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
伴隨著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步伐,當代文學(xué)明顯呈現(xiàn)“向內(nèi)轉(zhuǎn)”的趨勢,更加關(guān)注主體內(nèi)心的感受和情緒。但相應(yīng)地浮現(xiàn)出視野狹窄、經(jīng)驗趨同的問題,有不少作品空洞無物、無病呻吟。詩人段光安的詩則不同,他的詩短小優(yōu)美,情感拿捏恰到好處,細思之下還蘊含一定的哲理,令人感到新奇和震撼。
《段光安詩選》收錄了詩人的不少短詩,雖只有幾行,但大多言簡意賅、言淺意深,正所謂“短小精悍”。比如《朋友》:“在你步入沼澤之前/大喚一聲——不/在你攀巖時/扔下一根繩索”。這首詩只有四行,一行最多八個字,但描寫了兩個場景,一個是朋友讓你不要步入沼澤,一個是在你攀巖時給扔下一條繩子。這樣的畫面能讓人體會到真正的朋友是那個在你遇到危險時及時提醒,在你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的人。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光安把“朋友”放在特定遭遇“危難”的情境中來看待的。因而,朋友的珍貴與友情的難得就更加立體,讓人難以忘懷。
再如《初雪》:“積雪厚厚的/平平的/不管前人走沒走過/咔、咔、咔/踏上自己的腳印/一種快樂從腳底涌來?!倍潭處仔?,生動地描繪了雪后踩雪的場景,看似只是踩雪,實則另有寓意——“不管前人走沒走過”“一種快樂從腳底涌來”。人生之路,不管之前是否有人走過,但我依然要走,或者說不得不走,因為這是我自己的路,是無可替代的。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钡拇_,世上的路千千萬萬條,然而屬于自己的那一條偏偏沒有前車之鑒,只能自己去探索。魯迅的表達略顯凄然,而段光安則一路上享受著走在自己選擇的、熱愛的道路上的快樂與幸福。這種快樂與幸福就像孩子第一次遇到雪,踩到雪時體驗到的,那么充實,那么純粹。由此也不難看出,段光安似乎非常善于把感悟進行情境化描寫與表達。
談到情境,不得不說段光安詩中景色描寫十分出色,并且做到了情景交融。例如《草原風箏》:“草原/天空/綠延伸/曠遠淡淡地藍/一點紅/朝陽/是我放飛的風箏”。這首小詩將草原美景描摹得淋漓盡致?!熬G延伸”,讓人感受到草原的生機與廣闊;“曠遠淡淡地藍”則體現(xiàn)了天空的高遠與清澈;“一點紅”描繪的是朝陽的柔和與恬美?!安菰薄疤炜铡薄胺棚w的風箏”,三者動靜結(jié)合、遠近結(jié)合,草原美景的畫面充滿了動感。并且,綠、藍、紅多種顏色交織,使得草原美景色彩斑斕?!把由臁薄皶邕h”“一點”,草原美景寬闊無邊,富于縱深感。詩人看到美景,心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朝陽/是我放飛的風箏”,詩人遼闊的胸襟和坦蕩的胸懷得以展現(xiàn),對壯美草原的無限熱愛與贊美溢于言表。
一首詩有無韻味,取決于其中的意象是否獨具特色。段光安的詩歌意象是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他詩中的意象大多富有生命力,給人以奮勇拼搏、樂觀向上之感。比如《石縫中樹》:“一棵樹斜倚著巖峰/根緊緊抓住唯一的狹縫/樹冠貼近草尖/傾聽,只是傾聽/一陣鳥鳴/炸碎透明的寧靜”。巖峰高聳而陡峭,堅硬而無土,這種環(huán)境對于樹來說十分惡劣,難以生存。