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黃璐,鐘志安,京芳華,袁鋒,蘇川濤
宜春市中醫(y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首選方式,可有效復位、固定骨折部位,恢復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但術后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其中肢體腫脹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增加患者痛苦、影響骨折愈合[1]。中醫(yī)認為,骨折可導致血瘀,而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長期臥床休養(yǎng)可加重血瘀,進而導致水道不通、瘀血阻滯,誘發(fā)腫脹,故臨床治療需遵循散結消腫、破瘀通絡原則[2-3]。復元活血湯以桃仁、柴胡、酒大黃等藥材入方,具有消腫通絡、活血化瘀等功效。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復元活血湯加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9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在宜春市中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72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36)和對照組(n=36)。試驗組女20例,男16例;年齡(73.51±3.11)歲,年齡范圍65~83 歲;Evans分型:Ic 型15例,Id 型12例,Ⅱ型9例。對照組女19例,男17例;年齡(74.02±3.15)歲,年齡范圍64~85 歲;Evans 分型:Ic 型14例,Id 型10例,Ⅱ型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要求。
(1)納入標準:經(jīng)X 線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行手術治療后肢體有明顯的腫脹、疼痛;符合《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4]中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癥見面色晦暗或蒼白、神疲乏力、疼痛如刺、懶言食少、脈細弱或沉澀、舌質淡;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骨折未損傷神經(jīng)、血管。(2)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對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其他原因所致病理性骨折;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伴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術后予以常規(guī)處理:術后當天將患肢抬高、予以冰袋冷敷,口服依托考昔片(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711,規(guī)格:60 mg)鎮(zhèn)痛,120 mg/次,1 次/d,連續(xù)用藥5 d;術后第1 天,靜脈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河北神威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467,規(guī)格:250 mL∶50 g),250 mL/次,1 次/d,連續(xù)用藥3 d;并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早期指導其行下肢康復鍛煉。在對照組基礎上,試驗組采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治療,基礎方:柴胡、酒大黃、桃仁各15 g,瓜蔞根、大黃、當歸各10 g,紅花、甘草各5 g,牛膝6 g,穿山甲3 g;辨證加減:伴呼吸困難者加沉香、浙貝母,伴便秘者加元明粉。1 劑/d,加水煎煮取汁200 mL,于早晚溫服,連續(xù)治療7 d。
(1)臨床療效。治療7 d 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評估兩組療效:患肢消腫時間<3 d,且與治療前比,腫脹部位周徑差>1 cm為顯效;患肢消腫時間為3~7 d,腫脹部位周徑差>0.3 cm 為有效;患肢消腫時間>7 d,腫脹部位周徑差≤0.3 cm 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肢體腫脹、疼痛程度。術后第1 天、術后第7 天,標記患肢腫脹最明顯部位及健側同一水平處,使用卷尺測量,連續(xù)測3 次取平均值后,計算腫脹處周徑差;術后第1 天、術后第7 天,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兩組疼痛程度,量表分為0~10 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重。(3)血液流變學指標。術后第1 天、術后第7 天,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血漿后,采用血液流變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血漿黏度、D-二聚體(D-D)水平。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術后第1 天,兩組腫脹處周徑差、VA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 天,試驗組腫脹處周徑差、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肢體腫脹、疼痛程度對比()
表2 兩組肢體腫脹、疼痛程度對比()
術后第1 天,兩組FIB、血漿黏度、D-D 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 天,試驗組FIB、血漿黏度、D-D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創(chuàng)傷后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衡、機體全身應激反應與骨折術后腫脹發(fā)生密切相關,導致組織間隙聚集過多液體;手術創(chuàng)傷可損傷微小動脈、靜脈,血液滲入組織內,導致淤血形成,加重腫脹程度,且手術創(chuàng)傷可引起局部應激性反應,導致局部釋放炎性因子,加重局部炎癥反應,引起血漿黏度增加,改變血液流變學,進一步加劇肢體腫脹、疼痛程度。因此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是緩解肢體腫脹、疼痛的關鍵所在[7]。
目前西醫(yī)多采用抬高患肢、冰袋冷敷、口服鎮(zhèn)痛及消腫藥物進行干預,雖可減輕患肢腫脹、疼痛程度,但受個體差異影響,部分患者療效不理想。中醫(yī)學認為,骨折后筋脈受損,氣血無以運行,導致血溢于經(jīng)外,且因氣機阻滯、血脈瘀滯、水道不通,引起液體積聚,進而誘發(fā)肢體腫脹,故臨床治療以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腫脹處周徑差、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F(xiàn)IB、血漿黏度、D-D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復元活血湯加減可減輕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疼痛程度,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分析原因在于,復元活血湯中柴胡、酒大黃具有祛瘀理氣之效,屬君藥;紅花、桃仁、當歸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牛膝具有逐瘀通經(jīng)、強筋骨、引血下行之效,屬臣藥;瓜蔞根、穿山甲、大黃可消腫散結、破瘀通絡,屬佐藥,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效,屬使藥;諸藥聯(lián)合使用,共奏消腫止痛、破瘀通絡、活血化瘀之效?,F(xiàn)代藥理學表明,柴胡中甾醇、柴胡皂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性因子釋放,減輕炎癥反應,進而緩解肢體腫脹、疼痛程度[8];桃仁中苦杏仁苷成分,具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9];紅花中紅花黃色素,具有抗凝作用,可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肢體腫脹,預防靜脈血栓形成[10]。
綜上所述,復元活血湯加減可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治療效果,緩解肢體腫脹、疼痛程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