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鍇,戴鵬秀,陳奕靜,張露文,王璟璐,張翊華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動物醫(yī)學院,楊凌 7121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的血糖增高,會引起微血管病變、心血管疾病和腎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發(fā)癥[1-2]。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估計為9.3%(4.63億),到2030年預計上升至10.2%(5.78億),到2045年預計上升至10.9%(7億)[1,3]。糖尿病分為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β細胞被破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II型糖尿病是由于外周胰島素耐受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4-6]。
目前,對大鼠、倉鼠等小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研究較多[7-10],造模技術(shù)已較為成熟[11-14],但對犬等大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研究較少[15-18]。小型糖尿病動物模型雖廣泛用于糖尿病藥物或技術(shù)的研發(fā),但因其體型、壽命等局限性,對糖尿病的臨床治療試驗參考意義有限[19]。為對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做進一步研究,亟需建立合適的大型動物的糖尿病模型。目前,已有在豬、猴、犬等大型動物中建立糖尿病模型的記錄[19-24]。犬自發(fā)性糖尿病以I型糖尿病為主,患病率約為0.005%~1.5%,尤其老年犬和母犬易發(fā)[25]。絕大多數(shù)犬糖尿病屬于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類似于人的I型糖尿病,是人的I型糖尿病治療研究的良好動物模型[26]。Black等[15]、Issekutz等[18]和Anderson等[27]曾在上世紀用鏈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素建立犬糖尿病模型,但均未研究不同濃度藥物對犬肝腎毒性的影響,以及探索兩者聯(lián)合注射的最佳建模劑量。因此,本試驗選取犬作為實驗動物,采用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聯(lián)合注射建立I型糖尿病模型,旨在探索建模的最佳注射劑量,為糖尿病藥物或技術(shù)的研發(fā)提供一種合適的動物疾病模型。
健康的9~12月齡中華田園犬18只,平均體重為(5.09±0.30)kg,均購自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鏈脲佐菌素、四氧嘧啶、檸檬酸鈉緩沖液和0.22 μm一次性過濾器均購自索萊寶生物科技公司;血糖儀和血糖試紙購自上海羅氏血糖健康醫(yī)護公司;舒泰購自法國維克公司;鹽酸賽拉嗪注射液購自吉林省華牧公司。
18只中華田園犬每天9:00和18:00各飼喂一次,自由飲水,飼養(yǎng)7 d后開始試驗。將18只中華田園犬隨機分成6組,每組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1只犬。禁食12 h,按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不同劑量混合分組,其中Ⅰ組(20 mg·kg-1/ 40 mg·kg-1)、 Ⅱ組(30 mg·kg-1/50 mg· kg-1)和Ⅲ組(40 mg·kg-1/60 mg·kg-1)進行單次經(jīng)頭靜脈注射;Ⅳ組(10 mg·kg-1/20 mg·kg-1)、Ⅴ組(15 mg·kg-1/25 mg·kg-1)和Ⅵ組(20 mg·kg-1/30 mg·kg-1)進行兩次靜脈注射,兩次注射間隔為24 h。注射后12 h內(nèi),每隔2 h檢測1次血糖,在此期間,若血糖低于4 mmol · L-1,可按0.5 g·kg-1劑量靜脈注射20%葡萄糖解救。本試驗在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實驗動物飼養(yǎng)管理和使用委員會的批準下執(zhí)行。
