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wèi)紅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常熟 215500
肺癌是始源于肺部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咳嗽、痰中帶血或咯血、胸痛等是患者主要癥狀表現(xiàn),給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帶來較大影響。最新數(shù)據(jù)表明,肺癌是全球總人口發(fā)病率最高的癌癥,在癌癥總發(fā)病樣本總量中占比為11.6%,我國男、女性肺癌發(fā)病率分別為6.19%、2.79%[1]。肺癌手術前后多數(shù)患者需進行為期4~6周化療與靜脈營養(yǎng)支持,化療盡管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因為化療藥物有細胞毒性作用,臨床使用過程中常伴有毒性反應及損傷組織器官正常功能,使患者身心承受較大痛苦,降低了生存質量,此時患者需要適宜的護理干預去調理身心狀態(tài)。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策劃好的護理活動中,以最嚴謹?shù)膽B(tài)度,正確整合科研結論和既往臨床實踐經(jīng)驗、患者主觀愿望,獲得證據(jù),將其作為臨床護理決策憑據(jù)的過程[2]。該科在2017年4月—2019年8月期間收治的85例化療患者,分為對照組、循證組,均采用PC方案化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循證組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85例肺癌化療患者為該次研究對象,將以上病例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n=42):男24例,女18例;年齡47~78歲,平均(64.2±10.8)歲;體質指數(shù)20~25 kg/m2,平均(22.8±2.1)kg/m2;病程3~12個月,平均(8.5±2.3)個月;癌癥分期:Ⅲ期者26例,Ⅳ期者16例。循證組(n=43):男27例,女16例;年齡46~80歲,平均(65.1±9.7)歲;體質指數(shù)19~26 kg/m2,平均(23.0±2.3)kg/m2;病程2~14個月,平均(8.8±2.4)個月;癌癥分期:Ⅲ期者28例,Ⅳ期者15例。兩組患者如上基本資料經(jīng)比較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病理學或細胞學首次確診為肺癌者;②既往無放、化療治療史;③住院首次接受標準方案化療;④活動狀態(tài)Kamfsky(KPS)評分≥60分;⑤預測生存期≥6個月;⑥該次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參與且自愿參與。
(2)排除標準:①除肺癌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有精神類疾病家族史者;③不配合該次研究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PC方案治療:紫杉醇+卡鉑,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定期觀察病情、記錄生命體征、用藥及飲食指導等,比如關于用藥指導,向患者重點強調遵醫(yī)囑用藥的必要性,闡述化療階段所用藥物的特性,引導患者按正確方法、劑量、療程用藥,還需向患者闡述服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幫助患者明確用藥后出現(xiàn)的反應是一過性不良反應。在飲食指導方面,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個人口味偏好等對其飲食提出合理建議,督促他們飲食以清淡、低脂、易消化食物為主,并要少食多餐、多飲水以促進機體內毒素快速排出過程。
循證組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3.1 提出問題 在患者收治入院后,結合患者病歷及和患者溝通情況等,回顧既往對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護理實踐,歸納患者化療階段可能出現(xiàn)或者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與事項,比如,心理問題,怎樣引導患者以合理的方式克服、消解不良情緒,并以較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及配合完成化療;不良應問題,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不良反應,怎樣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飲食與鍛煉問題,在化療階段要如何指導患者合理飲食與科學鍛煉,幫助他們維持較好的身體素質。
1.3.2 采集資料與尋找證據(jù) 結合肺癌患者臨床實踐中涉及到的護理問題,系統(tǒng)地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及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內檢索相關護理文獻資料,測評其科學性、可靠性與實用性等,作出篩選,從中探尋有關問題的答案及科學支持,結合該組患者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擬定護理計劃。
1.3.3 循證實施(1)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是在輸注化療藥物后靜脈穿刺部位疼痛、皮膚泛紅,隨后順沿血管走行皮膚色素沉著、血管變硬;癥狀輕者反應是靜脈炎,嚴重者化療藥物滲到皮下組織,可誘導皮下組織發(fā)生化學性炎癥反應,藥物外滲處紅腫、劇痛等是其主要表現(xiàn),以上癥狀可能持續(xù)2~3周,若處理不妥當可能會造成局部組織壞死??梢圆扇∪缦伦o理措施[2]:①盡量不要在同一條靜脈上反復穿刺,指派穿刺技術精湛的護士完成,不要選擇臨近神經(jīng)、韌帶及關節(jié)部位的靜脈,借此方式提升靜脈穿刺的成功率;②用藥前先使用生理鹽水,待藥物輸入順暢后再輸注化療藥物;③注入發(fā)皰性藥物前要進行抽血,以檢驗靜脈通暢與否,每給藥約2 mL液體要回抽血1次,確保針頭方位未偏移,經(jīng)常詢問患者注藥處是否有疼痛或燒灼感;④輸液過程加強巡檢,將給藥速度調控5 mL/min左右,以防藥物外漏,若有藥液不慎漏到皮膚外,應即可暫停輸液,回抽皮下組織的藥液,而后推注適量解毒劑,并冰敷6~12 h,用于減少藥物的擴散范圍。⑤為將化療藥物對靜脈的刺激降至最低,推薦采用靜脈置管術。
