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煉
摘要:以《紐約時報》近五年來有關中醫(yī)藥文章的讀者評論作為切入點,分析其中所體現的海外讀者關注話題和情感傾向,從中挖掘其價值取向和興趣愛好,為探討西方讀者對中醫(yī)藥形象的理解提供全新視角。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海外新媒體社交平臺系統(tǒng)完整地推介中醫(yī)藥、充分尊重和發(fā)揮西方受眾價值觀等中醫(yī)藥海外推廣建議,希望為構建積極正面的中醫(yī)藥國際形象貢獻力量。
關鍵詞:《紐約時報》 讀者評論 中醫(yī)藥形象
1.引言
中醫(yī)藥學作為“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ǎng)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喻之為“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從“促進中西醫(yī)結合及中醫(yī)藥在海外發(fā)展”到探索中醫(yī)藥走向世界的合作模式,再到中醫(yī)藥成為中國外交名片,中醫(yī)藥已經成為了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建的重要內容。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普及和廣泛使用,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人們閱讀新聞、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海外民眾獲取中國信息的第一媒介。此外,各個新聞、社交平臺紛紛推出讀者評論區(qū)域,形成媒體與讀者之間的互動。網絡新聞為讀者提供基本信息,新聞網站的評論區(qū)讓讀者發(fā)表觀點,使得見不著面的新聞作者、網站編者和文章讀者之間形成互動和反饋。與以往研究大多僅限于對媒體中醫(yī)藥報道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討論不同的是,本研究以《紐約時報》網站所發(fā)表的中醫(yī)藥相關報道為基礎,從在線讀者評論的關注話題和情感傾向角度分析中醫(yī)藥在海外受眾者中的文化形象和接受程度,從而提出進一步構建積極正面中醫(yī)藥海外形象的建議。
2.在線讀者評論
在線讀者評論是消費者通過網絡表達對產品服務的看法,并傳遞給其他用戶以供參考,促進人們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這種在現今社會普遍使用的消費者參與模式相較于其他媒介來說,能使各類消費者不受限制地積極參與和表達自己。而對于在線新聞媒體,大多數讀者評論是真實的有感而發(fā),或表達觀點,或詳細闡述,或指正錯誤??傮w來說,在線讀者評論作為文化催化劑,使更多人能在公眾平臺陳述想法,加速了思想交流。
3.語料來源
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報紙”的《紐約時報》在美國擁有無與倫比的新聞權威,并且是美國決策者、精英人士以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的信息來源。本研究借助Newspaper Source(EBSCO)數據庫,以Chinese medicine為關鍵詞查詢,并通過人工閱讀的方式,整理出《紐約時報》網頁版中2015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間涉及中醫(yī)藥的文章共43篇。鑒于讀者評論及點贊數是在線新聞文章受眾面和影響力的重要參考指標,每年讀者評論最多的一篇文章被選取進行綜合分析(見表1),分別按年份標記為N15、N16、N17、N18、N19、N20(數據收集至2020年11月30日止)。
4.研究分析
4.1 關注話題體現價值取向
從關注話題看,讀者對與自身體驗有關的中醫(yī)藥治療方式,如N16的拔罐、N17的針灸、按摩等和N18的太極等,都表現出較大的興趣,積極將自己的和周圍人的體驗感受發(fā)表在評論區(qū),與他人分享。N15中屠呦呦和其他兩位科學家一起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與屠有關的讀者評論較多關注于對她個人成就的肯定和祝賀(14條)、她的性別(4條)和她的“中國科學家”身份(1條)。而N19和N20提及的中醫(yī)將動物入藥理念,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多的爭議。N20中獲點贊次數最多的一條評論(111次)認為(中醫(yī))大量殺戮包括瀕危物種在內的野生動物本身就是“殘忍無道的”,導致了全球公共健康危機。
眾所周知,美國價值觀的一個核心方面就是個人主義,深深根植于美國社會歷史文化中,強調個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看重自我價值最大限度的實現。在對新晉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介紹中,N15講到“(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強調)這個獎不是頒給中醫(yī)藥的,而是頒給受之啟發(fā)、用復雜的研究方法找到治療瘧疾新藥的科學家的”。這一點在后面的讀者評論中也得到了贊同。評論中有19條與屠直接相關,體現了讀者對其個人努力和成績的贊許,但其中僅有5條由對屠的祝賀延伸到對中醫(yī)藥、中國科學家培養(yǎng)方式和中國男女平等制度的肯定。這些都體現了美國價值觀中強調個人能動性、彰顯自我價值、追求社會認同的取向。
動物入藥,特別是某些瀕危動物入藥,多年來是中醫(yī)藥備受爭議之處。N19關注的是一名密歇根州商人向美國政府申請,準許其在非洲對黑犀牛進行捕殺,出售其毛皮、頭骨和犀角。本來與中醫(yī)毫不相干的話題卻被報道者強行扯上關聯(lián)——“犀角在黑市出售,用于中醫(yī)藥和身份象征”。西方媒體對中醫(yī)藥動物入藥的偏見可見一斑。N20對“全面禁止野生動物貿易”的新聞自然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普遍關注,讀者評論內容充斥著對中醫(yī)藥、中國飲食習慣、文化習俗等的指責,這些說明西方價值觀對動物保護的重視,對食用動物器官習俗和動物入藥理念的極大否定。
4.2 情感傾向反映興趣偏好
考慮到目前使用的情感傾向分類大多是基于情感傾向性詞典,將文本中的詞語表達作為孤立的個體,僅就語義層面進行評價分析,缺少對語用、語境和語篇層面的考慮,本文對讀者評論中所體現的情感傾向分類主要通過人工多次閱讀,反復比較結果后形成積極、中立和消極三種分類。研究發(fā)現,在N18“練習太極 強身健體”和N15屠獲諾獎的相關文章中,讀者給予的積極評論相對較多。N18的讀者評論中,有多位60-80歲的高齡練習者通過自已和家人幾十年實踐感受,對太極增強體魄、協(xié)調肢體、平和身心等方面的作用實名點贊;有的從中醫(yī)學角度解釋太極的健身原理,讓練習者能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獲得更多收益;有的介紹太極和氣功不同流派,推薦免費網絡資源獲取途徑等??傊?,讀者評論中比較一致地表達了對太極這一中醫(yī)運動健身方式的肯定和喜愛。對個別咨詢或質疑的讀者,其他讀者也積極給予回復和幫助,解答疑難或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