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今,李巖松,李東文,王靜
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110042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腦血管相關疾病導致的急性或慢性認知功能衰退,通常會出現(xiàn)慢性不可逆的認知下降,多發(fā)于老年人[1]。目前,VD 已成為老年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的“第四殺手”[2]。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VD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嚴重增加了國家經濟負擔。目前,臨床普遍以抗VD 類西藥治療為主,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制自由基生成和快速清除自由基,以控制VD 患者腦部進一步損傷[3]。依達拉奉作為1種新型的腦保護劑,可抑制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從而減輕對腦部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4-5]。但由于老年V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損傷過程,單一藥物治療周期較長,往往對患者產生較強的藥物不良反應,且極易產生耐藥性,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臨床普遍采用多藥聯(lián)合治療,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療效果。丁苯酞是1種全新的化學藥物,能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作用于腦缺血的許多病理環(huán)節(jié)[6-7]。本研究旨在探究丁苯酞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老年VD 的效果,為治療老年VD 提供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4月于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醫(yī)院接受治療的例老年VD 患者126 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63)和對照組(n=63)。126 例患者中男性69 例,女性57 例,年齡61~76 歲,平均年齡(69.2±3.3)歲。對照組男性34 例,女性29例;年齡63~76 歲,平均年齡(69.8±3.2)歲;病程為2~10年,平均(6.69±1.86)年;癡呆程度:輕度35 例,中度28 例。觀察組男性35 例,女性28 例;年齡61~75 歲,平均年齡(68.1±3.5)歲;病程為4~12年,平均(8.89±1.59)年;癡呆程度:輕度36 例,中度27 例。2 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依據(jù)《中國癡呆與認知功能障礙診治指南》[8]診斷標準,經腦部CT、MRI 檢查確診為老年VD;(2)年齡>60 歲;(3)病情穩(wěn)定,無重大腫瘤疾病者;(4)患者及家屬知悉本研究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以上全部標準的病例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和腎功能障礙者;(2)對丁苯酞和依達拉奉藥物過敏者;(3)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4)伴有其他精神類疾病者;(5)無法配合治療者。具備以上任意1 項標準的病例不納入本研究。
1.3 治療方法 2 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降壓、降糖、脫水、調脂、抗血小板等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依達拉奉(南京長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10,規(guī)格:30 mg/支)治療,取30 mg 依達拉奉加入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進行靜脈滴注,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guī)格:0.1 g×24 粒),0.2 g/次,3 次/d。2 組均連續(xù)治療10 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1)氧化應激指標檢測:于治療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約5 mL,以2 500 r/min離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zhèn)溆?。采用酶?lián)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9]方法測定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2)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檢測:于治療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約5 mL,離心分離后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zhèn)溆茫訣LISA 法測定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并采用放射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清內皮素-1(Endothelin-1,ET-1)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3)癡呆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采用癡呆程度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10]評估患者癡呆程度,該量表采用等級計分法從6 個方面進行評分,0 分為正常,0.5 分為可疑,1 分為輕度,2 分為中度,3 分為重度,共18 分,分值與患者癡呆程度成正比;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11]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10 個條目,每個條目最高10 分,共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情況,包括頭暈、惡心、嘔吐、皮疹等。(5)療效評估:治療結束后采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12]對所有患者進行評分以判定療效,MMSE 評分提高>5 分,癥狀完全消失,智力、認知水平基本恢復為顯效;MMSE評分增加1~4分,癥狀有所改善,智力、認知水平有所提高為有效;MMSE 評分無變化甚至降低,癥狀并未改善或有加重跡象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取SPSS22.0 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均經正態(tài)性檢驗與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采用2檢驗。<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值比較 治療前,2 組血清SOD、CAT 和MD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2 組血清SOD 和CAT水平均明顯高于同組治療前,MDA 水平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血清SOD 和CAT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MDA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值比較(±s)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值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0.05
