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曼巴
對于一個帝王來說,最大的夢想應該就是江山穩(wěn)固、留傳千秋萬代了。但是古往今來,不要說萬代,不少皇帝就連第二代都不一定能有,他們面對的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健康合格的后裔繼承皇位。遠的不說,北宋仁宗皇帝三個兒子無一長大成人,全部夭折。無奈之下,宋仁宗只好過繼宗室子弟趙曙,并傳位給他,趙曙成為后來的宋英宗。無獨有偶,宋哲宗也是在子嗣艱難的情況下,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趙佶,也就是后來的宋徽宗。
趙構(gòu)面對跟他伯父同樣棘手的局面。他有一兒五女,女性在中國古代社會沒有皇位繼承權(quán),暫且不提。唯一的兒子趙旉三歲時趕上了苗、劉兵變,受到驚嚇,叛亂平息后,趙旉發(fā)起了高燒,一個伺候的宮女不小心踢翻了銅爐,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居然把病中的趙旉給嚇死了。其實,即便趙旉能活到成年,就這樣脆弱的神經(jīng)和身體,能否承擔壓力繁重的帝王職位,也是很讓人懷疑的。但是,此刻獨子趙旉的死,對宋高宗來說,簡直如晴天霹靂,個中滋味,想必除了苦澀還是苦澀。
紹興元年,上虞縣丞婁寅亮——一位頗有勇氣的低級官員——首先挑明了此事,他給趙構(gòu)的奏折上談到了立嗣這個敏感話題。
婁寅亮的奏章援引趙宋皇位傳承的先例——宋太祖?zhèn)魑挥谄涞芩翁?,宋仁宗無后傳位于養(yǎng)子,也就是后來的宋英宗,他建議宋高宗考慮先從宋太祖的后裔“伯”字輩中挑選一個德才兼?zhèn)涞暮⒆幼鳛轲B(yǎng)子,一旦宋高宗自己的兒子出生了,皇位還是由親兒子繼承。婁寅亮的說法非常漂亮,給進退維谷的宋高宗解決皇位繼承人問題指出了一條可行的思路。
宋高宗看到這道奏章之后,立即把婁寅亮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這說明,宋高宗并不特別忌諱談及他無后這個話題。
大計已定,之后就是挑選合適的繼承人了。挑選的過程并不順利。與子嗣上尤為艱難的趙光義后人相比,太祖香火特別旺盛,符合條件的“伯”字輩七世孫有1600余人。朝廷從7歲以下兒童中選出10人,讓高宗逐一審看。最后定下來的有兩個孩子:7歲的趙伯琮和5歲的趙伯玖。兩個孩子沒有馬上被確定身份,暫時都作為養(yǎng)子接入后宮由妃嬪撫養(yǎng),再慢慢觀察。趙伯琮畢竟年齡大一些,入學讀書比較早,因此在皇儲的競爭中顯得更有勝算。
紹興七年秋,岳飛奉命趕赴建康。此前,岳飛曾去過趙伯琮讀書的學堂,見到過這個聰慧可愛的男孩,感嘆地說:“中興基本,其在是乎!”在覲見的途中,與一同被召入朝覲見皇帝的薛弼相遇。岳飛向薛弼透露自己此行要向皇帝提出的一項重要的建議:請立趙伯琮為太子。
岳飛說,根據(jù)情報,金朝密謀要把宋欽宗之子趙諶送回南朝。金人為什么要送還趙諶?其用意顯然是威脅草草創(chuàng)建立足未穩(wěn)的南宋政權(quán)。在北宋未滅亡前,趙諶曾被正式立為太子,而宋高宗沒有親兒子,也沒有法定繼承人,趙諶一旦真被送回建康,人們將以什么身份迎接他?不管承不承認趙諶,南宋君臣都面對一個難以躲避的陷阱,處理不當,也許還會影響到南宋政權(quán)的合法性。金人此計可謂毒辣,想要破解,最好的策略就是爭取主動,早立太子,這樣金人的陰謀自然不攻自破。
薛弼聽后,有些擔憂,說:“身為大將,似不應干預此事?!痹里w回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因此,即便知道可能犯忌諱觸怒宋高宗,為國家計,岳飛仍然挺身而出,直言其事,顯現(xiàn)出一名軍人的忠誠與擔當。
岳飛到達建康后,覲見宋高宗,在宋高宗面前誦讀自己關(guān)于立儲的奏章。在誦讀的過程中,他也許感覺到薛弼言之有理,自己擅自建言立儲行為莽撞。因此,內(nèi)心不由得惶恐起來,讀奏章時也斷斷續(xù)續(xù),幾乎不成句子。果然,宋高宗聽后,很不高興,他責備岳飛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這顯然就是在責怪岳飛“越職”了。岳飛退下時“面如死灰”,可見宋高宗對此事相當不高興,與隨后入見的薛弼還說起“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諭之”,讓薛弼去安慰開導岳飛。或許高宗也意識到,之前對岳飛態(tài)度過于峻急,畢竟岳飛是出于公心才提出這樣的建議的。
第二天,趙鼎得知此事,驚道:“飛不循分守,乃至于此!”趙鼎找到薛弼,對他說:“大將總兵在外,豈可干預朝廷大事?寧不避嫌?飛武人,不知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歸語幕中,毋令作此態(tài),非保全功名終始之理。”將岳飛失措之舉歸咎于其幕僚水平太差,也算是幫岳飛說好話了。
再說宋高宗,岳飛不是臣子之中唯一建議立儲的,為何婁寅亮的提議宋高宗欣然接受,而岳飛卻因此當面遭到訓斥呢?就是因為,岳飛作為手握重兵的武將,在如此敏感的問題上,坦率明言,戳中了宋高宗的心病。
宋高宗為什么遲遲不立趙伯琮?難道他不知道早立太子能固國本、安民心嗎?他當然知道,但是,他能拖就拖,這一拖就是好幾年,也許是因為他從未放棄自己生子的希望。他曾經(jīng)千方百計求醫(yī)問藥,期望有喜訊傳來。然而,多種嘗試宣告失敗,未嘗不沉重地打擊了他,成為他心中的隱痛。加之在他看來,岳飛武將的身份,居然不謹言慎行,專于職守,而擅言立儲之事,他想干什么?為自己的未來鋪路嗎?選定了繼承人準備進行政治投機嗎?以宋高宗的政治心胸,也只可能這樣揣度岳飛建言的用意。
在中興四將中,宋高宗曾經(jīng)對岳飛最為倚重,給岳飛寫了幾百封親筆信,君臣彼此信賴。然而,好景不常在,從岳飛未能實現(xiàn)合軍憤然辭職,再到建言立儲,宋高宗對岳飛的猜忌和不信任與日俱增。兩人最大的矛盾在于,岳飛一心一意想北伐收復中原,宋高宗卻只想偏安東南,做太平天子。理想道路的不同,必然促使二人逐漸離心。岳飛未來的悲劇命運,此刻已然暗暗浮現(xiàn)。
在家天下的時代,立儲既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正因為其二重屬性,導致很多悲劇的發(fā)生。不過話說回來,不僅立儲一事,任何可能引起權(quán)力動搖的情況,都不會為獨擅專斷的皇權(quán)所容忍。當然,罪名可以隨便安。
(摘自“歷史心發(fā)現(xiàn)”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