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倡
一次飯后,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個人工作水平向恩師請教。恩師提問,你能做到“三忘”嗎?并贈言:“想要把事做好,須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庇谑牵謺痪碓弧叭歉!?,掛于書房,謹記恩師對提升我個人素質的教誨。更試著把“忘利、忘名、忘我”融入到現(xiàn)實工作中,力求使自己身處鬧市也能擁有一份從容的心境。
近日閑讀《莊子·達生》篇,至“梓慶削木為鐻”時,忽而恍然若有觸悟。
梓慶是魯國時期的一個木匠,他做出的木頭架子讓人驚嘆為鬼斧神工,他雕刻的野獸栩栩如生。于是梓慶便名聲遠播,后來傳到了國君那里,國君便召見梓慶,問他何以做得這么好。梓慶很謙虛,答到:“我削木之前,要經(jīng)歷七天的齋戒。前三天的時間,我就會忘記了做這件事能得到的回報,忘記了利益;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就會忘記世俗的名譽、是非;到了第七天時,我就會完全忘記我的四肢、我的身體,所謂心也靜之,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時我就拿著斧頭上山,尋找那種天生就長得像野獸的木頭。由于我拋開雜念,心靜如水,自然一眼就能發(fā)現(xiàn)這種木頭。于是我把這種木頭拿回來,用心加以雕琢,自然就像真的一樣?!?/p>
梓慶的技藝之所以能被人稱嘆為鬼斧神工,是因為他做到了“三忘”,做到了“以天合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忘記了外界的紛紛擾擾,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這就不僅要求有超人的才智和精湛的技藝,更要求具有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中國文化的本源講究“德”和“才”,最經(jīng)典的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在今天應當如何解讀?那便是: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
何為“有德有才”?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具有杰出的治軍治國才能,并有濟世愛民、淡泊明志的高尚品格。最終以“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的歷史功績,贏得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千古評價。開國總理周恩來,具有高深的個人修養(yǎng)和政治決策能力,在黨和國家面臨重大考驗時,始終忍辱負重、力挽狂瀾,最終感動了全國、感動了全世界,中國人民用“十里長街”為他送別,聯(lián)合國也因為他的去世而降下半旗。他們都成為了歷史上有德有才的典范。
何為“有才無德”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給出了最精辟的詮釋:“國之亂臣,家之敗子,均才有余而德不足?!笨梢?,有才無德者,他所謂的才能也是有限的,這種人即使位居高處也不能造福于民,甚至只能禍國殃民。
貫穿于現(xiàn)實工作生活,何謂忘利,何謂忘名,何謂忘我?就是忘記事情能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忘記事情能給自己博得的名譽,以至于忘記自己的私心雜念,立足本職工作,力求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此謂“三忘是福”。
(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