組別 SOD(U/L)治療前 治療后MDA(mmol/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3)觀察組(n=63)CAT(nU/mL)治療前 治療后63.22±7.89 62.89±6.87 71.56±7.23*77.65±7.41*△58.59±4.42 58.06±4.35 63.22±4.59*77.01±4.16*△5.21±1.02 4.98±1.23 4.29±1.14*3.51±0.74*△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值比較治療前,2 組ET-1、NO 和VEGF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2 組ET-1 水平均顯著低于同組治療前,NO 和VEGF 水平均明顯高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ET-1 水平較對照更低,NO 和VEGF水平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值比較(±s)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值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0.05
組別 ET-1(ng/L)治療前 治療后VEGF(p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3)觀察組(n=63)NO( mol/L)治療前 治療后83.39±7.72 82.36±7.69 78.71±6.43*71.51±6.36*△55.75±9.22 56.86±9.18 68.58±9.56*76.31±10.18*△17.49±0.43 17.13±0.41 20.13±0.59*25.65±0.68*△
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CDR 和ADL 評分比較治療前,2 組CDR 和ADL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2 組CDR 評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ADL 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的CDR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而ADL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DR 和ADL 評分比較(±s,分)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DR 和ADL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0.05
組別 CDR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A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3)觀察組(n=63)11.39±2.72 12.36±3.39 8.71±1.43*6.51±1.36*△49.75±8.22 48.86±8.18 59.58±9.36*71.31±10.48*△
2.4 2 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52%)低于對照組(14.28%),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2 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8.89% 74.60%,<0.05)。見表5。
表5 2 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老年VD 是老年人腦部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xiàn),以智力衰退、行為及人格變化為主要特征[13]。目前對于老年VD 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通過各種研究,認為老年VD 發(fā)病機制與腦梗死、腦出血、小血管病變及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引發(fā)的神經元受損、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等密切相關[14-15]。目前臨床主要以神經保護類藥物治療為主,依達拉奉和丁苯酞是臨床常用藥。依達拉奉能夠消除缺血后細胞內產生的自由基,起保護腦血管的作用,對腦部缺血缺氧損傷有一定的作用[16];丁苯酞成分主要是消旋-3-正丁基苯酞,其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腦能量代謝和改善腦缺血微循環(huán)等作用[17]。葉惠芳等[18]研究組研究發(fā)現(xiàn),丁苯酞能夠改善VD 患者的神經功能,但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效果更佳。許海寧等[5]研究表明依達拉奉可以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腦血流?;诖?,本研究對老年VD患者采用依達拉奉和丁苯酞聯(lián)合用藥方案,并觀察其治療效果。
近年來,大量研究事實表明,自由基代謝失衡引起的氧化應激損傷與老年V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SOD 過量分泌會攻擊細胞膜脂質發(fā)生氧化反應,產生MDA 等毒性物質,造成DNA、蛋白質等大分子過氧化狀態(tài),出現(xiàn)神經細胞凋亡和缺失,進而導致神經或記憶障礙,最終加重老年VD 患者損害[12]。SOD 能夠清除自由基,MDA 能夠判斷自由生成狀態(tài)和脂質過氧化狀態(tài),CAT 可以反映神經細胞清除自由基能力的高低[19]。ET-1 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血管收縮因子,NO 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血管舒張因子,ET-1和NO 水平變化可反映血管內皮功能變化[20];VEGF能夠促進血管新生,在神經保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2]。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SOD、CAT、NO 和VEGF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MDA 和ET-1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能明顯改善VD患者氧化應激反應和血管內皮功能。分析其原因,依達拉奉能夠快速清除自由基,改善血腦代謝,進而降低氧化應激反應;丁苯酞一方面能夠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腦部能量代謝從而改善腦部缺血微循環(huán),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血管內皮細胞線粒體活性氧的生成,進而起到改善氧化應激反應和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另外,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CDR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對老年VD 患者的癡呆狀況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顯改善效果。原因在于丁苯酞和依達拉奉的強效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夠改善腦部缺血狀態(tài),從而對腦部神經起到保護作用,有助于患者認知功能恢復。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丁苯酞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老年VD 療效較單一使用依達拉奉治療顯著,且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丁苯酞聯(lián)合依達拉奉對老年VD 患者療效更加顯著,且安全性較高,能降低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值得臨床應用。然而,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納入患者有限,所以今后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從各血清細胞因子角度研究其與VD 的關系,以期為臨床治療老年VD 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