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蓮香 黎愛斌
[提 要]在對新余匾額博物館現(xiàn)存功德匾進行實地調(diào)查、現(xiàn)場考察和收錄具體匾文資料的基礎上,對功德匾的內(nèi)涵進行探討。新余功德匾按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表彰功績、宣揚德行和寄予明志三類,統(tǒng)治者采用獎賞的形式在思想上籠絡民眾,達到鞏固統(tǒng)治的政治目的。中國的家族觀念由來已久,國家和家族宣揚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鼓勵女子樹立“貞節(jié)”觀念,并為他們頒發(fā)匾額表揚此類行為,鼓勵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匾額作為媒介又起到了社會教化的功能。
匾額中的“匾”字古代也作“扁”,《說文解字》對“扁”字做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鳖~,即是懸于門屏上的牌匾。當然歷史上也存在其他的說法,如橫著的叫匾, 豎著的叫額, 如今統(tǒng)稱為匾額?!逗娇h志·孝義》:“汪紹芹,監(jiān)生,好善樂施,……獎之以額曰:義風足式?!斌w現(xiàn)出以匾額作為表彰義行善舉的形式已普遍適用于民間。 新余匾額博物館收錄的匾額年份大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 經(jīng)整理新余匾額博物館輯錄在冊的匾額,共計300塊左右,其中功德匾有65塊。經(jīng)過對這65塊功德匾進行釋義解讀,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文化內(nèi)涵進行分析。
明清時期的儒家理學思想不僅是統(tǒng)治者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而且是家族文化中作為指導人們待人接物以及處理個人、 社會與國家之間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和基本原則。 如在康熙頒布的《上諭十六條》中,提到宗族的功能:“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借助宗族傳遞文化功能的作用, 把官方認可的教化理念傳達到民間。由此,世家大族會更加注重本族儒家道德倫理的培養(yǎng),鼓勵族人努力讀書、積極入仕。于是,在當時涌現(xiàn)出了很大一部分專門用以表彰那些用功讀書、 繼而入仕的學子的匾額。
科舉考試對于古代讀書的學子們尤為重要,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由此,大量的科舉匾額應運而生。 與科舉匾額不同的是,功德匾更多反映的是表彰用功讀書、積極入仕的學子,如:
例1匾文 星耀磻溪
上款:署新喻縣儒學正堂加三級邵廷敕授修職郎特授新喻縣儒學教諭 御管訓導事加三級羅 為
下款:登仕郎李逢霖立
這款匾為新余負責教育生員的儒學教師所題,送給科舉及第、進入仕途的李逢霖,贊揚他成功考取功名。 除了已成功考取功名的學子,還有一批正積極備考,有望成功入仕的學子也備受當?shù)毓賳T的喜愛, 官員用送匾的方式表彰學子的努力。再如:
例2匾文 三選書升
上款:例授文林郎新喻縣儒學訓導眷教生蔡鎮(zhèn)堃 為
下款:大學生李之鶴立
大清光緒廿四年戊戌仲冬月下浣吉旦
古代選拔官吏要經(jīng)過鄉(xiāng)試、縣試、殿試三道選拔程序,學子們需十分努力刻苦讀書,才能金榜題名。 此匾為當時的新余縣儒學訓導蔡某贈與學生李之鶴, 期望他在科舉考試中順利通過三關,成功入仕。類似的匾文還有:
例3匾文 名標槐市
上款:賜進士出身署新喻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吳攸之 為
下款:國學生黃殿佐 立
大清咸豐四年歲次甲寅子月中澣吉旦
槐市,漢代長安讀書人聚會、貿(mào)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學舍。正堂,明清時期對府縣等地方正印官的稱呼。 此匾為咸豐年間新余縣縣長吳某所題, 表揚用功讀書的學子黃殿佐, 期望他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奪魁,拿到好名次。
