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霞,李亞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小兒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腸套疊屬于普外科一類常見急腹癥,據(jù)有關資料顯示[1],高達80%腸套疊出現(xiàn)在2歲以下的兒童中,尤其是6~10月齡小兒,同時男性患兒占比較女性患兒高。結合腸套疊出現(xiàn)部位能劃分成回盲部、小腸及結腸套疊等。主要癥狀包含嘔吐、陣發(fā)腹痛、電解質(zhì)紊亂、腹部包塊、果醬狀黏液血便等[2]。發(fā)病48 h后能引發(fā)腸道血運障礙,進而導致腸道壞死,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患兒生命[3]。當前,臨床治療時多采取水灌腸療法,成功率較高,同時副反應較少。但因腸套疊患兒起病急,且病情變化快,并發(fā)癥較為嚴重,因此,需重視患兒的病情評估和有關護理工作。臨床護理路徑是結合每日的護理計劃標準,給一類特殊患者設置的住院期間護理日程計劃表,能促進患者康復,避免資源浪費,確保診治和康復工作可以有序開展,防止遺漏,提升護理質(zhì)量[4]。本文現(xiàn)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開展手術的急性腸套疊患兒合計64例開展研究,分析予以該類患兒臨床護理路徑的作用,具體內(nèi)容如下。
選擇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本院開展手術的急性腸套疊患兒合計64例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中32例歸為對照組,余下32例歸為觀察組,兩組男女比例依次為20∶12、21∶11;年齡依次是1~7歲、1~6歲,均值依次為(2.48±0.42)歲、(2.50±0.36)歲;發(fā)病時間依次為1~7 h、1~8 h,均值依次為(4.12±0.56)h、 (4.15±0.52)h;疾病類型:小腸型、回結型、并發(fā)腸穿孔及腸壞死比例依次為5∶24∶2∶1、4∶25∶2∶1。兩組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jù)之間可比對分析。本研究得到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均取得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有關書面說明。
納入標準:(1)均結合病史、體征、癥狀、腹部B超、X線等檢查明確診斷為腸套疊。(2)年齡1~7歲。(3)符合有關手術指征。(4)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肝腎心等重要臟器有嚴重病者。(2)凝血功能存在異常者。(3)對麻醉藥過敏者。(4)拒絕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所有患兒入院后完善有關檢查,后予以水灌腸復位或者手術復位,其中對照組圍術期開展常規(guī)護理,即對患兒和其家屬開展術前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術中及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兒的病情變化,予以飲食指導,做好并發(fā)癥觀察和預防等。
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采取制訂出的護理路徑表,當班護士依據(jù)護理路徑表開展有關檢查、護理、治療和宣教等工作,同時及時詳細做好相應記錄。對于因患兒家屬或者醫(yī)務人員原因?qū)е碌穆窂窖舆t或者終止,需要詳細分析原因同時及時處理,第一時間進行記錄,出院后護理路徑表執(zhí)行小組進行全面效果評估。護理路徑表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1)入院當日:開展入院指導,給患兒和其家屬介紹主管醫(yī)師以及責任護士,進行入院評估,并制訂出相應的護理措施,迅速開放靜脈通路,做好胃腸道準備,并完善手術前的各項檢查工作。(2)入院當日至手術當日:測定生命體征指標,包含血壓、心率、脈搏以及體溫等;做好皮膚準備工作,對臍部、腹股溝區(qū)域及會陰部開展清潔,同時于手術前將二便排空;做好患兒和其家屬的心理支持工作,后護送患兒至手術室內(nèi);給患兒家屬講解有關疾病知識,緩解或者消除家屬恐懼心理,詳細講解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與配合事項;對患兒的神志、腹部體征和生命體征等指標開展嚴密觀察直到平穩(wěn),維持呼吸道暢通;予以低流量吸氧,盡快將機體中潴留CO2排盡;做好術后并發(fā)癥評估、預防及處理;予以飲食、床上活動和注意事項指導;告知術后用藥目的,掌握患兒自我感覺。(3)術后2 d內(nèi):做好術后有關并發(fā)癥觀察,開展胃腸減壓以防出現(xiàn)吻合口瘺;每日對胃管進行清洗,避免胃內(nèi)容物堵塞;觀察引流管量和顏色,存在異常及時通報醫(yī)師,輔助醫(yī)師進行處理;維持切口干燥無菌,以防出現(xiàn)感染;遵醫(yī)囑開展營養(yǎng)支持,控制輸液量及速度;遵循醫(yī)囑開展血漿、白蛋白或者氨基酸輸注等。(4)術后3 d到出院前1 d:加強營養(yǎng),給患兒和其家屬說明導致腹內(nèi)壓上升的各類因素,例如過分哭鬧、便秘以及感冒咳嗽等;3個月中禁止劇烈活動,存在發(fā)熱、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果凍樣血便或者黑便等情況需及時就診。(5)出院當日:給家屬說明出院手續(xù)的具體辦理步驟,并留下醫(yī)護人員的聯(lián)系方式,確定后續(xù)門診的隨訪時間。
