有專門的市場。再者,受眾面小。琴書的知名度不足,大眾關注度低。
2.存在原因。第一種原因是琴書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很多人無法沉下心來鉆研技巧,再者學習曲藝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極少有戲曲愛好者可以堅持學習。第二種原因是社會高度發(fā)展,民間藝人演出的報酬常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無暇顧及琴書。手機的普及豐富了人民大眾的生活,只需一臺手機,就能“思接千里,視通萬載”,相比之下,琴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種原因是宣傳力度不足,曲藝一般只在當?shù)赜兄?,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宣傳力度不夠,曲藝很難在各種娛樂方式中脫穎而出。
1.學校開設戲曲課,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把戲曲課設為選修課,鼓勵學生參加,讓學生有平臺和途徑了解民間曲藝;請民間藝術家進學校演奏,讓學生領略豫東琴書的魅力;開展戲曲文化日,提升當代年輕人對民間曲藝的興趣。
2.政府提供支持。政府進行走訪,了解琴書面臨的現(xiàn)狀以及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經濟支持和政策扶持,對琴書藝人進行補貼;開展宣傳工作,讓琴書走入千家萬戶;開拓市場,為琴書的表演創(chuàng)造平臺;舉行文化交流活動,邀請不同流派的曲藝進行文化交流,為琴書吸收與融合其他曲藝的優(yōu)點提供條件,激發(fā)琴書活力,更好的促進琴書的發(fā)展;開展社區(qū)活動,讓戲曲走進百姓家。
3.發(fā)掘豫東琴書的經濟價值。政府應發(fā)掘豫東琴書所蘊含的經濟價值,讓琴書文化滲透到各個方面,走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合理利用資源,挖掘經濟效益,激發(fā)豫東琴書的發(fā)展活力;調動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yè)化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