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少瓊
在小學階段,語文是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還要注重教學語言的恰當使用。本文以此作為分析的切入角度,著重闡述如何運用語文教學語言,并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希望能夠對該領域的進步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為關心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教學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教學的綜合效用,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習慣,提高綜合素養(yǎng)。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時,為了能夠讓自身的表達更加科學,在知識傳達的過程中要注重邏輯性,表達要清晰。舉例來說,教師在講授關于《紙的發(fā)明》一課時,就要注重運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講述紙發(fā)明的過程,清晰地闡述其他材質不適合記錄文字的原因,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語言,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接受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小學生正處于喜歡模仿的成長時期,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規(guī)范的語言,就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說規(guī)范語言的習慣。
在使用規(guī)范語言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盡可能使用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詞語、表達方式,避免使用生澀的語言,并且通過結合現(xiàn)實生活案例,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舉例來說,古詩一直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教師在講授關于《惠崇春江晚景》的內容時,在范讀過后可以運用較為通俗的語言解釋詩句。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踏青的經歷,具體描述詩句中的“蔞蒿”,還可以用圖片、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注意教學語言的易理解性,并不是鼓勵教師大量使用生活化的口語,還需注重語言的規(guī)范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語言還要有情感,用自身帶有情感的語言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和主題思想,并且也有利于學生理解語言的魅力,掌握語言在情感表達方面的技巧。具體舉例來說,在講授關于《我變成了一棵樹》一課時,教師在范讀的過程中要盡量融入自身的情感,使用帶有情感的語言表達主人公想要變成一棵樹的期望以及變成樹后的情景,調動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走進故事場景,形成情感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語言使用的趣味性。小學生充滿了好奇心,自控力不強,為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語言的運用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語言的趣味屬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真正融入教學中。具體舉例來說,教師在講授關于《田忌賽馬》一課時,可以先將問題拋出,引導學生思考田忌是如何取得勝利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提示,比如幫助學生梳理比賽的條件,思考可變動的因素,進而發(fā)現(xiàn)“出場順序”的調整空間,鼓勵學生說出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有趣味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使用規(guī)范的、易理解的、有情感和趣味的語言,帶動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提高課堂教學的綜合效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