給藥后,每天早上8點測定空腹血糖含量,連續(xù)7 d。試驗前和試驗后第7天分別進行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犬禁食12 h,20%葡萄糖按0.5 g · kg-1的劑量經(jīng)頭靜脈注射。分別在注射后15、30、45、60、75、90、105和120 min測定血糖值。
試驗前和試驗后第7天從頭靜脈或隱靜脈采血,進行生理和生化指標的測定。采用海力孚HF-3800動物血常規(guī)分析儀測定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紅細胞壓積(HCT)、血小板(PLT)、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采用PA8000V動物免疫分析儀測定C反應蛋白(CRP);采用庫貝爾IChem-735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肌酐(CREA)、尿素(UREA)和淀粉酶(AMY)。
試驗后第7天,舒泰和鹽酸賽拉嗪注射液1∶1比例混合,按0.1 ml·kg-1劑量進行肌肉注射麻醉。沿腹中線切開,找到并充分暴露胰腺,切除胰腺并浸泡于4%多聚甲醛組織固定液中,縫合。胰腺組織經(jīng)脫水透明和石蠟包埋后制成5 μm的切片。用二甲苯和梯度乙醇脫蠟后進行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中性樹脂封片,顯微鏡觀察并拍照。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10進行整理,利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Graphpad Prism繪制血糖變化曲線圖。用配對樣本t檢驗給藥前后差異,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結(jié)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如圖1所示,Ⅰ組、Ⅱ組、Ⅲ組按各組藥物劑量注射6 h后,均出現(xiàn)血糖下降。注射24 h后,Ⅰ組血糖處于正常生理水平(3.89~6.11 mmol·L-1),含量為(5.53±0.85)mmol·L-1,Ⅱ組和Ⅲ組血糖嚴重升高,含量分別為(20.50±3.03)mmol·L-1和(27.37±3.60)mmol·L-1。之后連續(xù)7 d,Ⅰ組空腹血糖始終處于正常水平,Ⅱ組和Ⅲ組空腹血糖持續(xù)高于15 mmol·L-1。
圖1 注射藥物后Ⅰ組、Ⅱ組和Ⅲ組連續(xù)7 d的血糖變化Fig.1 Changes of blood glucose in group I, II, and III for 7 consecutive days after drug injection
如圖2所示,Ⅳ組、Ⅴ組和Ⅵ組按各組藥物劑量注射兩次后,Ⅳ組空腹血糖始終處于正常生理水平,Ⅴ組和Ⅵ組雖有上升,但在試驗期間均未超過10 mmol·L-1。
圖2 注射藥物后Ⅳ組、Ⅴ組和Ⅵ組連續(xù)7 d血糖變化Fig.2 Changes of blood glucose in group IV, V, and VI after injection for 7 consecutive days
如圖3所示,試驗前對各組犬的靜脈注射葡萄糖,各組的血糖變化趨勢一致。注射15 min后,各組血糖均升高至峰值,其中Ⅳ組最高,可達(18.87±1.62)mmol·L-1。隨后各組血糖逐漸開始下降,并在注射后75 min恢復至正常生理水平(約5 mmol·L-1)。此結(jié)果說明各組均表現(xiàn)良好的葡萄糖耐受能力。
圖3 試驗前靜脈注射葡萄糖后各組120 min內(nèi)血糖變化Fig.3 Changes of blood glucose in each group within 120 minutes after intravenous glucose injection before the experiment
如圖4所示,試驗后對各組犬的靜脈注射葡萄糖,15 min后,各組血糖均升高至峰值。之后Ⅰ組和Ⅳ組在90 min恢復至注射前水平;Ⅴ組的血糖雖逐漸下降,但120 min仍未達到注射前水平;Ⅱ組、Ⅲ組和Ⅵ組持續(xù)保持高血糖狀態(tài)(18 mmol·L-1以上),在120 min時仍未見明顯下降。