(1)健康知識掌握度:采用本院自制小兒腸套疊健康知識調(diào)查表對兩組家屬開展評估,內(nèi)容包含疾病有關知識、術前準備、術后病情監(jiān)測及并發(fā)癥觀察等,總分100分,分數(shù)>90分為完全掌握、60~90分為部分掌握,<60分為未掌握。健康知識掌握度=(完全及部分掌握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生活質(zhì)量:術后1周采取諾丁漢健康調(diào)查表(NHP)對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開展評定,涉及精力、睡眠、軀體活動、社會活動及舒適度共5個維度,各維度分值均為0~100分,分數(shù)高,則生活質(zhì)量佳[5]。(3)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間。
經(jīng)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代表,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代表,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家屬的健康知識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別有17例、13例、2例,對照組家屬的健康知識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別有12例、12例、8例,觀察組家屬的健康知識掌握度為93.75%比對照組家屬75.00%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間比較(N=32,±s )
表1 兩組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間比較(N=32,±s )
組別 腸蠕動恢復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13.30±2.58 7.18±1.24對照組 15.46±2.78 10.65±1.30 t 3.222 10.926 P 0.002 <0.001
表1 兩組家屬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N=32,n(%)]
觀察組精力、睡眠、軀體活動、社會活動及舒適度方面的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N=32,±s )單位:分
表2 兩組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N=32,±s )單位:分
組別 精力 睡眠 軀體活動 社會活動 舒適度觀察組 69.78±3.45 64.80±3.86 71.15±4.62 72.28±4.30 75.40±4.68對照組 62.82±3.30 57.32±4.35 63.25±4.26 64.26±4.15 66.25±4.76 t 8.247 7.276 7.111 7.592 7.754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的腸蠕動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3。
腸套疊屬于兒科一類常見病,該病能引起腸壞死等嚴重并發(fā)癥,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因此,疾病一經(jīng)確診后需及時開展合理治療。當前,臨床多采取手術療法,而手術期間做好患兒的護理工作對提升其療效、促進其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臨床護理路徑屬于住院期間一類常用的護理模式,針對的是特定群體,其將時間作為橫軸,將入院宣教、接診時診斷、臨床檢查、用藥、飲食指導、治療、護理、教育、活動和出院計劃等一系列護理手段作為縱軸,擬定出一個針對性的日程計劃表,對于何時應開展何項檢查、何時應接受何項治療、何時應開展何項護理,需控制病情至何種程度,何時能夠出院等目標進行詳細說明和記錄,促使整個護理工作具備計劃性和預見性,轉變了以往盲目機械執(zhí)行醫(yī)囑的護理模式[6]。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這和黃碎畢[7]研究所得結果有著良好一致性,同時觀察組家屬的健康知識掌握度高于對照組家屬,觀察組生活質(zhì)量得分高于對照組,說明臨床護理路徑能縮短患兒的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間,提升家屬的健康知識知曉度,提高患兒生活質(zhì)量。分析原因是經(jīng)臨床護理路徑開展護理,能使護士有計劃、有序和預見性進行工作,防止個人能力及水平缺乏導致的疏忽和差錯,護理期間經(jīng)健康宣教能提升患兒和其家屬疾病有關認知,確定家屬知情權,使患兒和其家屬可積極主動配合醫(yī)務人員工作,確?;純旱寞熜8]。此外,加強對患兒的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心理支持和并發(fā)癥護理等,均能加快其康復進程。開展護理工作期間,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思想,嚴格規(guī)定護理工作流程及各項護理工作的實施時間,護士更加明確患兒診治過程和具體的執(zhí)行時間,轉變自身被動服務成主動服務,增加和患兒及其家屬的交流溝通時間,營造起良好護患關系,獲得了患兒和其家屬認可及信任,最終患兒的住院日縮短,生活質(zhì)量提升,獲得良好預后[9]。
綜上所述,急性腸套疊患兒圍術期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效果確切,能促進其腸蠕動恢復,縮短其住院時間,提升家屬的健康知識知曉度和患兒生活質(zhì)量,值得采用。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例如選取的樣本總數(shù)不多,且研究時間不長,未對兩組開展深入遠期隨訪統(tǒng)計復發(fā)率等指標,還需在未來研究中進一步完善,得到更為全面、客觀的研究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