除此之外,匾文“名噪辟雍”“聲蠻上苑”“名揚上國”等都表達了政府、社會和地方官員對科舉考試的重視, 對積極入仕的學子的肯定和贊揚。
家族不僅鼓勵族中子弟努力讀書、 積極入仕,更加鼓勵他們積極鉆研學問,因此世家大族子弟大多飽讀詩書,善書畫。一方面致力于科舉入仕,另一方面也醉心鉆研學問,期望在文壇、 詩壇或其他學問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如:
例4匾文 成均雋品
上款:賜進士出身欽命巡撫湖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級愚叔斯盛并有2印 (晏斯盛印一齋)為
下款:大學生侄稱時立
皇上乾隆九年二月
題寫此匾的官員為晏斯盛, 受匾人和立匾人為同一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匾額中最直接地體現(xiàn)在上下款之中。 從上下款的稱謂可推測出題匾者與受匾者之間為叔侄關系,侄子在最高學府讀書,成績優(yōu)異。其叔晏斯盛夸贊他讀書的成就。當然,在新余匾額博物館收錄的功德匾中, 題匾者不一定與受匾者為親屬關系,如:
例5匾文 雍門翹楚
上款:鄉(xiāng)進士揀選知縣壬子科湖北同考官丁巳會副特授新喻縣儒學教諭杜文命
下款:大學生符日俊 立
皇清乾隆十四年仲冬月
該匾因歷史保存問題,部分信息丟失,但我們不難看出此匾為新余縣儒學老師杜文命所題, 送給其學生符日俊, 以稱贊他鉆研學習、 成績優(yōu)秀, 認為他能成為某一領域的翹楚。類似匾文還有:
例6匾文 譽播南雍
上款:禮部進士揀選知縣分宜儒學教諭前任贛縣教諭加三級熊恭 為 并
下款:大學生黃世光立
嘉慶六年辛酉仲冬月吉旦
與前文中的例5相似,同為當時的儒學教諭對學堂中文采斐然、 學識過人的學子的贊揚。
從匾額中我們發(fā)現(xiàn), 雖然匾文中沒有明確提及科舉入仕, 但當時成績優(yōu)異的學子多數(shù)進入了仕途,題匾者也多為官員,官員表揚鉆研學問、 用功讀書的學子, 正說明在明清“士農(nóng)工商”等級分明的社會,讀書與科舉入仕是息息相關的。
統(tǒng)治者通過送匾這種方式,不僅大力表揚了國家和社會所提倡的道德行為,而且更重要的是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和改變民眾的觀念,讓被統(tǒng)治者認可并遵循國家和社會提倡的這種道德行為,功德匾儼然已成為倫理道德的載體。
為官之德是官員德行的體現(xiàn), 道德規(guī)范適用于社會全體成員, 贈予官員表彰德行的匾額,不僅可以表彰為官者品德出眾,還可以勉勵官員繼續(xù)勤勉為官。如:
例7匾文 德優(yōu)服官
上款:欽加同知銜授萍鄉(xiāng)縣正堂調(diào)署新喻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余致中(印章兩枚)
下款:國子監(jiān)大學生龔公仁量五旬壽 立
龔其昌為國子監(jiān)學生, 官員余致中為五十歲的監(jiān)生龔公祝壽題匾,用“德優(yōu)服官”來勉勵他今后做官要秉持仁德寬厚之心。再如:
例8匾文 渭水遺風
上款:署理分宜縣知事蔡(印章兩枚)為
下款:登仕郎傅泰星八秩榮壽立
中華民國五年洪歲丙辰仲冬月中浣榖旦
渭水遺風, 指代前人先賢留下的美好風教。知事,地方行政長官的稱呼。登仕郎,清朝正九品封贈之官,非實職。此匾為當時的地方官吏蔡某所題,慶賀傅姓官員八十大壽,贊揚他品德出眾。類似匾文還有:
例9匾文 渭水高風
上款:賜同進士出身賞頂戴花翎欽加同知銜候選直隸州知州前署分宜縣事特授廳安縣知縣加五級記錄十次劉(印章兩枚)為
下款:登仕郎潘元楧八秩壽誕
皇清光緒歲次已亥仲春月谷旦
此匾為地方官員劉某所題,慶賀潘姓官員八十大壽,同時稱贊他做官有氣節(jié)、有風操。國家和社會所宣揚的道德風尚具有普遍性,不僅適用于民眾,也同樣適用于官僚階層,宣傳為官仁德、有氣節(jié)這一風尚。
與為官之德不同,貞節(jié)之德是針對古代女性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多借祝壽之機對該女性守節(jié)進行贊揚和表彰,強化婦女的貞節(jié)觀念。如:
例10匾文 柏舟勵節(jié)
上款:行走督學江西部院加三級記錄十次張(印章兩枚)為
下款:國學生黃其昌之母氏孫郎孝七十壽
光緒三十年庚戌冬月上浣谷旦
從上下款可以推測出:清光緒三十年,國子監(jiān)學生黃公仁量的母親慶祝七十大壽,某張姓官員題匾“柏舟勵節(jié)”送給黃母,贊揚其守節(jié)之堅貞。類似匾文還有:
例11匾文 松貞晚翠
