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瓦初 澤丹奪吉
摘要:隨著中醫(yī)藥理論的不斷完善,世界上多數地區(qū)都開始將中藥納入自身的醫(yī)療體系,以彌補西藥體系當中的不足。而藏藥寒水石就因為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受到眾多醫(yī)師的認可。但與此同時,寒水石的的藥理較為復雜,實際藥用也難以掌握。所以為了保證寒水石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藥效,本文總結了寒水石的生理特性,并對其藥力藥效進行了總結,希望能夠擴大寒水石在現代醫(yī)學當中的臨床覆蓋率,并能夠將不良反應控制在最低水平。
關鍵詞:寒水石;臨床使用;藥效藥理
在現階段,寒水石的藥效、藥理還十分難掌握,若想要將其入藥,則還需要較多的實驗數據作為支撐。不過,本文總結了現階段的寒水石藥用方案,以供參考。
一、什么是寒水石
寒水石為藏藥的一種基礎材料,其實質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晶體,由于其用醫(yī)藥價值較強,所以被廣泛應用在現代中醫(yī)當中?!侗静菥V目》當中所記載的寒水石由于年代較遠,所以很難進行斷定。不過經過充分的驗證后,將其推測為天然芒硝晶體。不過在現代醫(yī)學當中,隨著性狀以及功能優(yōu)化,寒水石被明確分為方解石與紅石膏兩種,其礦物形態(tài)比較接近于解石與石膏,并廣泛分布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地區(qū)。
二、藏藥的寒水石藥理藥效及臨床使用
(一)解熱
寒水石對甲、乙三聯菌苗導致的發(fā)熱有較強的緩解效果,這與寒水石本身性質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寒水石質地較為松軟,所以其粉狀物也能夠更快的被人體所吸收,尤其在降火、消腫、清熱等方面,其作用效果都遠遠好于同類物質。而在臨床使用上,現在醫(yī)學會將寒水石、凝水石、石膏、滑石等物質進行聯合研磨,并輔以甘草配白湯調服,以緩解五臟六腑的熱氣淤積。
(二)緩解巴豆毒性
巴豆本身含有毒性蛋白,可對人體的紅細胞進行破壞,使人體出現較為劇烈的腹瀉,嚴重情況下會使患者出現便血嘔血癥狀。在西方醫(yī)療理論當中,其毒素治療需要進行氧氣吸入,以保證患者體內的正常血氧濃度。但對于大多數家庭條件來講,并不具備氧氣吸入環(huán)境,這也使得巴豆中毒的惡劣影響不斷擴大。但在中藥理論當中,寒水石中的有效物質可以大大緩解巴豆毒性蛋白對人體紅細胞的破壞,從而為患者的吸氧、催吐、輸液爭取時間。在臨床應用上,也會直接與黃柏、黃連等中藥進行水煎處理,以降低巴豆毒性蛋白所造成的胃黏膜破壞。
(三)緩解水腫
在水腫的緩解上,寒水石的效果十分突出,尤其是下肢體水腫,其效果更加明顯。下肢水腫通常是由于淋巴液回流出現障礙,從而積聚在患者的下肢皮下組織,進而形成水腫,會影響到患者的行動功能以及泌尿系統(tǒng)[1]。針對于此種情況,《永類鈐方》中記載,可將葵子、滑石、寒水石聯合研磨,用水煎服進行緩解。而現代中醫(yī)也進行實驗對此藥方進行驗證,所得結果良好并符合預期。而從另一方面講,比起西醫(yī)治療,含水時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水鹽攝入所帶來的電解質紊亂,并能夠避免嚴重下肢水腫所引發(fā)的手術風險。而在感染控制上,寒水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炎癥抵抗能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先天優(yōu)勢。
(四)緩解小兒丹毒
小兒丹毒常見于一周歲左右嬰兒,其大部分都由胎毒或者民熱毒所致,并會嚴重影響嬰兒的生命安全。在發(fā)作期間,小兒皮膚會出現明顯變色并伴隨發(fā)熱、叫喊等癥狀。隨著病程發(fā)展,小兒皮膚的紅色面積會不斷擴大,會直接影響嬰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數據。針對于此情況,《本草匯言》指出,可用寒水石配水調、豬膽汁來緩解丹毒的發(fā)展, 并為患者爭取足夠的醫(yī)治時間。而當其外敷時,也可以有效延緩單獨的發(fā)展速度,并降低患者出現感染的可能。
(五)抗炎
寒水石的抗炎作用十分優(yōu)秀,并能夠配合其他藏方藥來加強其消炎效果?,F代中醫(yī)曾利用寒水石配合相關中藥材緩解巴豆油所導致的小鼠左耳感染,從治療過程來看,寒水石抗炎效果非常優(yōu)秀,并符合原本治療預期。 當其用于人體抗炎時,曾發(fā)現其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粘膜增生,并能夠降低其角化可能。
(六)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
在現代醫(yī)學理論體系中,單身時的最主要效果就是緩解患者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并降低患者異型增生的可能,進一步降低胃癌的發(fā)生率。仁青東主 、華青措等人在《藏藥復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配伍規(guī)律研究》中指出,寒水石配合藏木香、白石寇、石榴籽等藥物時,可以有效緩解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展速度。實驗也指出,寒水石可以有效緩解患者暴飲暴食、辛辣進食所帶來的胃黏膜破壞,并能夠配合其他基礎中藥材進行胃黏膜修復[2]。
三、藏藥的寒水石臨床應用難點
(一)其本身含有藥毒性
寒水石的主要成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并使其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腹瀉、惡心等癥狀。這種不良反應還會于含寒水石的主治癥狀出現一定重合,并使醫(yī)師產生錯誤判斷,從而影響給藥周期與給藥量。而當藥量增加時,患者的不良反應也會增加,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用藥量難以把握
寒水石常態(tài)為巖石晶體,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晶體,但在平常的診療當中,大部分醫(yī)師并不能準確判斷含水時的有效成分含量,也很難對藥物的劑量使用進行精確掌握。而不同于其他藥,不同患者對含水時的耐受程度也有較大不同,其差異范圍在3~5克之間。但實驗研究上表明,當服用克數超過15克時,患者的腸胃功能會受到嚴重損傷,引發(fā)對應并發(fā)癥。因此,當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此藥時,服用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三)藥材獲取十分困難
寒水石的分布地區(qū)有較大的局限性,基本上只存在于我國的西南西北地區(qū),而中部、東部地區(qū)相對較少,且質量也難以保證。而在運輸過程中,由于寒水石性質較軟,所以也很難保證其完整性和清潔度。而在炮制方式上,大部分地區(qū)的寒水石炮制并未采用專業(yè)的機械加工,所以也很難對其溫度、狀態(tài)、受熱次數和受熱面積進行控制,最終致使其成品難以達到藥用條件。
參考文獻:
[1]勒考. 藏藥寒水石的炮制方法研究[J]. 名醫(yī),2018(04):147.
[2]恰斗多杰. 藏藥寒水石的傳統(tǒng)炮制方法探討[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6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