(2)胃腸道反應。肺癌化療過程中很多患者會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食欲減退、腹痛、惡心、嘔吐等是主要癥狀表現(xiàn)。而減少食物攝入量會引起營養(yǎng)不良,經(jīng)從靜脈上補充營養(yǎng)難以滿足患者機體對能量的需求,加重病情,因此化療期間要重視補充營養(yǎng)與水分。護理干預有:①做好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②科學使用止吐藥,比如化療前后遵醫(yī)囑給予5-羥色氨類藥物治療,其有助于減輕胃腸道反應;③叮囑患者飲用大量水,以減輕化療藥物對消化道黏膜形成的刺激,對毒素排出過程還有促進作用;④針對惡心、嘔吐者,幫助其在嘔吐間歇期進食,囑他們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則,盡量選用清淡、容易消化、維生素及優(yōu)質蛋白含量高的食物;⑤時常調換體位有助于減輕患者的惡心感,用拇指按壓患者內關、合谷穴5~10 min,3~4次/d為宜,有助于減輕胃腸道反應。
(3)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癌癥患者化療階段發(fā)生率較高的劑量限制性不良反應,可有白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表現(xiàn),嚴重者全血降低,容易并發(fā)黏膜感染、出血等情況,干擾化療方案正常實施過程,甚至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既往有文獻報道,和IV度骨髓抑制相關的治療相關性病死率達到4~12%[3]。護理干預:①將心理護理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化,針對化療期間產(chǎn)生的毒副作用,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緊張、恐懼心理,護士應適時解釋與安慰,引導他們確立征服疾病的信念;②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改變,定時監(jiān)測體溫、呼吸及雙肺呼吸音等,注意是否出現(xiàn)白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等感染先兆,預防感染性休克及出血傾向等;③針對出現(xiàn)重度骨髓抑制者,應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④針對無法正常進食者,可通過鼻飼或靜脈補液等方式為機體提供足量的營養(yǎng)物質,并防控食管炎或靜脈壓等;⑤針對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者,要囑其臥床休養(yǎng),少進行活動,維持口、鼻腔處于濕潤狀態(tài),使飲毛刷刷牙,不要用手指挖鼻孔。靜脈注射后,要使用干棉簽按壓>5 min。
(4)泌尿系統(tǒng)毒性。大部分抗癌藥物會經(jīng)腎臟及膀胱排出,腎功能不全者會造成藥物積存于體內導致毒性增強,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對腎臟及膀胱功能造成嚴重損傷。鉑類藥物會對腎功能造成嚴重損傷,用藥前后均要及時采用水化與利尿療法,以上是預防腎損害的重要舉措之一。護理干預:①指導患者多飲水,使他們明確增加飲水量能稀釋尿液,促進代謝產(chǎn)物快速排出體外過程,間接保護泌尿系統(tǒng)。針對尿量少者,可遵醫(yī)囑給予利尿劑。②嚴格觀測腎功能狀況,特殊情況下記錄24 h液體出入量,按期抽血檢測檢驗腎功能,告知患者若有不適感,應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
(5)脫發(fā)。使用化療藥物時會對毛發(fā)根部細胞群的有絲分裂過程形成抑制,細胞無法再生、萎縮,最終引起脫發(fā)。有報道,化療患者脫發(fā)率為100%,大部分是在化療后2周開始脫發(fā),停藥1~2個月可恢復重生[4]。護理干預:①化療前告知患者可能會脫發(fā),在化療間隙期頭發(fā)會再生,使患者思想上有一定思想準備;②幫助患者準備假發(fā)或帽子改善他們的自我形象;③使用化療藥物后不要過于頻發(fā)的洗發(fā)或用力梳頭,推薦使用溫和的洗發(fā)液與護發(fā)素;④夜間睡眠時可帶頭巾,以防頭發(fā)掉落在床上,清早及時清掃病床,減輕對患者形成的刺激;⑤用藥前10 min可指導患者頭帶冰帽,10 min后頭皮溫度通常能降到23~24℃,持續(xù)到停藥后30 min。能夠冷卻頭皮、使血管痙攣,減少毛囊藥物濃度,進而降低脫發(fā)量。
(6)心理護理。很多肝癌患者化療階段,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恐懼、悲觀、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其中恐懼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來自癌癥無法治愈,二是對化療階段的不良反應的恐懼,悲觀多是因為患者知曉自身病情無法康復,主要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生存期限是多少而出現(xiàn)焦慮。針對患者的負面情緒,應耐心告知他們化療過程存在痛苦的事實,引導他們正視現(xiàn)狀,主動配合治療,延緩病情惡化進度。引導患者主動闡述內心的真實想法,給予患者足夠的重視與尊重,并充分發(fā)揮家庭系統(tǒng)的支持力量。
