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俊
語文是人文學科的代表,也是感情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門學科,教師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變化,重視學生感情態(tài)度上的變化,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做好準備。在教學開始的時候,教師要用最快的速度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教師所營造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著急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對閱讀任務設置一種懸念,根據教學的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關注課文中的故事發(fā)展方向和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向學生展示烏鴉喝水的圖片,并問學生“通過圖片的觀察,你們知道烏鴉應該怎么才能夠喝到瓶子里的水?”這個時候,學生就會陷入思考,并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文章。隨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朗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隨時將問題拋出,問學生“烏鴉現在喝到水了嗎?”學生一直帶著疑問去閱讀文章、學習文章,在得到答案之后學生便會對文章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和了解。由于小學生好奇心都比較強烈,因此這樣的疑問有助于學生用強烈的探知欲望學習文章,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究。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思考和討論。探究性的閱讀教學,可以從文本的思想內容、寫作手法等角度入手研究,也可以咬文嚼字,從字里行間對文本進行研究。
例如,在《黃山奇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文中的重點內容,給學生播放一段黃山的風景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的內容總結一下所看到的景色,并帶著一定的問題去探究黃山的風景內容。教師可以問學生“文中黃山風景區(qū)的石頭有怎樣的變化,奇在哪里?”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文章,通過閱讀、比較和討論,體會文章用詞的優(yōu)美,挖掘文本的內涵。在教學中,教師扮演著指導者與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對話情境與輕松愉快的對話氛圍,在對話中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及健康的人格,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應該不斷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不斷拓展閱讀的空間和時間。在閱讀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延伸,找尋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或者資料,豐富教學的內容。
例如,在《普羅米修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完教學內容之后,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古希臘神話的內容,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又如,在《精衛(wèi)填?!返慕虒W過程中,教師可以搜尋一些與《精衛(wèi)填?!废嚓P的內容進行延伸,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教師采用這樣的課外閱讀延伸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鑒于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對讀寫結合的重視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和諧自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