上款:署理新喻縣知事饒宗義為
下款:節(jié)孝姜母蕭大孺人七旬壽旦
民國十一年歲在壬戍仲冬上浣立
此匾為饒姓官員所題, 贈與慶祝七十大壽的蕭氏?!八韶懲泶洹?不僅是對彭母守節(jié)行為的贊譽,也是在宣揚“貞節(jié)”觀念。
由此可見,古代社會推崇“貞節(jié)”觀念,表彰具有“貞節(jié)”觀念的女性,以此來鼓勵全社會的女性接受并遵行這一道德品行。 除此之外,還有“松貞老傳”“松筠高潔”“冰霜矢志”“節(jié)徽花甲”等匾額。
新余匾額博物館收錄的這65塊功德匾中,宣揚德行類的匾額占據(jù)一半之多。無論是官員為官的德行要求,還是婦女“貞節(jié)”觀念和社會尊老敬老風尚的要求, 都體現(xiàn)出明清社會對德行的看重, 要求集體和個人共同遵守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
匾額作為精神和文化表達的載體, 人們在送匾、 受匾的過程中完成了這種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功德匾多言他志,以送匾的形式表達對受匾人某種志向的勉勵和期許。
明清時期, 社會和家族都鼓勵學子進入仕途, 在當?shù)乜h學讀書的學子們多數(shù)都有成功入仕的志向,作為政府和地方官員,自然是鼓勵學子們的這種志向。如:
例14 匾文 圣代掄才
上款:鄉(xiāng)進士揀選知縣壬子科年湖北同考官丁巳會副特受新喻縣儒學教諭杜文命 為
下款:大學生張正弼 立
皇清乾隆十五年仲冬月吉旦
題匾者為當?shù)厝鍖W教諭, 受匾人和立匾人為同一人。 題匾人表達了他對自己學生的期許,希望該生能成為當代的優(yōu)秀官吏。類似匾文還有:
例15 匾文 翰苑儲萃
上款:特授臨江府新喻縣儒學司訓署理本學教諭事郭文濬 為
下款:國學生張正弼立
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仲冬月吉旦
題匾者為新余儒學教諭郭文濬, 受匾者為學生張正弼。 郭文濬題匾的目的是鼓勵張正弼早日實現(xiàn)科舉及第、 進入讀書人向往的翰林院的志向。
從匾文可以反映出來, 負責地方教育和考試的官員十分重視入學讀書的士子, 尤其是以成績優(yōu)異、有望考取功名的學子。官員對他們給予厚望,期望他們?nèi)蘸筮M入仕途,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孔子認為治學有三境界,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強調(diào)讀、寫、練。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diào)與“友”“朋”的交談、論辯。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強調(diào)良好心態(tài)。這三境界足以說明,求學之路漫漫不易,能真正鉆研學問、獲取真知的學子值得讓人稱贊, 政府和地方官員也希望這樣的學子越來越多, 所以通過送匾的形式鼓勵那些有治學之志、 踏實鉆研學問的學子。如:
例16匾文 名齊洛社
上款:欽命頭品頂戴雙眼花翎賞穿黃馬褂廣東全省陸路提督軍門張 (印章兩枚)(張春發(fā))
下款:大學生賴立誠六十壽立
皇清光緒二十六年洪歲庚子冬月吉旦
此匾題于皇清光緒二十六年賴立誠六十歲大壽那天, 官員張春發(fā)稱贊他詩詞方面的成就,形容他學識淵博。類似匾文還有:
例17匾文 源流東觀
上款:敕授文林郎賜進士出身試用知縣調(diào)署臨江府新喻縣知事加一級吳(印章兩枚)(吳攸)
下款:大學生敖維棟 立
皇清咸豐五年洪歲乙卯孟
此匾由當時的縣長吳攸所題寫, 送給敖維棟學子。“源流東觀”意指該學子學識淵博,題匾人鼓勵該學子在鉆研學問方面有所志向,期許取得更大成就。在當?shù)乜h學讀書的學子有入朝為官的志向,也有鉆研學問的志向。地方官員通過贈送功德匾額的方式來肯定學子的志向。 匾額的特殊性就在于題匾者與受匾者不可能同為一人, 這也正說明匾額承載了他人對自己志向的期許和肯定。
新余匾額博物館收錄的功德匾雖然數(shù)量不是很多, 但匾文蘊含的內(nèi)容各有不同,呈現(xiàn)出獨特的工藝價值、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 對我們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有裨益,真正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