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奕奕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常見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方法:納入96例低體溫手術患者,分析不同手術時間、不同輸液量的低體溫占比;另選取5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并實施護理干預,分析干預效果。結果:術中低體溫隨手術時間增加、輸液量增多而呈上升趨勢;5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術中、手術結束后體溫無明顯變化。結論: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與術中輸液量過大、手術時間過長有關,針對性護理干預后可有效避免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對策;術中輸液量;低體溫;手術時間;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031
低體溫是手術患者在術中常見并發(fā)癥,造成體溫低于正常范圍的原因多是由于各種原因的產(chǎn)熱減少或散熱增加,而體質較差者、兒童、老年人、手術時間過長、大型手術最容易發(fā)生低體溫并發(fā)癥[1]。當手術患者一旦發(fā)生低體溫并發(fā)癥,患者神經(jīng)肌肉反應時間和代謝率會增加,生理功能會加速,手術風險也會增加,此外,低體溫也是影響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術中麻醉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術中保持患者正常體溫對患者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2]。本次研究分析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常見原因,對護理對策進行探討,旨在降低手術患者術中發(fā)生低體溫,改善患者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96例手術患者,時間2019年1月-2019年12月,患者均不屬于重要臟器疾病終末期患者,均無認知功能障礙,均在術中出現(xiàn)低體溫情況。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0.1±10.9)歲,其中,男40例,女56例;婦科手術12例,消化道手術23例,泌尿系統(tǒng)手術32例,骨折手術29。另選取5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時間2020年1月-2020年6月,患者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0.2±10.9)歲,其中,男23例,女27例;婦科手術5例,消化道手術11例,泌尿系統(tǒng)手術18例,骨折手術16例。
1.2 方法
統(tǒng)計96例發(fā)生術中低體溫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等信息,并進行分析。
對50例預行手術治療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策,主要護理內(nèi)容包括術前預防、心理護理、術中液體輸注管理、做好術中保暖、控制手術室溫度、麻醉管理、體溫監(jiān)測等護理對策。
1.3 觀察指標
(1)分析96例發(fā)生低體溫患者不同手術時間的低體溫占比。(2)分析96例發(fā)生低體溫患者不同輸液量的低體溫占比。(3)分析5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術中體溫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x2檢驗計數(shù)資料(%),T檢驗(x±s)資料,P<0.05為有差異。
2 結果
2.1 96例患者術中低體溫占隨著手術時間的增加而呈上升趨勢,手術時間與術中發(fā)生低體溫存在緊密相關性,具體見表1。
2.2 96例患者術中低體溫占比隨著輸液量的增多而呈上升趨勢,術中輸液量與術中發(fā)生低體溫存在緊密相關性,具體見表2。
2.3 5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麻醉前體溫為36.9±0.3℃,麻醉后體溫為36.6±0.4℃,手術中體溫為36.3±0.6℃,手術結束后體溫為36.7±0.5℃,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術中、手術結束后體溫變化無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低體溫主要是指手術患者體溫降至36℃以下,且是在非人工實施降溫的前提下,屬于手術過程中常見并發(fā)癥。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較高,術中低體溫會對老年患者、病情危重的嬰幼兒、體質弱患者的手術效果產(chǎn)生嚴重影響,患者一旦發(fā)生術中低體溫將會造成患者生理功能發(fā)生變化,如代謝率、神經(jīng)肌肉反應時間、精神的敏銳性、神經(jīng)傳導、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等。若低體溫造成代謝下降,可能會使麻醉藥物作用時間延長,對麻醉藥物代謝能力降低,進而引發(fā)患者心律失常、心動過速、血壓下降,麻醉蘇醒延遲;低體溫還會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術后感染風險加大;低體溫會引發(fā)凝血功能障礙,使患者術中出血量加大;低體溫會造成機體耗氧量加大,引發(fā)機體發(fā)生寒顫,延長傷口愈合時間,增加術后傷口疼痛程度。低體溫不但對手術結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還會使患者的死亡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大,延長患者恢復時間[3]。
本次研究,對96例發(fā)生低體溫患者的不同手術時間低體溫占比及不同輸液量低體溫占比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96例患者術中低體溫占隨著手術時間的增加而呈上升趨勢,隨著輸液量的增多也呈上升趨勢,表明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與術中發(fā)生低體溫存在緊密相關性。手術過程中,手術切口過大、非手術區(qū)體表面積暴露過大、手術時間過長都會使機體體內(nèi)熱量隨水分蒸發(fā),長時間暴露臟器,增加了熱量的流失。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實質臟器破裂、輸入的血液溫度與室內(nèi)環(huán)境溫度不一致、術中應用濕冷紗布填塞、應用大量生理鹽水等都會造成機體體溫下降、熱量的散失,都是降低患者體溫的重要原因[4]。
對4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策,數(shù)據(jù)顯示,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術中、手術結束后體溫變化無明顯差異,表明術中低體溫在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后獲得有效預防,一定程度上避免發(fā)生低體溫。
綜上所述,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提高原因有術中輸液量過大、手術時間過長等,給予手術患者針對性護理對策,可促進患者體溫盡快恢復正常,避免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可進一步確保患者手術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劉燕梅,李蓮英,李雪清.術中低體溫的危險因素和防護措施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05):60-63.
[2]廖安鵲,李卡.開腹手術中低體溫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20,27(02):37-41.
[3]劉志琴.術中保溫護理在預防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低體溫及術野感染中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3):182-184.
[4]王菊梅,楊紅.術中保溫護理措施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低體溫及并發(fā)癥的預防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9,023(022):101-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