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 脊柱1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腰椎管狹窄癥主要是指椎間管、神經(jīng)管在各種原因下造成的狹窄,以導致神經(jīng)組織與血管受壓迫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癥狀,影響患者肢體活動[1],需及時行單純椎管擴大減壓術治療,但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對改善疼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上常指導患者術后早期行床上軸線翻身、直腿抬高及踝部轉動等訓練,但由于此鍛煉方式僅指導患者早期做床上簡單運動,并未充分鍛煉到腰背部肌肉,因此對改善腰背肌功能效果不佳[2]。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是將頭、雙足、雙肘作為支點以支撐腰背、臀部抬高,并在訓練兩周后逐漸行“飛燕式訓練”,以促使腰背得到充分訓練,但將其用于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術后對改善腰背肌功能的效果并未明確,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應用于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效果,結果如下。
經(jīng)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鄭州市骨科醫(yī)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間153例腰椎管狹窄癥術后患者分組,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76)和觀察組(n=77)。對照組男39例,女37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4.55±7.82)歲;體質(zhì)量:19.5~24.5 kg/m2,平均體質(zhì)量(22.08±1.33) kg/m2;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22±0.87)年。觀察組男42例,女35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5.20±7.61)歲;體質(zhì)量:19.5~24.5 kg/m2,平均體質(zhì)量(22.13±1.09) kg/m2;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29±0.80)年。上述資料兩組患者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實用骨科學》中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診斷標準[3];(2)能自主溝通,正常交流者;(3)腰椎管行單側擴大減壓術者。
排除標準:(1)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2)影像學下提示腰椎滑脫或不穩(wěn)者;(3)存在四肢嚴重損傷者。
兩組均給予單純椎管擴大減壓術治療,手術由同一醫(yī)生完成。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主要指導患者術后早期行床上肢體功能等長收縮及等張訓練,床上自行翻身(正確指導患者行軸線翻身、直腿抬高及踝部轉動),循序漸進行腿部抬高—保持—放下等抗阻練習。共干預3個月。
觀察組術后在常規(guī)鍛煉基礎上給予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術后3 d,指導患者行5點式訓練,主要方式如下:矚患者取仰臥位,并將頸部軟枕去除,協(xié)助其將雙腿錯開、屈膝,主要將雙足部、雙肘部及頭部作為五個支點,保持身體平衡,保持腰部用力上弓,從而促使雙臀抬起,以最大力量將其抬高,保證脊柱拉伸狀態(tài),促使身體呈現(xiàn)弓狀,當達到最大范圍后保持10 s,后放松5 s,以此循環(huán),矚患者在行腰部運動時動作不宜過快,勻速緩慢練習,每組應做10次,3組/d,兩組之間休息20 s,訓練6 d休息1 d,訓練兩周后在原來訓練基礎上指導患者增加“飛燕式訓練”,俯臥于床,用力挺胸抬頭,將雙手與膝關節(jié)向前伸直,兩腿向后用力蹬直,頭、胸、四肢盡量抬離床面,隨時觀察患者情況,共干預3個月。
觀察兩組疼痛與功能情況、血流變學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1)疼痛與功能:干預前后,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4]評價患者疼痛狀況,量表滿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疼痛。采用腰椎功能量表(JOA)[5]評價患者腰背肌功能狀況,量表滿分為29分,分值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2)血流變學:干預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血流變儀器(廠家:南京貝登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ZL9000)檢測血液中紅細胞聚集數(shù)、血漿粘度、全血高切黏度及低切黏度水平。(3)并發(fā)癥:干預后,觀察兩組患者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便秘、腹脹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VAS量表評分分值低于對照組,JOA量表評分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與功能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與功能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①P<0.05。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 JO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77 7.86±1.53 1.58±0.55① 13.35±2.83 25.66±1.80①對照組 76 7.84±1.50 3.59±0.98① 13.37±2.74 21.93±4.22①t 0.082 15.617 0.044 7.095 P 0.935 <0.001 0.965 <0.001
干預后,觀察組紅細胞聚集數(shù)、血漿粘度、全血高切黏度及低切黏度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流變學水平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血流變學水平比較(±s )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①P<0.05。
組別 例數(shù) 紅細胞聚集數(shù) 血漿粘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77 2.79±0.56 2.11±0.43① 1.68±0.31 1.30±0.22① 4.89±0.83 3.90±0.60① 11.29±2.07 8.92±1.66①對照組 76 2.85±0.54 2.48±0.43① 1.66±0.30 1.48±0.25① 4.87±0.94 4.37±0.75① 11.41±2.03 9.79±1.75①t 0.675 5.322 0.406 4.726 0.139 4.277 0.362 3.154 P 0.501 <0.001 0.686 <0.001 0.889 <0.001 0.718 0.002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49%)低于對照組(18.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腰椎管狹窄癥是各種原因造成的椎管各徑線縮短,從而壓迫神經(jīng)根、脊髓或硬膜囊,引起的一系列神經(jīng)功能障礙性的疾病,常會導致腰腿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6]。臨床常于手術治療后指導患者做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床上正確的軸線翻身,直腿抬高訓練及踝部轉動等,以此鍛煉肢體功能,但腰部肌肉群是機體產(chǎn)生動力的主要結構之一,常規(guī)訓練因未對腰部做出針對性練習,從而對改善腰部疼痛及機體血流變水平效果不顯著。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是指導患者于早期床上訓練后行腰背肌的針對性練習,以雙足部、雙肘部及頭部作為支點支撐腰部向上訓練的力量,從而使腰部得到充分練習[7],若將此干預方案用于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或許對改善疼痛及全身血流變水平效果更佳。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VAS量表評分分值低于對照組,JOA量表評分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紅細胞聚集數(shù)、血漿粘度、全血高切黏度及低切黏度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49%)低于對照組(18.42%)(P<0.05),說明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應用于腰椎管狹窄癥可顯著降低患者疼痛情況,提高腰背肌功能,改善血流變學,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分析原因可能是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主要在術后指導患者將雙膝分開,雙腿屈膝,同時以雙足部、雙肘部及頭部作為支撐點促使腰部上弓,以此拉伸脊柱,使得機體呈現(xiàn)弓狀,并在最高點保持10 s,充分達到腰部訓練的目的,從而改善腰部肌肉功能[8];鍛煉兩周后在根據(jù)患者訓練情況漸進性指導其做“飛燕式訓練”,俯臥將雙手、雙腿伸直,使用臀部及腰部力量盡量將身體頭、胸、四肢抬離地面,此種循序漸進的鍛煉方式可顯著刺激全身肌肉,以加快血液流速,從而提高各組織的血液灌注量,加快代謝,以利于腰腿部等肌肉組織的氧量攝入,提高肌細胞供氧量,促進局部組織的水腫消散,減輕疼痛度。當全身血液循環(huán)加快后,可顯著促進下肢血液回流,以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由于漸進性腰背肌訓練在弓背過程中可有效牽拉腹部肌肉,以改善血流狀況,促進腹部運動,從而能減少便秘及腹脹的發(fā)生[9]。
綜上所述,漸進性腰背肌功能鍛煉應用于腰椎管狹窄癥可顯著降低患者疼痛情況,提高腰背肌功能,改善血流變學,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