在這種情況下,樹依然沒有放棄生存的希望,它“緊緊抓住”“唯一的”“狹縫”,拼命汲取營養(yǎng),緊握一切供它生存的機會,讓人感受到樹強大的生命力,體現(xiàn)出一種與環(huán)境斗爭,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精神。又如《高粱茬兒》:“靜穆/收割后的高粱地/干硬的根/支撐著剩余的身軀/在凜冽的風中/站立/鋒利的梗/執(zhí)著地望著天際/大雁遠去”。即使高粱的根已經(jīng)干硬,即使高粱只有剩余的身軀,但它依然沒有倒下,還在頑強地支撐著,在凜冽的風中站立,忍受身體的殘缺與衰老,忍受外界的嚴酷與無情。但高粱依然用它那僅存的鋒利的梗,執(zhí)著地望著天際。它沒有被打敗,它還想重生,它還要與命運、與環(huán)境抗爭,悲壯感感人至深。
如果說意象是整首詩的軀干,那思想性就是詩的靈魂。靈魂高貴,一個人才有價值;思想深刻,一首詩才有品質(zhì)。段光安的詩體現(xiàn)出鮮明的生命意識。在《我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株苜蓿》中,詩人描寫“幾朵瘦弱紫花/幾片綠葉”的苜蓿,看似弱不禁風,卻“探出頭來看世界”,呈現(xiàn)一種生的渴望,并為之頑強奮斗——“纖細的根部石裂破碎/我未聽到咔嚓咔嚓聲響/卻感到生命沖擊石頭的力”。在瀚海石礫中,沒有充足的淡水,沒有合適的土壤,而微小的生命活了下來。這種生命的價值,這種平凡中的偉大,令人動容。
更難能可貴的是,段光安的詩還體現(xiàn)出歷史和文化情懷。在《圓明園殘石》中,詩人面對歷史遺跡而省思殘酷的戰(zhàn)爭,沉痛、悲傷之情涌上心頭。“我注視著石頭的目光/石頭高舉手臂托起空寂的恐怖/我不敢看無法愈合的傷口/和那血凝成的株株石樹”,殘垣斷壁無聲地訴說著悲慘的遭遇。在《秦始皇》中,詩人寫道“這匹夫/一刀/把中國歷史攔腰斬斷/一把火/把書點燃/紙灰飛揚了幾千年/如今兵馬俑活過來/攻入博物大殿”。焚書坑儒是不容粉飾的歷史災(zāi)難、文化夢魘,貽害無窮。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勞民傷財,但孰料竟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文物,千秋功過,又該如何評說?
或許可以說,段光安的詩歌風格是凄涼、悲壯的。比如《雪野殘陽》:“幾行野兔的足跡/伸向雪野/枯草探出頭兒來/大地蒼茫/夕陽是只受傷的鷹/抖動著滴血的翅膀”。在雪野中,只有枯草、幾行野兔的足跡和蒼茫的大地,一切毫無生機,衰敗頹廢;在天空中,夕陽滴血,給人以極強的沖擊力,悲上加悲。天地景致結(jié)合,構(gòu)成一幅令人肝腸寸斷的風景。再如《螳螂之死》,描述了雄螳螂被雌螳螂吃下去的情景,雄螳螂將自己的身體、生命獻給對方,供其作為孕育、繁衍的營養(yǎng)積蓄下來。多情的詩人想象雄性螳螂是自愿獻出生命,是心滿意足的、陶醉其中的,使得動物繁衍、交配的經(jīng)歷凄美動人。其實不唯《螳螂之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光安的詩往往將科學(xué)的原理、精神融入詩歌中,使得詩歌富于一種獨特的知性美。比如《把旋轉(zhuǎn)的星際審視》:“黑暗中/人們各持一支蠟燭/像游離的光子向我聚攏/又迅速離開/形成巨大的光輪/不知自己處于中心或邊緣”。詩中以“游離的光子”比喻黑暗中人們的移動、聚攏,象征世間的人來人往。
段光安的詩點化了許多常見的意象來表達珍視生命、反思歷史的思想。他善于用“外物”顯“內(nèi)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凄美悲涼的知性抒情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