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級英語學習者而言,學術英語寫作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課程,國內外的大學都要求學生進行各種類型的學術英語寫作。此文旨在談談一個學術英語寫作中容易忽略的要點:學術英語寫作并非簡單的轉述信息或事實;反之,作者必須以謹慎的表達方式完成這項任務,避免展示個人態(tài)度或摻雜個人觀點,給讀者留下思考和驗證的空間。
因此,“謹慎語言”,也稱作“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是學術英語寫作的一大顯著特征。這種“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使作者能夠進行準確客觀的陳述,從而避免絕對、極端或個人化的信息傳遞。
“模糊限制語”,它在學術英語寫作的使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下文將以切實的例子進行說明。
表示可能性:指出某事很有可能發(fā)生或某個趨勢的存在,但并不絕對。
在2015年6月第一套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一篇仔細閱讀題中,作者介紹了明尼蘇達大學和蒙特利爾麥克吉爾大學的一項新研究, 并指出世界糧食減產可能會威脅到世界人口溫飽的重大問題。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將這一研究與另一篇關于世界糧食問題的新論文進行了比較。
“Instead, it(指another new paper) says, thanks to slowing population growth, land currently ploughed up for crops might be able to revert to forest or wilderness. This could happen. The trouble is that the forecast assumes continued improvements in yield, which may not actually happen.”
在該段第一句中, 作者使用了情態(tài)動詞 “might”(也許、可能) 來展示新論文的研究結果:世界人口溫飽不會成為一個重大問題(Instead承接上文)。因為世界人口增長減速, 用于耕作的土地將有可能退耕還林。在該段的第二、第三個句中,作者分別使用了“could”(可能),“may not”(也許不) 表明了自己對新論文的觀點: 退耕還林也許會發(fā)生,但問題是這一預測是基于糧食會持續(xù)增長這一假設上的, 而這一假設可能不會成為現(xiàn)實。由上可見,作者無論是介紹其他專家研究所得的信息,還是表明自己對該信息的分析時,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語”,即表示“可能性”的情態(tài)動詞,避免完全絕對的陳述,更符合實際地傳遞信息,體現(xiàn)學術英語寫作“嚴謹”“精確”的特征。
表示兩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指出兩個事物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
科學實驗、調查研究往往揭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但難以排除有例外的可能性,作者本人也無法一一證實。在展現(xiàn)這些信息時,作者也使用 “模糊限制語”,使陳述留有余地,合理公正地表明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作者使用的 “模糊限制語”有以下形式:
1.使用表示“可能性”的情態(tài)動詞:may/ might /could/ can。如:
Today, it is also recognized that anyone, not just soldiers, may suffer from PTSD after experiencing or witnessing a horrific and violent event, such as the death and destruction following an earthquake, a train crash, or a bomb blast.
在該句中, 作者使用了情態(tài)動詞 “may”( 有可能但不肯定) 來展示“什么人會得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這一聯(lián)系。作者傳遞的信息是:任何人,不僅僅是戰(zhàn)士,在目睹或經歷了可怕的、暴力的事件(比如死亡、震后破壞、火車事故及炸彈爆炸事件等)以后有可能得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情態(tài)動詞“may”的使用減低了事情發(fā)生的必然性,使陳述更客觀。
Stress reaction can reduce the disease-fight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在此句中,情態(tài)動詞“can”(表示某事物的特點)與例一中的“may” 用法相同。 該句子介紹了“對壓力的反應”與“身體免疫系統(tǒng)的抗病能力下降”之間的關系。情態(tài)動詞“can” 的使用避免了絕對,使陳述更客觀。
2.使用限定數量、范圍及程度的詞語:some/many/most/a few /in part/in many cases等。如:
In many stressful situations, the body's response can improve our performance - we become more energetic, more alert, and better able to take effective action.
