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蕓
校園暴力并不是一個離我們非常遠的話題, 不管是在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還是在大城市的中小學,校園暴力都會發(fā)生在我們孩子身邊。
校園暴力不僅僅是大家所想象的動作上的暴力,很多時候行為上的孤立、言語上的欺凌都可能會讓我們的孩子痛不欲生。校園暴力分為肢體暴力和冷暴力。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呢?在一個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成績差、家庭比較貧困、父母外出務工不在孩子身邊、外貌和形象比較差、文化差異比較大,甚至一些性別特點不太符合傳統(tǒng)標準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那么如果這些行為真的不幸發(fā)生在我們孩子身上,作為家長應當做哪些呢?
對孩子的反常行為加以警覺
很多時候,我們要做到的第一步是觀察孩子的反常,如果你的孩子突然不愿意去上學了;如果你的孩子回來的時候,身上有一些細微的傷痕,我們一定要警覺,去想一想這些傷從哪里來,而不是每天只看到孩子的成績?yōu)槭裁从窒陆盗恕?/p>
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傾訴
一旦觀察到孩子身上有傷、孩子的行為有反常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跟孩子溝通,鼓勵孩子傾訴。遭遇校園暴力的時候,孩子是不愿意說的,家長會覺得不解:為什么不愿意說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尊心,被欺凌是讓他們自尊非常受挫的一件事情。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愿意主動去傾訴的,這個時候我們要耐心去跟孩子溝通,一定要引導孩子告訴我們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而不要被孩子三言兩語搪塞過去,這是我們做家長的最重要的責任心。
教會孩子拒絕與反抗
當我們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后,一定要教會孩子拒絕和反抗。
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是不知道校園暴力傷害有多么巨大的,他們只覺得這個很好玩,很好笑,大家都欺負一個人,反而顯得這些人很有凝聚力,反而顯得我和大家是一樣的。他們不知道這個行為本身的傷害有多大。
因為少年沒有經歷過很多苦難,他們也不能夠深刻地去理解這些行為會給對方造成什么傷害。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教會孩子勇敢反抗,一味忍讓并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你的孩子會反抗了,哪怕他反抗的結果是被打得更慘,但是他至少展示的一個態(tài)度是“我不是逆來順受的,我不是可以隨便被欺負的”,教會你的孩子反抗和拒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幫助孩子,做孩子強有力的靠山
那么當孩子自己沒有辦法去解決校園暴力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勇敢地挺身而出。
我曾經有一個來訪者和他的父母已經很多年不說話了,他最大的夢想是上了大學以后攢夠錢,然后把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費用全部還給父母,自此和父母劃清界限。
為什么?這個女孩在中學時被一個校園小混混欺凌,當時她勇敢地報了警,警察也已經把這個男孩抓了起來,但是面對這個男孩家人提出的巨額賠償,女孩的父母妥協(xié)了,接受了賠償。對于這個女孩子來講,沒有什么比父母不能保護自己更失望的了。這個女孩上了大學以后再也不和父母聯(lián)系,過年都不回家。她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所有的親情,在父母接受了對方那筆賠款的時候,都已經化為零。
在孩子最痛苦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如果不能成為孩子的靠山,我們是多么失敗。家長一定要挺身而出,哪怕再難,也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當你遇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當你被傷害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傾盡全力去保護你。即使我們能力有限,但我們愛你,我們愿意為你付出所有。
在面對校園暴力的時候,家長也一定要知道,有一些話是千萬不能說的,一旦說出來,你會切斷所有和孩子溝通的路徑。
“一個巴掌拍不響”理論
“你為什么不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為什么他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這是在很多學校我們老師所提倡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理論,你讓被欺負的孩子如何去回答這個問題?孩子會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是被欺負的對象”。
“自欺欺人”理論
一個當紅的女明星,在上一個訪談節(jié)目時表示自己有非常嚴重的抑郁癥,緣于她初中時經歷過校園暴力,而當時她的家長只告訴她好好學習,什么都不要管,這種忍讓和傷害是孩子沒有辦法去理解的。如果你把孩子當作一個鮮活的人,當作一個值得你去公平對待的個體,你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好好學習,并不是我們抵抗所有外界壓力和暴力最好的方式。當你的孩子被欺凌、被孤立、被傷害,他又如何能夠保持學習的高效率呢?
“想當然”理論
最大的打擊是有些家長想當然地說:“你為什么不打回去?”這個疑問是孩子沒有辦法去回答的,如果他能夠打回去,他有勇氣打回去,何必要告訴你呢?
我有一個來訪者經歷了6年的校園暴力,而他的父親還是他所在縣城的刑警隊長。我很納悶:為什么刑警隊長的兒子反而會被欺負?這個男孩告訴我,當他小學第一次被欺負,告訴爸爸的時候,他的爸爸勃然大怒,指著他說: “你一定要給我打回去,如果你不打回去,從此以后不要告訴別人你是我的兒子,丟人?!边@個男孩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告訴他的父親,因為他覺得告訴了父親以后,只會承受父親多一場的怒火,而沒有任何現(xiàn)實中的幫助。
他一忍受就是6年。我不知道當他長大以后,如果父親知道這件事情會不會后悔。但我想家長一定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面對這些時,他第一反應是回擊,他們畢竟還小,也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挺身而出,保護我們的孩子,這樣你才能夠讓孩子相信,任何時候父母都是值得去依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