圖4 試驗后靜脈注射葡萄糖后各組120 min內(nèi)血糖變化Fig.4 Changes of blood glucose in each group within 120 minutes after intravenous glucose injection after the experiment
血常規(guī)結(jié)果表明,各組試驗前后各項指標均處于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C反應蛋白值小于5 mg·L-1,未有炎癥反應(數(shù)據(jù)未顯示)。
由表1可知,與試驗前相比,試驗后Ⅰ組的ALT和ALP顯著升高(P<0.05);Ⅱ組和Ⅲ組的ALT極顯著升高(P<0.01),AST和ALP顯著升高(P<0.05);Ⅵ組的AST和ALP顯著升高(P<0.05)。其中Ⅲ組的ALT、AST和ALP均超過正常生理范圍(ALT:10~100 U·L-1;AST:0~50 U·L-1;ALP:23~212 U·L-1),此結(jié)果說明,試驗后Ⅲ組的肝功能嚴重受損。其余各組試驗后的ALT、AST或ALP雖出現(xiàn)顯著性變化,但均處于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
表1 各組藥物對肝功能相關(guān)指標的影響
由表2可知,與試驗前相比,試驗后Ⅱ組、Ⅲ組和Ⅵ組的UREA顯著升高(P<0.05);Ⅲ組和Ⅴ組的CREA顯著升高(P<0.05)。其中Ⅲ組的UREA和CREA均超過正常生理范圍(UREA:2.5~9.6 mmol·L-1;CREA:44~159 μmol·L-1),此結(jié)果說明,試驗后Ⅲ組的腎功能受到損傷。其余各組試驗后的UREA和CREA雖出現(xiàn)顯著性變化,但均處于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
表2 各組藥物對腎功能相關(guān)指標的影響
由表3可知,試驗前后各組的AMY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且處于正常生理范圍(500~1 000 U·L-1),表明各組胰腺外分泌部均未受到明顯損傷。
表3 各組藥物對胰功能相關(guān)指標的影響
如圖5所示,試驗后Ⅰ組胰島邊緣整齊,形態(tài)正常(圖5A);Ⅱ組胰島萎縮,結(jié)構(gòu)松散,中央出現(xiàn)空泡,部分胰島細胞核濃染、固縮(圖5B);Ⅲ組胰島結(jié)構(gòu)嚴重受損,其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不整齊,胰島內(nèi)部出現(xiàn)大片空泡化(圖5C);Ⅳ組和Ⅴ組胰島輪廓圓潤,形態(tài)正常(圖5D、E);Ⅵ組胰島結(jié)構(gòu)松散,但內(nèi)部細胞未被嚴重破壞(圖5F);各組除胰島外,其它部位沒有明顯的病理學變化。
目前犬糖尿病模型的判定標準不一,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島素水平和C肽水平等都可以作為評價標準。朱愉和多秀瀛[28]認為,若犬連續(xù)2 d空腹血糖值大于11.1 mmol·L-1或IVGTT效果顯著,則成功建立犬糖尿病模型。但僅以2 d的空腹血糖測量值作為建模標準,犬后期存在轉(zhuǎn)歸的可能。
A. Ⅰ組胰島形態(tài)正常;B. Ⅱ組胰島中央出現(xiàn)空泡;C. Ⅲ組胰島空泡化嚴重;D. Ⅳ組胰島形態(tài)正常;E. Ⅴ組胰島形態(tài)正常;F. Ⅵ組胰島結(jié)構(gòu)松散A. Islets in group I are normal; B. Vacuoles appear in the center of the islets in group Ⅱ; C. Iislets with severe vacuolation in group Ⅲ; D. Islets in group IV are normal; E. Islets in group V are normal; F. Loose islet structure in group VI圖5 試驗后各組胰腺組織HE染色Fig.5 HE staining of pancreatic tissue in each group after the experiment