在這個例句中,作者使用了短語 “in many …situations”限定了范圍,使得“在壓力狀態(tài)下,身體的反應會提高我們的表現(xiàn)”這一陳述更為客觀, 不極端。
Other diseases that can result in part from stress include arthritis, asthma, migraine headaches, and ulcers.
在這一例句中,作者使用了短語 “in part”(部分地) 限定了范圍,使得“其他部分由壓力引起的疾病包括關節(jié)炎、哮喘、偏頭痛和潰瘍”這一陳述避免了絕對, 更為客觀。
3. 使用引入性動詞或動詞短語:believe/assume/ suggest/ seem to/ tend to /appear to等。如:
(1)Two small trials published in 2000 and 2004 by Matthew Muldoon, a clinical pharmac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eem to suggest a link between statins and cognitive problems.
在該句中,作者轉遞的主要信息是“匹茲堡大學臨床藥理學家Matthew Muldoon在2000年和2004年發(fā)表的兩個小試驗表明他汀類藥物與認知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 作者在“suggest”(表明)之前使用了引入性動語“seem”(似乎),使論述避免了極端。
(2)The effects of routine releases of radioactivity from nuclear plants seem to depend on how spent fuel is handled.
該句子中的“seem”(似乎)與第一個例句中的“seem”用法相同,使論述更客觀。
(3)Cancer patients who are in programs that help them develop a fighting spirit tend to live longer than patients who are not in such programs.
這個句子傳遞的信息是“參加幫助他們培養(yǎng)與疾病抗爭精神的項目的癌癥患者往往比不參加此類項目的患者壽命更長?!弊髡呤褂昧艘胄詣釉~短語“tend to”(往往),更客觀地陳述了“與疾病抗爭的精神”與“延長癌癥患者壽命”之間的聯(lián)系。
4. 使用表示“可能性”的副詞和頻率副詞:perhaps/ probably /possibly /conceivably / generally /frequently/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 occasionally /rarely等。如:
(1)Very high radiation doses will probably destroy body functions and lead to death within 60 days.
這一例句傳遞的信息是“極高的輻射劑量可能會破壞身體功能,并在60天內導致死亡”。作者使用了副詞 “probably”(可能、幾乎肯定),客觀嚴謹地表明“極高的輻射劑量”與 “嚴重的甚至致命的身體損害”之間的聯(lián)系,避免了極端 。
(2)Food deprivation sometimes affects one's concentration.
這一例句傳遞的主要信息是“缺乏食物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作者加入了副詞 “sometimes”(有時候),更客觀地表明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避免了絕對。
5. 使用表示“可能性”的 that從句:it could be the case that/it is (un)likely that/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it might be suggested that等。如:
(1)It seems unlikely that the differ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s a direct result of difference in their genes.
在該句中,作者轉遞的主要信息是“男女學習成績的差異并非基因差異的直接結果”。 作者使用了表示“可能性”的“it is unlikely that”從句,比直接說“the differ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s not a direct result of difference in their genes.”更委婉、更客觀。
(2)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that people's emotions are involved in cancer once it has begun.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轉遞的主要信息是“癌癥與人們的情緒相關聯(lián)”。 作者使用了 “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that...”(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來展現(xiàn)這一聯(lián)系,更科學、更客觀地陳述了“癌癥與情緒之間的關系”。
以上的例子充分表明,在展現(xiàn)兩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時使用 “模糊限制語”(“在許多情況下”“似乎”“可能” “有一些證據表明”等),可避免極端的說法,使語氣顯得更加禮貌,同時也可避免引起爭議。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而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學術英語寫作能力。高級英語學習者必須了解學術英語寫作的重要語言特征, 即“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并應充分掌握它的用法,在寫作實踐中準確使用,寫出公正、客觀、符合規(guī)范的學術英語文章。
參考文獻:
[1]李芝.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2]楊惠中,Bernard Seal.大學學術英語讀寫教程下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梁欣欣,中山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