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彥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輸血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以心慌、氣短、乏力為臨床癥狀,是常見的貧血類型,該病由于B淋巴細胞發(fā)生亢進,使紅細胞產(chǎn)生抗體,對紅細胞造成破壞導致。輸血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常用方法,能夠確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洗滌紅細胞輸血可用于溶血性貧血的治療,其使用經(jīng)處理的血液制品能夠降低排斥反應,易于機體接受[1]。血液置換是一種利用血液分離機處理患者血漿,將有效的血液細胞成分輸送回體內(nèi)的方法,該方法可控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發(fā)展[2]。血液置換與洗滌紅細胞輸血措施的開展互不影響,可聯(lián)合使用,為進一步探究該方案應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價值,本文選取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在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治療的患者,應用不同輸血方法治療,分析對其疾病改善、臨床癥狀改善及并發(fā)癥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104例于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間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在本院治療的患者,依照拋硬幣法將患者編為A組(n=52)與B組(n=52)。A組男女各有21、31例;年齡20~61歲,平均(42.35±9.36)歲;貧血程度:11例重度,14例中度,27例輕度。B組男女各有20、32例;年齡21~62歲,平均(43.22±9.18)歲;貧血程度:10例重度,16例中度,26例輕度。兩組貧血程度、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符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版)》[3]相關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
采用微柱凝膠檢測兩組血型,使用EDTA-K2抗凝配血樣本,選用戴安娜微柱凝膠抗球蛋白卡作為試劑;洗滌3次患者的紅細胞,所用的洗滌液為生理鹽水;將供血者血漿與洗滌后的紅細胞進行交叉配血,作為次側;將供血者洗滌紅細胞與患者血漿進行交叉配血,作為主側;選擇紅細胞凝集為陰性的主、側管內(nèi)的血樣給予患者輸入。
A組應用洗滌紅細胞輸血治療,市中心血站提供本次研究所用的去白細胞洗滌紅細胞,使用靜脈輸注方式將洗滌紅細胞24 h內(nèi)輸入;密切觀察輸血過程中患者的生命體征,若發(fā)生過敏等不良反應,則及時給予緊急處理措施,治療4周。
B組應用血液置換與洗滌紅細胞輸血聯(lián)合治療,其中洗滌紅細胞輸血的輸入方式與A組一致;血液置換具體方法如下:使用連續(xù)式全自動血液分離機進行血液置換,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步驟;20~30 mL/次,每次置換隔2 d,治療4周。
兩組入院當天及治療4周后檢測患者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采用血液自動分析儀法檢測紅細胞、血紅蛋白,使用活體染色手工鏡檢法檢測網(wǎng)織紅細胞。
評估治療4周兩組心慌、氣短、乏力改善情況,若患者心慌、氣短、乏力消失或有所改善,則定為緩解;心慌、氣短、乏力無改變或加重,則定為無緩解。緩解率=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
記錄兩組皮疹、發(fā)熱、過敏發(fā)生情況。
本次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學處理工具為SPSS 23.0軟件,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s),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n(%)],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血液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較A組高,網(wǎng)織紅細胞較A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比較(±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比較(±s )
組別 紅細胞/(×1012/L) 網(wǎng)織紅細胞/% 血紅蛋白/(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n=52) 2.46±0.47 3.22±0.25 34.02±8.62 18.12±4.28 41.85±5.65 78.85±8.38 B組(n=52) 2.55±0.42 4.02±0.41 33.74±8.48 9.32±6.59 41.74±5.37 100.53±10.27 t 0.681 8.226 0.273 5.463 0.071 8.641 P 0.223 <0.001 0.497 <0.001 0.894 <0.001
B組心慌、氣短、乏力緩解例數(shù)較A組多,緩解率較A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兩組輸血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輸血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與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有關,該病可損傷機體紅細胞,易引起病毒感染、肝功能損傷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潛在威脅?;颊咦陨淼拿庖呦到y(tǒng)功能障礙使機體在常規(guī)輸液過程中產(chǎn)生抗紅細胞抗體,易引發(fā)過敏、溶血等輸血不良事件[4]。洗滌紅細胞通過對白細胞進行清除,利用生理鹽水重懸紅細胞,能夠減少供血樣中的白細胞,減輕抗紅細胞抗體反應。血液置換通過全自動血液分離機去除含致病成分的血漿,對患者輸入代替去除部分的置換液,能夠降低血液的免疫復合物、抗體濃度[5]。
本研究中,B組治療后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較A組高,網(wǎng)織紅細胞較A組低(P<0.05),該結果表明,血液置換聯(lián)合洗滌紅細胞輸血能夠改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由骨髓生成,內(nèi)含血紅蛋白,當機體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圍時,患者表現(xiàn)出貧血癥狀[6]。網(wǎng)織紅細胞作為貧血的診斷依據(jù),指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水平高表明機體骨髓紅細胞生成功能不足。洗滌紅細胞可除去90%血小板、白細胞和全部血漿,將該血液制品輸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體內(nèi),能夠保證機體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有效濃度[7]。血液置換能夠除去含致病成分的血漿,減輕對骨髓的損害,有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復,使網(wǎng)織紅細胞水平下降。
本研究中,B組心慌、氣短、乏力緩解率較A組高(P<0.05),表明應用血液置換與洗滌紅細胞輸血聯(lián)合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心慌、氣短、乏力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常見癥狀。在B組的治療方法中,血液置換能夠減低免疫復合物、紅細胞抗體的水平;洗滌紅細胞能夠減輕免疫排斥反應,兩者具有相似的作用機制,聯(lián)合使用能夠增強改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效果[8]。本研究中,兩組輸血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血液置換與洗滌紅細胞輸血聯(lián)合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安全性好。洗滌紅細胞輸血前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可保證輸血過程中的安全性。血液置換能夠清除異??贵w的特異性,與洗滌紅細胞聯(lián)合使用,可減輕抗紅細胞抗體造成皮疹、發(fā)熱、過敏等輸血不良事件[9]。
綜上所述,血液置換聯(lián)合洗滌紅細胞輸血能夠改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