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很少有人像蘇東坡一樣,長時間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遙望打量,好像一時不知何去何從。這時候他駐足不前,茫然四顧。這是從他留下的文字中所感受到的。當(dāng)然他偶爾也會覺得自己來路不清,歸路不定,“為何而來、因何而去”的問題,對他來說也同樣存在。
蘇東坡一直在設(shè)問和尋覓,覺得自己似乎是一個假設(shè)、一個符號、一個供神靈和他人測試的標(biāo)本、一個被莫名的力量遣使的游魂。“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臨江仙·送王緘》)“吾生如寄耳,初不擇所適。”(《過淮》)“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保ā杜R江仙·送錢穆父》)特別是那些唱和陶淵明的擬古詩,更有一種張望的感覺。這種神態(tài)是詩人文字中留下的,也是匆匆旅途中給人的印象。而他那過人的樂觀,就摻雜在這樣的間隙之中。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