觀察各組患者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利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5]。測評生活質量(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該量表共計有20個因子,每個因子的粗分最高為20分,最低為4分,為便于作圖直觀,利用公式:因子轉化分=(因子粗分-4)×100÷16;強各個因子分轉化為0~100分范疇,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擬定如下標準評估康復效果:①顯效:患者能正常參與日常生活活動,未見顯著不良反應;②有效:患者無法獨立開展生活,伴有輕微不適感;③無效:患者生活需要大量幫助,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康復總有效率指標上,循證組與對照組為93.0%、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
盡管化療期間各組局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但循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護理后,各組患者GQOLI-74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循證組評分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s),分]
注:同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護理前循證組(n=43)對照組(n=42)護理后循證組(n=43)對照組(n=42)物質生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48.3±7.5 43.2±5.6 37.5±6.3 38.6±7.8 48.4±10.2 45.3±6.5 37.2±6.2 39.8±6.6(75.3±6.8)#(72.5±6.3)#(76.0±7.4)#(73.9±5.3)#62.0±7.6 65.3±8.5 62.0±7.4 62.1±7.7
肺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結合WHO公布的具體數(shù)據(jù),肺癌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位居全球癌癥首位。老年患者是肺癌的主要群體,針對肺癌的病因,迄今為止尚未作出明確闡釋,致病因素主要有吸煙、職業(yè)暴露、大氣污染、電離輻射、遺傳及肺部疾病史等[6]。有文獻資料記載,即便是在當下化療高治療率的情景下,依然有一些患者因化療藥物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而造成病情惡化,以致整體治療效果欠佳。這提示在肺癌化療患者的早期康復過程中,常規(guī)護理干預已經(jīng)無法滿足患者的主觀需求,急需作出改進與完善。
循證護理是一種以具體案例為基礎、科學證據(jù)為支撐、既往實踐經(jīng)驗為導向、為解次實際問題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模式,近些年其陸續(xù)被用于國內臨床實踐。殷瑛[7]將200例肺癌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循證護理模式,結果表明,觀察組焦慮程度中輕度占有率為51.0%,明顯高于對照組31.0%;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48.0%(P<0.05)。殷瑛認為,對肺癌患者術后實施循證護理干預,能取得良好效果,該種護理模式有一定推廣價值。在該次研究中,循證組康復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93.0%、9.3%,優(yōu)于對照組的71.4%、31.0%(P<0.05)。提示和常規(guī)護理相比較,循證護理干預更能提升肺癌化療患者早期康復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風險。循證護理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主動站在患者的視角發(fā)現(xiàn)、看待相關護理問題,檢索文獻資料,結合有關數(shù)據(jù)、證據(jù)及既往實踐經(jīng)驗等,進而擬定更加客觀、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規(guī)范執(zhí)行各類護理措施,提升醫(yī)生的治療效果,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肺癌化療患者在康復早期,在鉑類等化療藥物的刺激下,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不良反應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感,也會使他們滋生恐懼不安、焦躁及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降低治療依從性,影響化療效果。將循證護理方案用于肺癌化療患者群體中,強調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的特殊作用,利用科學的方法減輕或規(guī)避不良反應問題,改善與提升體質水平,一方面能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優(yōu)化臨床治療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8]。該次研究中,護理后循證組患者物質生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75.3±6.8)分、(72.5±6.3)分、(76.0±7.4)分、(73.9±5.3)分,均高于對照組 (62.0±7.6)分、(65.3±8.5)分、(62.0±7.4)分、(62.1±7.7)分(P<0.05),提示循證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肺癌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國內部分報道結論相一致[10-13]。
綜上所述,針對肺癌化療患者,推行循證護理模式進行干預,有益于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優(yōu)化早期康復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