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喪文化是現(xiàn)代社會亞文化現(xiàn)象的一種,帶有明顯的悲觀頹廢色彩,但作為一種新出現(xiàn)的亞文化形式,還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學術界也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喪文化的“喪”是失落悲傷地情緒狀態(tài),也可解釋為因失去某些事物而表現(xiàn)出來的消極、失落、持續(xù)難過的心理狀態(tài)。目前,國內不同學者對喪文化提出了各自的簡介,大概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喪文化流行于年輕人之間,即年輕人對待生活表現(xiàn)出了悲觀頹廢的情緒情感;二是,喪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多種文化形態(tài)交融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形式,與年輕人偏愛的傳統(tǒng)的心靈雞湯相比,“喪文化”更像是黑色幽默;三是,喪文化是部分年輕人在應對個人需求與社會矛盾之間的關系時心態(tài)由積極樂觀到無能為力再到消極應對的轉變過程。近年來,關于喪文化的研究一直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從2016年出現(xiàn)的“葛優(yōu)躺”到后來的“中年油膩老男人”,再到2018年出現(xiàn)的“佛系生活”,“喪文化”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總能以新鮮的姿態(tài)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但是,人們對“喪文化”的存在始終褒貶不一,爭議不斷。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人們對喪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喪文化”是當代青年對現(xiàn)實社會的消極應對,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影響社會和諧,年輕人應遠離“喪文化”;另一種則認為,當今社會,年輕人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喪文化”反映了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同時也是他們對現(xiàn)實處境的自嘲自黑,他們在以一種溫和的形式發(fā)泄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情緒。對此我們沒有必要過于擔心。
“喪文化”流行反映了年輕人兩種不同的社會心態(tài),第一類反映的是80后、90后年輕人焦慮、擔憂、困惑、迷茫等復雜的內心情感。第二類反映的是年青一代從眾、彌補心理落差、渴望被關注的心理狀態(tài)。還有些學者指出,“喪文化”反映了年輕一代經過幾年的錘煉,內心由原來的積極樂觀逐漸向焦慮無助、迷??仗撧D變,具有一定的趨利傾向。網絡環(huán)境面,目前“喪文化”流行有著其深層的原因,既與我國目前的社會語境、人們的消費觀念以及互聯(lián)網的盛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和西方的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思潮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喪文化作為一種非主流的青年網絡亞文化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出快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對當代青年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帶來了負面地影響。其具體體現(xiàn)在:
在喪文化的影響下, 青年人借助喪文化宣泄負面情緒, 自嘲、狂歡、戲謔甚至抗議, 吐槽社會, 同時疏解心理壓力, 在青年人的情緒調控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喪文化的深層次文化意蘊大多呈現(xiàn)負面的價值特征。部分喪文化人群原本志存高遠的人生理想在遭遇現(xiàn)實的冰雪消蝕時, 其消極模糊化的人生定位, 從極端片面的視角看待問題等, 都容易誘發(fā)個體的過激行為, 引發(fā)沖動化的行為舉止。價值觀是文化的最核心要素, 文化是價值觀的直接表現(xiàn)。喪文化的悲觀主義價值取向對高校育人中一貫推崇的奮發(fā)進取、昂揚向上的積極人生價值定位相悖離。喪文化采取“喪”之視角看待人生, 個體努力拼搏與否, 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個體積極奮斗與否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導的主流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喪文化群體以片面化放大化的視角看待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 并將其與自身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這種消極化的價值取向自然會影響到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喪文化對青年大學生心理層面的影響,既有積極層面的,也有消極層面的,但總體而言消極層面占據(jù)主要的比重。喪文化影響下,青年群體通過采用自嘲的方式來試圖保護自己,試圖以自嘲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喪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拉低期望、舒緩心理壓力的自我保護,是對自己內心失落遺憾的一種嘗試性彌補,以期可以達到對自己不那么失望的結果。他們并不是不愿意有所追求,并不是不愿意去尋求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而更多情況下是喪失了上升的空間。此外,喪文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消極的社會心理。當今社會中,青少年大學生無論是在學校中,還是走入社會,他們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而喪文化正是在這這種情況下因不積極應對而形成的負面情緒所導致的。他們借助喪文化來排解情緒,形成一種對生活、對未來追求無望的消極情緒。
喪文化的出現(xiàn)和流行是有其合理性的。面對巨大的社會壓力以及現(xiàn)實的困境,年輕人喜歡用“喪”另類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無奈,但他們對未來仍保持著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喪文化所推崇的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消極頹廢色彩,其思想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宣揚的主流觀念是相悖的。因此,高校還是應該積極的宣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青年人群積極向上、努力奮進,引領潮流。為此,在分析網絡“喪文化”流行下對青年大學生的負面影響的基礎上,下文側重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fā)探討了應對網絡“喪文化”的具體對策。具體如下:
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應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嚴于律己,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用積極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來逐漸弱化喪文化消極成分,重塑喪文化推崇者的理想信念。首先,引導年青年大學生樹立既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又符合個人發(fā)展需要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引導喪文化推崇者正確認識自我,樹立符合個人發(fā)展需求的理想信念。其次,引導喪文化青年群體樹立符合主流文化形態(tài)的理想。應隨時關注學生的情緒的變化,及時進行引導,宣傳正能量,幫助青年人樹立符合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發(fā)展需要的理想信念,鼓勵他們勇敢克服困難,不斷完善自我,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青年人的價值取向就是以后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階段正好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針對喪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必須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和科學內涵,重塑他們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對青年人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青年的價值取向,既關系到未來自身的成長成才,又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遠離喪文化,不是遠離它外在的表達方式,而是規(guī)避喪文化中頹廢、消極、悲觀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宣傳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逐漸消解喪文化中的負面消極因素,保留其的語言風格,創(chuàng)新文化形式,用“喪”的語言形式表達樂觀積極的情緒。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盡量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慕課的形式,通過制作一些以動漫為角色的短片,宣傳喪文化相關內容,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引導學生形成對喪文化的正確認知。同時,也可以智慧校園提供的良好條件為基礎,適當?shù)亟M織和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校園文化活動,馬克思主義原著閱讀活動等,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此外,采取開放式的思想教育活動,引導青年人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年輕人在自嘲自諷的戲謔之后,深層次的考慮主流思想的積極性和引領性。
青年一代熱情叛逆,喜歡追求新事物,過度的打壓只會激起他們的不滿,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網絡時代下,高校通過對學生進行正規(guī)的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避喪文化中消極的方面,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喪文化向正規(guī)、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們應該發(fā)掘包括喪文化在內的任何文化形式中的積極內容,摒棄消極內容,思索文化背后的社會原因,引導青年一代辯證的看待社會現(xiàn)實,立足于實際,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努力投身于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