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Ⅵ組犬試驗期間空腹血糖值未超過10 mmol·L-1,但試驗后糖耐量受損,故認為不能僅以IVGTT效果作為建模標準。I型糖尿病動物的胰腺會有明顯的病理變化,最常見的是胰島形態(tài)萎縮,表現(xiàn)為細胞皺縮,呈條束狀,核致密,胞漿少。極少部分病例胰島增生肥大,表現(xiàn)為細胞較大,外形規(guī)則清晰,核較大。急性糖尿病常見胰島細胞空泡變性,特點為細胞漿變空甚至細胞凋亡。本試驗將連續(xù)7 d空腹血糖值大于15 mmol·L-1作為成功建立犬I型糖尿病的標準,同時通過IVGTT檢測犬調(diào)控高血糖能力,并根據(jù)生理和生化指標的測定判定不同劑量藥物對犬的肝、腎、胰毒性,通過胰腺組織切片觀察胰島結(jié)構(gòu)變化,最終確定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聯(lián)合注射建立犬I型糖尿病模型的最佳劑量。
手術(shù)切除胰腺可建立犬糖尿病模型,但存在風險大、技術(shù)要求高和不易操作等缺點[16-17,29-31]。因此,可考慮通過一些損傷胰腺的藥物建立糖尿病模型,研究最多的藥物是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32]。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均可通過II型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GLUT2)在胰島β細胞積累[33],鏈脲佐菌素主要通過烷基化對β細胞造成損傷[34-35],四氧嘧啶則主要通過形成活性氧選擇性損傷β細胞[36-37]。由于不同物種β細胞的GLUT2表達存在差異,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對β細胞的毒性存在種間差異[38-39]。50 mg·kg-1的鏈脲佐菌素即可在大鼠中造成不可逆的糖尿病,但在食蟹猴、豬中需要150 mg·kg-1的劑量[40-41]。鏈脲佐菌素在犬中的建模劑量一般在40~50 mg·kg-1之間,接近或稍微超過半數(shù)致死量,而四氧嘧啶一般為50~75 mg·kg-1。Black等[15]選擇30 mg·kg-1鏈脲佐菌素和50 mg·kg-1四氧嘧啶,Anderson等[27]則使用35 mg·kg-1鏈脲佐菌和40 mg·kg-1四氧嘧啶聯(lián)合注射,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都未研究不同劑量藥物的造模效果和對犬肝腎毒性的影響。Anderson 等[27]還發(fā)現(xiàn),幼犬比成年犬更易造模成功,因此,本試驗選取9~12月齡的犬作為試驗對象。四氧嘧啶價格便宜但肝腎毒性較大,且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對β細胞破壞作用的原理不同,因此,本研究采用聯(lián)合注射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在降低藥物劑量和減輕肝腎毒性的同時,提高對β細胞特異破壞作用。
本試驗設置3個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20 mg· kg-1/40 mg·kg-1;30 mg·kg-1/50 mg·kg-1;40 mg·kg-1/60 mg·kg-1)單次聯(lián)合注射梯度。低劑量組空腹血糖未顯著升高,試驗后糖耐量正常,胰腺組織形態(tài)正常(圖5 A),同時藥物未造成肝腎損傷。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空腹血糖值均連續(xù)7 d大于15 mmol·L-1,同時糖耐量受損嚴重,胰島受到嚴重破壞(圖5B、C),但高劑量組對犬肝腎造成嚴重損傷。
大劑量藥物單次注射可迅速破壞β細胞造成永久的胰島損傷,但可能存在嚴重的肝腎毒性。與大劑量單次注射方式比,小劑量多次注射可不斷刺激自身免疫反應,破壞免疫機制,形成更加穩(wěn)定的糖尿病模型。因此,本試驗同時設置3個鏈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10 mg·kg-1/20 mg·kg-1;15 mg·kg-1/25 mg·kg-1;20 mg·kg-1/30 mg·kg-1)兩次聯(lián)合注射梯度。3組空腹血糖均達到造模標準,藥物也均未造成肝腎損傷,但高劑量組的糖耐量受損,胰島雖未被破壞但結(jié)構(gòu)松散(圖5F)。后續(xù)可繼續(xù)改進小劑量多次注射方案,如加大注射劑量、縮小時間間隔和增加注射次數(shù)等,摸索小劑量多次注射建立犬I型糖尿病模型的可能性。
30 mg·kg-1鏈脲佐菌素和50 mg·kg-1四氧嘧啶對犬聯(lián)合單次靜脈注射,血糖值連續(xù)7 d大于15 mmol·L-1,糖耐量受損,未造成嚴重的肝腎毒性,可有效建立I型糖尿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